还乡的意义
2004-03-05罗宏
罗 宏
许久没有写评论文字了,读维斌的小说(《后娘——石维斌中短篇小说选》)却勾起了书写的欲望。其实倒并非基于纯艺术的惊讶与玩味,而是在平实而熟悉的叙述中感悟到某种生命的姿态。
走进维斌的小说世界,一股强烈的还乡意绪扑面而来——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亦如维斌自白:“我的骨头是青龙坡的岩石铸成的,我的血液是青龙河的清水酿成的,不论我离去多久,不论我走出多远,我的灵仍游荡在青龙坡的深处,我的魂仍徘徊在青龙河的两岸。”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身份的确认,使维斌的小说烙刻着自传的印记,这并非说他放弃了想象与憧憬,而是说,所有的想象与憧憬都来自维斌的真实生命体验,无论这些体验是深刻还是肤浅,是开放还是封闭。换言之,在当下这个喧嚣而浮躁的年代,光怪陆离的诱惑使生活充满着虚拟的表情以及虚构的景象,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表演化的生存姿态,迷途构成了一种人类命运,在这种趋势下,维斌的写作实际就是一种命运的抗争:哪怕是最卑微的自我坚守也比随波逐流更具有生命的本真意义。所以,维斌凝望乡土,坦然地宣告自己是“青龙坡的儿子”,并且在中国最繁华的都市里,在琐屑繁忙的国家公务生涯之余,执着而联篇累牍地推出自己的乡土记忆,也就超出了一般层面的艺术追求,构成了一种生命的追问。诚然,在当下文坛戏说写作、欲望写作、隐私写作、身体写作、美男美女写作等等时尚的写作姿态千娇百媚、喧哗奔涌的潮流中,维斌注定要接受一种孤独的命运,但是维斌对我说:“我只是希望活着,用自己的姿态活着。”
维斌就活在自己的青龙坡世界里。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其实,从实证的角度而言,青龙坡就耸立在中国的湘西,更确切地说,另一位湘西人沈从文也述说过这片山水——他笔下的《边城》就是这片山水间发生的故事。不过,沈从文的主题是水,其主人公大多沿着悠悠流水走向山外的世界,或者是身体,或者是心灵。维斌的主题则是山,他述说的故事不仅诞生于这片土地,也终结于这片土地。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维斌的世界是封闭的,自足的,它的生长无须归结或者借助外在的差异和引诱——这常常是还乡叙事中最典型的情节逻辑,恩怨情仇大多因为一种在别处的生活所激发。比如,一位来乡间采风的画家,一次山里人的都市之旅,一页乡村课本中的美丽图画等等——也就是说,在维斌的故事里,善恶的行径都是这片土地的天然果实,它自生自灭地生长着,延续着,如日月之循环,如昼夜之交替。后娘、毛狗、小翠、水官们全都本能地展开着各自的命运。他们无需诱惑,也似乎不可能被诱惑。他们自有与生俱来的宿命。我相信,这正是维斌对乡土的思考与解读。一种区别于其他乡土世界的观照与体验。所以,在维斌的述说中,少有讴歌与谴责,也少有激昂与悲叹,更多的是平静的述说与理性的观看。也许,他明白自己不能改变什么,也许,他,也不想改变什么。重要的是理解,理解生命是怎样存在的。而在乡土间存活的生命,往往更具有一种赤裸、粗犷而生动的意味。
也许,在还乡叙事中,最根本的叙述冲动便是对原始生命风景的迷恋。人们希望剥离历史与文化的重重遮蔽透视最赤裸的生命存在,或者说,人们企图追问生命的元文化状态。而且,叙述者总是力图以此来暗示经过漫长历史洗礼的文明生活,实际充满本真的遗忘与迷失。于是,在还乡的视野里,人们怎样面对苦难,怎样建筑人际关系,怎样舒展欲望包括情欲,怎样选择善恶等等,也构成了最基本最惯例化的叙述主题。维斌的还乡故事也不例外。不过,在许多还乡叙事中,往往因此而出现了一种拒绝历史的现象。亦即把还乡的故事写成了没有任何历史时空限定的民间传说。据说,这样才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维斌的故事显然不是这种套路。尽管与许多还乡叙事一样,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卑微而远离文明侵染的山民,艰难与贫困是这些人物的基本生活色调,然而,维斌的故事始终跳动着历史与现实的脉搏。具体言之,那便是极左政治狂热形成的时代与现实的烙印。就美学而言就是荒谬感。苦日子、阶级斗争、牛鬼蛇神、斗批改、工作队等等点缀着乡土的风情,也构成了故事的典型环境。也许,这是维斌私人记忆的使然,也许,这也是他理智的选择。记得他对我说过,他不喜欢那种刻意把现实背景虚焦化的乡土故事。我亦认为,在还乡叙事中,可以将场景封闭化,但是,故意删除场景的历史元素未必会增添乡土的魅力。问题在于,我们怎样从进行时的历史动态中去锁定值得永恒回味的东西。
例如,后娘老美的故事便值得我们进行如此的关注。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老美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讨了后娘,却被老美心酸的歌谣驱除了家门。没想到,成人后,老美自己也扮演了后娘的角色。于是,她体验到特殊的人生命运,也坦然地接受了这种命运。她用自己的坚韧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最后,她在呕心沥血地服侍儿媳妇桃子的日子里颓然去世,换取了桃子的康复并且使桃子明白,“她的生命是后娘生命的延续”。在这个并不惊心动魄的关于后娘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命运的从容。善良其实就是在平凡而琐屑的岁月中从容地显现与延续自身的。此外,还有牛家兄弟的故事,这是一对生死冤家,从小到老都是在冲突中相遇,但是,终于有一天,俩人在妻儿的撮合下和好了。富有意味的是,转折似乎没有任何必然的理由,我想,维斌似乎是有意识地回避某种必然性的解释,生活中的变化往往总是以困惑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细细解读,可以感到,维斌的故事有一种值得咀嚼的简单与平淡,但却引人联想生命的博奥。当然,人们还会注意到,维斌的故事里也有不少残忍的景象,体现了他对那个荒谬历史岁月的记忆。杨老师的故事、毛狗的故事、野火的故事等等就是如此。从这些故事中人们可以感到,当荒谬的政治意志一旦同封闭、原初的乡土相联系,生命发生的扭曲与残酷也就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了。例如,无辜且无助的毛狗不仅死于非命,被割了阳物抛尸荒野,而且承担着永远的耻辱与罪名。在《野火》的故事里,远程不仅爱情被无情地出卖,恋人小竹被权贵们凌辱至死,自己也被迫害入狱。至于踏鼻子,则在饥荒的年代,与坟山中的野狗们争抢死人尸骨而过活,最后也葬身野狗们的利齿下。诸此种种,都引发我们深深的震撼与凝思。而维斌则在所有这些故事的述说中保持着冷静的神色。他相信,他的读者会领悟这一切。
“诗缘情”,这是古话,也是无数民间情诗印证的至理。还乡叙事中,情爱肯定是不可回避的主题,问题仅仅在于怎样去表现。在维斌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情爱怀有一种温柔、克制而单纯的刻画。这并非说他的笔下没有情痴情种,而是说他似乎更愿意采取喜剧的态度来处理情爱的过程与结局。在《漆缘》中,老良给玉枝疗漆毒,赢得了玉枝的芳心,在《老谈和神仙》中,神仙在河边守望了一个多月,也获得了爱情的圆满结局,包括在《老柔》中,失去了男子雄风的老柔,也依然“好人终有好报”,使他“从此挺直了腰杆”。在所有的这些故事中,维斌都没有着力渲染情感的挫折与苦痛,而用力于对情感追求的执着与智慧,以及对情爱的善良祝福。当然,月有阴晴圆缺,情爱的遗憾乃至悲剧不仅是更常见的形态,也更具有艺术的震撼力。在《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复员回乡的阿雄,同时承受着两位姑娘的苦恋,阿菊柔情似水,阿兰心热如火,都是魂牵梦萦的爱,但是,这也都是阿雄无法承受的爱。论缘分,他爱的是阿菊,可是阿菊黑五类的出身使他却步,而正因为对阿菊的内疚,又阻止了他对阿兰的爱,结局是可以想见的,所有的当事人都带着心灵的伤痕离开了青龙寨。面对这样的结局,维斌有这样一段议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都是事与愿违的。开始往往是美好的,而结局却往往是不可预料的。生活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吧。”请注意,相对开局的美好,维斌没有说结局往往是遗憾或者悲哀的,他只是说,结局是不可预料的。我认为,这恰恰暗示了维斌对情爱的克制态度——他并不想特别张扬那种生离死别的情爱挣扎与苦痛,更不愿意将情爱的破碎看作生命的终结。所以,在维斌的情爱述说中,我们始终看不到真正的悲剧,最多只是一声无奈的叹息。而这,便构筑了维斌乡情小说中情爱世界的特殊旋律。
当我们又回到关于还乡的意义这个主题上来的时候,我觉得,在还乡叙事中,叙述者首先应该进行某种文化的删除或悬置,他应该尽量避免自己所受到的文化侵染对于观照对象的涂抹,换言之,我们应该摘掉有色的文化眼镜去看待乡土世界。而还乡的意义也就在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跋涉并且取得了文明的种种辉煌之后,人类需要一种冷峻的反思,还乡叙事就是承担这种义务的方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还乡与其说是一种美学现象,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现象。所以,维斌乡情小说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艺术本身的精美与灵动,而在于它显现出一种人生的姿态,尤其是当下潮流在物欲的泛滥中喧嚣激荡之时,这种姿态不仅表现出人格的魅力,也表现出对于信念的责任。毕竟,还有人怀念乡土并执着地追问乡土的意义。维斌就是努力者之一。(《后娘——石维斌中短篇小说选》,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发行。定价:16元。)
桃子长相不错,比老明昨夜梦见的还漂亮。姑姑和姑父走后,只剩下桃子和老明。桃子把头低低着,不敢正眼看老明,只是不时地用眼角偷偷地瞟着。这一瞟不要紧,闪着了一下对方的眼睛,立刻感到火一样烫乎乎的,顿时脸儿就红红的,心儿跳跳的了。桃子仿佛觉得有一股甜蜜蜜的东西正一个劲地从脚板心往头顶上窜。此时桃子心里装满了欢喜,她想把欢喜忍住,不让它跑到脸上来。但桃子失败了,做了很大努力还是忍不住,笑意硬是从两边嘴巴角角瀑了出来,跑得满脸都是,让桃子羞羞地感到很难为情。
老明呢,心里的欢喜比桃子的还多。老明的笑意早就跑出来了,这些笑急速地通过脚,通过手,通过胸,通过脸,通过每一根神经,汇合在眼睛里,变成了两道热辣辣的光束,像探照灯一样,照射出前面一片明媚的天地。
……
桃子娶过来了,后娘老美了却了一桩心事,心里美美的。而桃子呢,也是一个难找的好媳妇。桃子疼爱丈夫,老明喜欢桃子,小两口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如胶似漆。桃子真是有家教的好女子,孝顺公婆,善良贤慧,通情达理,迎来送往,样样在行。虽说体质弱点,但桃子心明眼亮,脚勤手快,田里土里,砍柴割草,养猪喂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粗活细活,里里外外,样样来得,更讨公婆的欢喜。老祥驼子的痨病也因此好了许多。这一家人呀,也增加了几分欢乐,日子过得愉快充实起来。更值得庆贺的是,八月中秋过后不久,桃子的肚子就渐渐鼓了起来。后娘的脸上笑开了花,老祥驼子的胸膛也挺了起来,仿佛长高了许多。
……
栽秧上岸后,后娘把老明叫到跟前:“老明,我的儿啊,这样下去怕不行啊,你还是带桃子到县城去看看吧。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给桃子医好病。家里的事,有我呢。我和你爹都老了,得一天坐一天的,你们的日子还长啊!”
老明依了后娘的话,就找人帮忙抬桃子进了县城。检查结果出来了,骇死人。医生说:“还是抬回去吧, 她想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搞得好兴许还能活到过年, 搞不好中秋都过不去了。”
桃子又被抬回来了。老明和后娘都哭了一场。桃子却没有哭,桃子知道哭也没有用,桃子只是想能为公公婆婆和丈夫做点什么,一定要做点什么。
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就连驼爹和后娘准备百年后享用的那两副老屋也卖了。老明家的日子就过得紧巴起来。但有后娘操持着,还能勉勉强强过得去。
后娘没有服侍过公公婆婆,却服侍了半辈子的痨病壳壳驼丈夫,头发都白了,还把个儿媳妇服侍得妥妥贴贴,实属常人难为之事。寨上的婆媳们闻之无不泪下, 暗自检讨自己以往的所做作为。
阴历六月六,后娘开始吐血,仍坚持服侍儿媳。
六月二十九,后娘晕倒在灶房。
七月十三,后娘最后一次给桃子喂食、喂水、擦脸。
从七月十四开始,后娘终于耗尽最后一丝心血,昏卧于床,不省人事。
后娘是一家的顶梁柱。顶梁柱一倒,家里就一团忙乱,奇迹也随之而出现。
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的桃子,朦胧中仿佛觉到一股强大的暖流正通过自己的手流通到全身,婆婆正使尽全身力气将她掉下悬崖的身子缓缓向上拉,在她脱离险境的一霎那,婆婆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摘自《后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