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迁出地绿起来迁入地富起来
2004-02-10曾震亚
曾震亚
退耕还林是改变湘西州贫困山区农民命运的根本出路,促使农村又一次重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夺取扶贫攻坚战彻底胜利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退耕还林,就是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村寨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进城入镇或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在保持责任山林、田土等生产资料承包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流转进行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规模化经营和管护,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和引导大规模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经过先进教育和现代文明的洗礼和熏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保护、提炼得到继承和发扬;生态环境经过科学管护得到恢复,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湘西州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原则是:政府引导、普遍鼓励、群众自愿、适当扶持、先易后难、讲求实效。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实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迁出地绿起来,迁入地富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退耕还林是自然条件恶劣村寨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州的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贫困山区生存与生态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贫困仍然是湘西州面临的最大现实。2002年末,全州还有原生贫困人口15万,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达74万,占全州总人口的28.5%,已跃过温饱线的100多万人的标准也很低,稍遇自然灾害就很容易返贫。其中,有19.86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村寨。近20年扶贫的巨大投入与这些村寨面貌依旧的实际告诉我们,继续使用就地输血式、开发式扶贫,是难以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唯有退耕还林,把他们转移到较好的地方居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脱贫致富。
从长远看退耕还林投入小于就地扶贫的投入,投资的效益也好得多。据龙山县对11个边远特困村初步测算,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村寨就地扶贫的投入远远大于整体搬迁的投入。11个边特村878户3512人,按户平均2万元计算,约需搬迁费1750万元,而就地扶持11个边特村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共需投入2300万元,比异地搬迁投入多550多万元。即使基础改善了,由于人多资源少,这些村也难以依靠本地的资源实现脱贫致富。实际证明,对于自然灾害频繁的村寨投入,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致使就地扶持的成本不断加大。相对就地扶贫而言,退耕还林投入则要少得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等事业发展的效益也大大提高。
退耕还林是加快生态建设的现实选择。3年来,全州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0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州建设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退耕还林是改变山区农民命运、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一次重大机遇。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机遇,及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的转移,一旦8年后国家补贴退耕还林的钱粮不复存在,人们迫于生存的需要,将不得不重操旧业,砍柴垦荒,乱砍滥伐,退耕还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冰顺县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郊溪村,仅91户311人,人均稻田不足0.5亩,粮食亩产不到250公斤,为了吃饭,村民生产、生活每年要消耗近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对小溪这块国内仅有,世界少有的“天下第一林”的宝贵资源构成巨大威胁。我们对比较富裕的乡镇和贫困乡镇各取了1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富裕的乡镇100%的人认为必须对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贫困乡镇80%的人则认为林木是吃露水长大的,砍了又可以长。由此可见,越是贫困的地方生态环境越难以保护。退耕还林从治本入手,让贫困人口走出大山,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行釜底抽薪,停止掠夺式开发,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退耕还林的成果,逐步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体系,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是减灾防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措施。湘西州山地高差大,地势起伏,土质松软,河道深切,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一旦山洪暴发成灾,损失巨大。加之近年来一些地方因过度放牧、盲目实行山地开发、乱砍滥伐等致使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减弱,导致自然灾害多发。实施退耕还林将群众迁出灾害频繁发生的村寨,既有利于让群众及时躲避灾害,确保人民群众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又有利于湘西州卸下发展的沉重包袱。
退耕还林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和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城镇人口相比,边远山区的人口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普遍受教育的机会太少。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的学生根本无法正常上学,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严重缺乏。由于居住地偏远分散与集中办学的矛盾无法调和,致使政府的教育投入和社会的捐资办学不可能根本解决就学难的问题,以致出现了小学教师总量超编而学校师资缺乏的矛盾。全州23人以下,一师一校的村小就有700多所。因此,文盲和半文盲仍大量存在。婚配难,迫于穷困,山区的女青年多数外出打工,远嫁他乡。实行退耕还林,让他们融入城镇,能够解决人们就学、婚配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退耕还林的可行性
群众有强烈的搬迁愿望。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贫困村寨的人口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不满足,迫切希望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城镇居住。这是实施退耕还林的群众基础,也是成功实施这一战略最有利条件。
零星村寨的搬迁和农民进城为退耕还林积累了经验。政府为部分贫困群众成功搬迁的事例,为退耕还山作出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1年永顺县对山乡烂柴村小寨组38户116人,由政府投入19万元、村民自筹81万元实施了整体搬迁,全部迁入公路两旁居住,家家都住进了新砖房,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龙山县近几年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仅县城人口就由1995年的4.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8.3万人。实践证明,贫困村寨实施退耕还林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退耕还林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提供了物质保障。到2010年,全州退耕还林将达到568万亩,国家每年将补助粮食8.6亿斤、资金0.576亿元,受益户将达到40万户、180万人。退耕还林的实施将全面改变农民依赖坡耕地生存的局面,使他们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过渡时期有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此外,高效农业在平原地区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地增长,粮食供应充足,粮食价格稳定,这也为解除退耕还林后口粮不足的后顾之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攻坚为退耕还林创造了有利条件。湘西州被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7县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首市被省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国家和省将持续加大对湘西州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因此,有利于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推进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
退耕还林模式设想
城镇化模式。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优势和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将贫困人口转移到县城和小集镇定居兴业,依靠城镇的信息、技术、集市、交通等优势,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和适当扶持,帮助他们经商,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开拓搬迁群众的致富门路。
产业化模式。以产业开发为纽带,培植小康示范村、专业村、旅游村、城郊经济强村并以此作为实施退耕还林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接收地。可在公路干线和铁路沿线、经济开发区及城郊大力发展水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药材专业村、茶叶专业村,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积极延伸产业链。
就近安置模式。主要指从山上搬到山下或就近搬到交通方便、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仍耕种原来的承包土地或租用别人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安置那些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一定脱贫致富基础,但居住地受到严重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威胁的村寨。
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守旧心理的障碍。少数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心存疑虑。
二是农民异地搬迁后从业就业问题难以解决。一些农民深感缺少文化、见识不广、劳动技能低、谋生手段有限,担心生活没有保障。
三是搬迁的费用大。据初步测算,把19.86万人进行异地安置,共需补助搬迁安置费8.8亿元,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资金近10亿元,两项共计达18.8亿元。
几点建议
退耕还林不仅关系到农民当前收入和长远生计,还涉及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涉及整个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上级支持,多方配合,采取有力措施,才能确保其顺利进行。
搞好思想发动,坚定退耕还林的信心,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必须高度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关心、关注边远贫困群众的生活疾苦,增强退耕还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加快退耕还林进程。退耕还林是贫困山区复杂而又艰巨的一项宏大工程,必须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才能达到目的。
进行试点示范,稳妥推进退耕还林战略。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搞好典型引路。要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一部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众脱贫特别困难,搬迁条件相对成熟的村组作为退耕还林试点,实行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小型分散,将全寨搬迁与部分搬迁结合起来,做到迁移一处,成功一处,脱贫一处。
坚持封管造结合。退耕还林的迁出地应以封山育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从而达到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
加强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退耕还林的重要一环,而组织劳务输出则是直接实施退耕还林的方法之一。应把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作为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