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剧场做戏

2004-02-02刘华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2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王伟小剧场

刘华平

如果说在前些年,做戏、排戏并进行公演,是学戏剧的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的话,那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喜欢戏剧的大学生、非戏剧专业的普通人都开始进入到做戏的行列

以前大家在剧场见面,会问:“最近又看了什么戏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开始问:“去做戏吗?”这不是一句简单寒暄语的变化。因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已经悄然呈现出了另一番风景。

戏剧,王伟们永远的宿命

又一次与王伟不期而遇是不久前在北京北兵马司剧场,这里正在举行2003年港台小剧场戏剧展演。几个月不见,现在的王伟简直判若两人。

那时,是王伟对做戏剧最矛盾,心情最低谷的时候,他甚至伤感地说,他要告别戏剧了。

这几年王伟在北京没有正经地工作,他一直是戏剧舞台上狂热的活跃分子,饰演了多个让人记忆犹新的角色。但是自从他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后,他就准备告别他的戏剧生涯了——“买了房,我每个月要还月供,我必须多挣些钱,不能光指着我女朋友呀。所以我下定决心不演戏了,必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哪怕是找份推销员的工作都行。”

随后经过朋友的介绍,王伟进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并认识了老板陈镭先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王伟干得很卖力。幸运的是,当老板知道王伟喜欢戏剧、喜欢表演时,竟然非常支持他的爱好,并且表示,“喜欢戏剧是件好事。以后你要演什么戏剧,和我打个招呼,就去做好了。如果排戏和工作有了冲突,只要你能协调好,也尽管去做吧。”

于是,找到工作之后王伟竟又和戏剧再续前缘了。在工作之余,他接连在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以及喜剧《疯狂短信》中出演了一个角色。

这次见面,王伟兴奋地告诉记者:“我马上要排一个戏了,我要当导演了。是陈镭先生投资。我们已经定了明年三月份的档期,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王伟感慨而满足地说,“我是怎么着也离不开戏剧了!”有那么一刻,王伟说仿佛觉得自己是在梦中,他不能相信眼前的幸运是真实的。“看来,戏剧就是我的宿命。我只有认了。”

戏剧的民间作为

如果说DV的普及使电影创作不再成为少数人专利的话,那么中国小的剧场20年的发展也集聚起了一股股涓涓的细流,其结果是像王伟这样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纷纷走进了剧场,开始了他们的舞台实践。

2002年,北京戏剧舞台上,民间戏剧、独立制作的戏剧已经占到了一个可观的比例。2003年,尽管受到了“非典”的影响,但是七八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依然是这几年来规模最大的大学生戏剧盛事。来自全国20多所大学的近20台或原创、或改编的戏剧在两个专业的小剧场轮番上演。

紧接着,由北京人艺大导演林兆华支持的北京人艺首届青年处女作戏剧展拉开了帷幕。《四川好人》、《最卑贱的职业》、《审问记》等戏剧作品相继亮相首都舞台。而独立制作的戏剧也一台接一台地涌现出来。记者,电影、电视导演,以及IT界人士等都加入到了民间做戏的行列之中。

在支持民间戏剧的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他就是袁鸿。这个有着多年独立戏剧制作经验的戏剧人,今年年初接手了北京北兵马司剧场,使这家剧场成为了北京惟一一家民间剧场。始终坚持戏剧理想的袁鸿,对他经营剧场的定位是,在民间立场上,集戏剧普及、交流、演出、展览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特别是他希望这个剧场成为一个两岸三地,甚至华语戏剧圈交流学习的重要据点。几年来,来自台湾、香港的戏剧人赖声川、吴兴国、邓树荣、金士杰等都来北京进行了戏剧演出以及学术交流活动。

袁鸿说,他并不介意此剧场的民间色彩。他说,台北有30多个小型的剧团一直在坚持做戏剧,这当中的大多数人却并不是专业戏剧人士,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律师、大学老师什么的。“我想民间戏剧可能就是一股股涓涓流淌的小溪,总有一天,他们会冲出来汇聚成海的”。

剧场新思维

北京人艺的资深导演林兆华不止一次地说过:国家剧院旧有的体制已经腐朽,我们的戏剧要发展,其希望只能在民间。

原北京人艺小剧场经理傅维伯就特别提到了1999年年底到2000年确立北京人艺小剧场地位的4台戏:它们是《盗版浮士德》、《非常麻将》、《切·格瓦拉》和《霸王别姬》。而这4台戏的运作都与北京人艺无关,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民间运作方式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国家剧院僵化、简单的操作方式,开创和探索了戏剧创作的多种形式。应该说北京小剧场戏剧创作的繁荣与这4台戏剧成功的非体制化运作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国家剧院现在拥有的1大2小3个剧场,傅维伯更看中今年3月份刚刚起用的新剧场——实验剧场,他认为这个剧场的观众和服务定位有别于人艺原有的两个剧场。它既可以接纳成熟的艺术家们的先锋、实验戏剧作品,比如李六乙的新戏剧《穆桂英》;也可以接纳热爱戏剧的大学生及其他人士原创的戏剧作品。

傅维伯也认为戏剧创作的新鲜血液来自剧院以外,因此他非常支持林兆华导演策划组织的北京人艺首届青年处女作展。而从戏剧的长远发展看,剧院还应该建立专项基金,以便更广泛地扶持大学生以及非专业人士的戏剧创作。

当年,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就是校园戏剧的积极分子。而现已功成名就的孟京辉导演,也是当时北师大校园剧社的主要参与者。一位老一辈的艺术家曾说:台上台下是乡亲,戏剧就是回故乡。而我们怀着我们的理想去剧场做戏,不正是踏上了一条回故乡的路吗?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王伟小剧场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小 蝌 蚪 的 尾 巴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警察街头“捉”小孩“捉”住就开点赞单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