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一波三折 强筋健体
2004-01-08
2003年,中国旅游业一波三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年初,旅游业在2002年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不过这种势头很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长达3个多月的非典使旅游业处于停滞。
所幸投资者们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兴趣依然不减,非典以后外资控股及独资旅行社相继成立。本土企业也加快了融资改制、强筋健体的步伐。
外资进场
2003年的中国旅游业,除了非典,开放就是主题。按照旅游业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旅行社行业在2003年底以前允许外商在合资旅行社中控股,在2005年12月31日前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旅行社。但无论外资控股旅行社还是外商独资旅行社,都在2003年提前开张。
2003年12月1日,内地首家外资控股旅行社中旅途易正式挂牌。总投资1550万美元,注册资本610万美元,股权比例为德国TUI集团51%、MB公司24%、中旅总社25%。
就在同一天,经国家旅游局审批获准在我国成立的第一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日航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开业,这使在2007年11月10日前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旅行社的入世承诺提前4年得以兑现。外资的进入将引发真正的中外竞争。
国家所以在政策上加快旅游业开放速度,就是因为对整体发展水平不满意。TUI集团一年的营业额是224亿欧元,全国旅行社加起来都比不了。加速开放实际上是让中国企业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
中国旅游业开放的另一个表现是地区间进一步融合。据2003年7月签订的内地香港CEPA协议,目前已经批准了包括京、沪在内的9个城市居民可以个人身份到香港旅游。由于地缘原因,广东人游香港的热情分外高涨。据不完全统计,仅6、7月间,约有20万人次的广东游客到访香江。此举对于香港旅游业复苏功不可没,更为国内游客自由出行提供了便利。
同时,国人境外游目的地也在增加。随着“中欧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的草签,欧盟15个成员国里有12国向中国游客敞开了大门。国人对欧洲各国向往已久,并且欧洲交通便利、社保体系好,具备大规模接待中国游客的条件,业界认为,欧洲旅游市场将与东南亚一起成为我国出境游的两大热点,从而激活出境游市场保持强势增长。
国企改制
外资忙着进入,国内旅游企业也没有闲着。不管是为了与外资抗争,还是为了吸引外资注意,本土企业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重组改制运动。
按照中旅的计划,2003年的任务就是收购、再收购,扩张、再扩张,加速网络化建设。在前两年控股20多家地方企业的基础上,按计划中旅总社还将在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口岸城市及地区中心城市展开大规模并购,用两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国网络,迅速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并确保具有控制力的服务品牌。
各地都在搞旅游集团,实际还处于地方割据。旅游业的特点要求旅行社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地方,龙头企业希望整合全国资源,一方面伸出拳脚,一方面争做上游批发商。
业内一些人士认为,锦江国际成立后国内旅游业将从“诸侯纷争”转变为“战国七雄”。华北、华中、华南将各自出现一个大旅游企业集团———首旅、锦江和广东控股。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可以增加市场集中程度。
国内旅游企业在2003纷纷开始寻求重组改制、做大做强,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仅仅一味做大并不意味就能做强。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虽大,但国际竞争力不强。虽然旅游规模居世界前列,但企业规模、利润、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且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问题。虽然历经多年改制,但资产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尤其龙头企业,投资主体、股权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目前各省组建的旅游企业集团,虽然资产规模很大,动辄数十亿到上百亿,但在企业结构、企业组织、企业制度等方面仍没有多大改观,仅是资产简单组合和捆绑,而非科学化、市场化的企业重组,自然也就“大而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