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须慎行
2003-04-30陈惠芳
陈惠芳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已经着手改革教师的备课方式,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应该承认,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改革探索阶段,集体备课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比如,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等等。不过,集体备课在实施当中,也不是全能全优的,使用不当便会功效全无。原因有二。
其一,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就可以不那么努力了。从量上来看,过去,每个教师都要各整本书,但现在,只要备某一个或几个单元,确实工作量少了很多。但是从质上看,却不然。集体备课,是更注重了教师个性化的劳动。它对教师的个体劳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不分轻重缓急备整册教材,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钻研,精心备好一个或者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了,关键也能把握了。对于老教师来说,集体备课还打破了过去以为各了一年的课就可以享受终生的想法,他们也必须像新手上路那样,谦虚谨慎。对于新教师而言,则可以获得亲手解剖麻雀那样的精力,把自己的兴奋点集中在一个单元的备课上,从而获得更快的进步。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根据实践进行反复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备课,是把教师从大量的、泛泛的备课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备课的本质研究和实践。因此,切不可以为有了集体备课,个人就不用努力了。
其二,资源共享不等于“拿来主义”。集体备课,每个老师相对花费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少了些,毕竟只要在通晓课程标准和整本教材的基础上,兼顾前后,精心各好自己的那一个或几个单元,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书写下来就行了。但是,当我们拿到别人的教案的时候,脑子里可千万不能有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拿来主义”——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就是我的,我可以“依葫芦画瓢”,把他的设计程序看一下,每天轻松上阵。尤其是年轻老师,有这一想法的特别多,想想自己刚走出师范学校大门,走上讲台,老教师都工作几十年了,对教材的把握应该没问题了,还需要去仔细推敲吗?先模仿着上课再说,等自己教了几年,再思考也不迟。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新课程是新鲜事物,才刚刚起步,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没有人能直接告诉你;没有谁敢断言:我的设计是最好的,不需要修改了,因为,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别人的思想也就不等于你的思想。任何一份教学设计都可以修改,而且必须进行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适应你的学生,才能使你轻松驾驭课堂。
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重要条件。备课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如果缺乏创新,克隆教学参考,全校上下都用统一的模式,没有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个性化的创造,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备课与教学实际的脱节,从而彻底丧失集体备课甚至备课的意义。集体备课就成了课改里的另一“泡沫”。
由此看来,一种好的方法只有用得其所,才能真正发挥成效。该如何集体备课呢?有两点必须注意。
首先,在决定是否采用集体备课前,学校应该让每一位教师了解集体备课的目标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注重教师个性化的解读。由于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教材的把握、加工处理也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在备课中加进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
其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说,每个老师拿到别人设计的教案、课件时,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认真修改,批判地吸收,有选择地模仿,合理地取舍,注重课堂旦动态生成的东西,让课堂远离预设和浮躁,让课堂体现灵性和发展,让课堂真正关注学生,飞扬教师自己的思想和激情……这样的各课,是师生对话,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计划和行动,而不是对事先设计的教学流程的复制和粘贴。
在课程改革中,备课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集体备课就是适应这项改革的产物。集体备课虽然好,然而,可能也需要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空间给教师。只有时机成熟了,它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成长起作用,才能使教师尽情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才能使现在的教师成为“新生代”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