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言新解(四则)

2003-04-29岑逸飞

台港文学选刊 2003年10期
关键词:衣食荣辱有志者

岑逸飞

在乎天长地久的拥有

城中流行一句颇受青年朋友喜爱的"格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据说这句话源自广告,想不到大受欢迎,风靡全港,几乎成为"港式人生哲学";迄今似乎未见有人提出批判,提出这是对青年朋友的"误导"。

表面上看,"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浪漫之极。鉴于人生苦短,只要曾经拥有哪怕是"一点点",似乎也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近乎存在主义的意味。

问题是,这句话说得太空疏,没有说明游戏规则,没有列出附加条件,仅以这句话作为"人生守则",很容易会走火入魔的。

首先,"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否等于"想做就去做"呢?追求"曾经拥有"的手段是什么?这里面便有游戏规则,不可以不择手段,须恪守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法规,更应受个人基本的道德原则所监察。否则,"想做就去做",想打劫就打劫,想强奸就强奸,想杀人就杀人,天理难容。

其次要问的,"只在乎曾经拥有",究竟想拥有什么?请先检讨一下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正确?如果所拥有的到头来仅是"虚幻",结果同样是一无所有。

世人所"在乎曾经拥有"的,多是财富、权力、名誉、地位。但请读一读《红楼梦》的《好了歌》。我引述开头几句: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既然万事俱空,也就无须"拥有",人生在世,追求"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包袱,岂不更为潇洒写意!

如果真的要"拥有",那就必然是"在乎天长地久的拥有"。

年寿有时而尽,天长地久不是长生不老。天长地久是精神领域的无限涵义。由于人的物质或生理生命有限,使有涯之生,化而为无限,这样的宏愿极富庄严意义。

佛家有一偈语这样写: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佛家的境界,是拥有一颗"照破山河万朵"的明珠,正是"天长地久的拥有"。

读者诸君当然不一定追随佛家,但古今中外的圣贤,对"天长地久的拥有"无不有其共识,像孔子之仁,孟子之义,所讲求的都是在乎"天长地久的拥有"。

浅一点说,即使是世俗的爱情,若曾经拥有的是即爱即弃、旦夕之欢的云雨情,是毫无意义的,除非海枯石烂,地老天荒,此情不渝。

有志者未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汉光武帝所说的话。笔者小时候听到这句话不知多少次,几乎视之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现今年纪大了,人生经验多了,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说得太空疏,容易犯上不符实际的空头主义的毛病。

类似"有志者事竟成"的教诲还有不少,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说法以及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这些讯息似乎表示,不论立了什么"志",只要是有心、有毅力,勇往直前,不怕失败,坚持到底,便一定成功。

可是根据笔者的观察,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有志者",反而"事不竟成"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这与恒心或毅力无关。许多时,是涉及是否懂得"立志","立志"是否适当的问题。

固然,"立志"有其必要,如王阳明所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志立未必事成,但无其志则无其事,可以断言。譬如立志要从事写作的,最起码的条件,便是肯拿起笔来涂鸦,即使不投稿去报章杂志,写写日记或周记也好。如果连这一步也不去做,却立志有朝一日摇身一变而成作家,岂不是痴人说梦?

关于立志,笔者十分强调"量体裁衣"的原则。世人立志,大多犯了"好高鹜远"的毛病,分明是自己能力有所不及,却把目标定得太高,无疑是令自己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制造无谓的痛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荒谬。试问双脚残废的人,如何做爬山专家?失明的人,可以是射击冠军吗?失聪的人,可以做电台广播吗?我不是歧视身体有缺陷的人,只不过想指出,任何人都有其局限条件,有其无法完成的任务,人必须正视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过分夸大"只怕有心人"才是实事求是的取向。

重要的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不是有一分热,想发十分光。

朗费罗说得好:"大多数的人,如果不被自己所怀的伟大抱负烦扰时,他们都能成功地做许多小事。"

可惜这种说话,往往不受欢迎。做家长的,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要立志,自然是要做大人物,有名有利,却没有想到,量力而为,心甘情愿做一个平凡人,也是极高的生活智慧。

一言以蔽之,立志不等同于妄想,妄想是逾越了人的局限条件,向永无可能实现的目标进军。立志须估量个人的实力,也要考虑客观的环境,就像打桥牌一样,能刚好完成"合约",才是最高的技艺。但人生比打桥牌还难,因为不仅是个人技艺,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志者而不一定事成,有时只能归之于际遇。

知耻易,知荣难

管子的名言: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句话常常被人引用。

虽然说得不错,有其一定的道理,却不应奉之为金科玉律,否则会带来误导,不知荣辱的本质。

"衣食足"之于"荣辱",仅是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一旦衣食不足,特别是在大饥荒的年代,人性趋于泯灭,什么道德法规也置诸脑后,甚至"相率而食人",自然无从谈荣辱。

但"衣食足"了又如何呢?有人知荣知辱;有人荣辱互见,荣中有辱,辱中有荣;更有人迹近无耻。衣食足未必知荣辱,其实是杂然纷陈的现象。

荣辱并非决定于经济,而是主宰于道德。

什么是荣?什么是辱?

荣是荣誉,辱是耻辱。

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褒奖,因而产生了愉悦、满足和光荣之感,可视之为"荣誉"。相反来说,其行为受到谴责、厌恶,因而苦恼、内疚、羞愧,可视之为"耻辱"。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知耻较易,深夜扪心自问,常会良心发现,能知己过。反而知荣较难,因为"荣"常有假象。

有一种"荣"是虚荣。

荣誉本身不应是目的,而是行为的结果。所谓"虚荣心",便是以追求荣誉为目的。

让我为大家说一则科学界的千古佳话。

据说发现放射性元素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在一九三○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一枚极高荣誉的金质戴维奖章。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到她家里做客,发觉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把玩这枚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谁知居里夫人笑说:"我是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否则就将一事无成。"想到现今的许多名人,把一些奖章、奖牌、奖座,珍而重之,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向人炫耀,这反映了他们的智慧,远远不及居里夫人。

不懂什么是"荣誉",荣誉便是一个陷阱。有些人受人赞颂,便感到飘飘然,沾沾自喜了,骄傲的情绪由此而生,而结果是化荣为辱。

"荣誉"是人家给的,对自己来说,可不要当作一回事,永远要戒骄戒躁,谦虚求进。而且惟有这样,即使是犯错而有辱,也不要紧,可以化辱为荣。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得好:"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愿读者三思之。

宁做笨蛋,不做聪明人

以下是一则阿拉伯人的格言:

"人有四种。其一,他没有知识,但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知识,是个傻子,应该避开他;其二,他没有知识,但他知道自己没有知识,是个笨人,应该教他;其三,他有知识,但他不知道自己有知识,是睡着了,应该唤醒他;其四,他有知识,并且知道自己有知识,是个聪明人,应该向他学习。"

上述四种人,你愿意做哪一种?

如果由我来选择,我会倾向做第二种人。

第一种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许会活得很快乐。但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做猪快乐,做人痛苦,他宁愿做人。这话使人想起《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果,违反了上帝"不可吃"的禁令,因而有了"原罪",有待通过耶稣基督救赎之爱,使人与上帝重新合一。撇开这个故事的哲学涵义不谈,人类始终不会为了偷吃智慧果而感到后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第三种人,是糊糊涂涂过日子,呼呼入睡,人生如梦,根本不知曾经在这世间活过,如此做人也没有什么意思。

第四种人,被别人当做"聪明人",迟早会自以为真的"聪明",只会向人教诲,而自己则毫无进步,固步自封,甚至愈来愈骄傲。

英国谚语说:"知识使人谦卑,无知使人骄傲。"聪明反为聪明误,一旦聪明而变得自满,不但再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且还会从高峰滑落,日走下坡。

当康有为写完《孔子改制考》,便向天下扬言,他的学问已是登峰造极,此后不必再求任何进步。他这样说,证明他已"玩完"。他的学生梁启超就没有他那么迂腐,不惜"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肯吸收新知,所以学问造诣青出于蓝,心态亦比其师年轻。

其实凡是"有料"之人,都不会自称天下无敌。做了"天下第一剑",反显得其肤浅。看看孔子吧,他这样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孔子坚拒"圣人"这个称号,道理也甚简单。如果他自认是圣人,他就不是圣人,读者能否体会个中奥妙?

所以最可爱是第二种人,做个笨蛋,不做聪明人。但这样的"笨蛋",并非不思进取。正是由于自己"笨",因而有一种求知的渴望和动力。自认无知,自认是"笨蛋",是带领步向知识领域的阶梯。可贵的是追求学问的热诚,在无涯的学海,这份热诚犹如导航灯,而不会使我们迷失,或是划地为牢。有过则改,有错则纠。因为是"笨蛋"嘛,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向人请益。此所以大科学家牛顿便总结出他一生的经验:"无求知的热诚,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猜你喜欢

衣食荣辱有志者
修德箴言
Enthusiasm for Swimming
路口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以修养为衣食
从衣食足中知荣辱
无题(新韵)
名言名句
My Grandma
我想抚摸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