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国企政工难题
2003-04-29邓科
邓 科
从本质上讲,国企姓社。国企的运作必须体现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要求,但国企毕竟是企业,它的运作必须体现经济组织的特点。
基于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缩小;政工队伍素质在降低;经济地位在削弱;政治待遇在降低。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问题也影响了政治工作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国有企业的党组织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起到政治领导、政治核心作用。这个作用要用党的文件、决定加以规定,要在企业权力构架中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党委(书记)不坐“旁听席”,从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正常开展。
全面考察、选拔、使用企业党政一把手。应该要求企业行政领导必须有一定的党的工作经历,企业党委领导必须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经历,没有这样的经历原则上不得提拔为党政一把手。这样,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才能有共识,才能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
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的大前提下,思想政治工作仍应放在国企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政治是经济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国企的实际运作中,应该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国企的发展提供观念、方向、指导和动力。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一些国有企业由强到弱,由盛到衰,最后淘汰出局,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理顺资金渠道,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保证各项政工活动正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靠抽象的理论、空洞的说教、板起脸训人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如:学习、座谈、竞赛、参观、文化体育等主题活动。只有把正面教育与各种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以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没有经费的支持,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形式就极其有限,效果更谈不上。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当年政工活动的数量与规模,核拨一定比例的政工活动经费,用于政工活动的开展,由党委领导掌控。这从渠道上比较畅通,管理上易于操作。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企业党委都是“挤牙膏”式地从行政那里获得政工费用,使工作的开展很被动。
采取切实措施,克服自身软肋,提高政工水平。要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软肋,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实效。如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问题,在一些企业中表现为奔小康目标与扭亏脱困、破产重组问题;“三个代表”的先进性要求与观念行为落后的矛盾。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苍白无力。
把政治思想工作与解决职工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这是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威力与效果的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检验一个班子是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试金石。如果我们只会给职工们讲大道理,只会要求职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职工群众反映出的实际困难不及时解决和解释,恐怕就没有人会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信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手段。如:寓教于乐的形式、企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电教手段、互联网手段的应用,都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果。在内容上既可以吸取世界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又要结合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要求,更要联系企业实际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一个更广泛的国际国内和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考虑,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形式、手段到内容实现与时俱进。
要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对在岗的政工人员要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不仅能胜任工作,而且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要解决政工人员的待遇问题,做到与企业同类人员同工同酬,优秀政工人员应积极向领导岗位上推荐,不能让政工部门成为只进不出或不进不出的“一潭死水”,让政工部门的同志树立一个信念:做好政工工作一样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