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银行业的潜在问题

2003-04-29

中国经济信息 2003年12期
关键词:银行金融效率

正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步入稳定持续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经济和公众心理受到强烈地震动与冲击。虽然非典对于我国经济的实质影响尚难以定论,且多数乐观面较为突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结构性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而金融改革开放的难度,不仅具有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力,更有内部本身的矛盾与阻力。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处于发展、积累阶段,金融的稳定对经济至关重要,而我国金融层面的脆弱性与艰难性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动荡加大、悲观不确定性凸起,主要发达国家难以放弃各自经济利益,不同层面的金融风险逐渐加重,国际关系与环境的紧张,直接加大国际金融风险甚至区域或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全球以及我国因非典所带来的不确定冲击,甚至潜在压力、阻力乃至风险,已经远超出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冲击,是绝对不可忽视与轻视的。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对经济安全的支持保障作用十分明显,美国经济10年繁荣的经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日本金融弱化的反思以及拉美金融动荡的启示;面对诸多国际经验教训,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界更应该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并对于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予以实际和有效的判断估计,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

虽然非典产生的不利影响,短期内在我国经济领域不会有太大影响,在金融领域的冲击将会相对滞后反应,但国家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预警却十分重要,并且不可过于乐观甚至忽视可能产生的影响。银行界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更应求实务真、有效推进和加快银行改革,发挥经济增长的保障性与支持性的稳定协调作用,使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而不要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或负担。日本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不要等到问题积重难返才开始处置或应对,将问题与矛盾消除与消化于萌芽或初始阶段的代价与付出要小而轻,我国一些地区或部门非典处置上的不当,已经给予我们以启示,运用到金融改革思考中,同样具有借鉴与反思意义。面对非典,人们在思考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政府职能、政策效率以及国际合作,我国银行界也应思考非典现象在银行的表现与未来影响,乃至可能的冲击,进而引起足够的重视与研究,由此所带来的启发并不亚于非典疫情。

目前非典对国内诸多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虽然对经济实质的影响目前尚未明显显现,但对金融界和银行业的效率影响已经有所显现。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股市受非典影响的大跌,不仅是投资者关切的热点,而且也成为国家目前最大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市场盼望的社保资金直接入市、QFII资金进场等,在目前非典疫情的影响之下,社保资金近期入市的可能性已被排除;QFII在5月26日虽有瑞士银行和野村证券两家外资机构拿到入市牌照,但入市资金有限。再看一些银行机构由于有人感染非典,实行隔离,部分工作已经受到影响,客户服务减少、业务流量下降;相对一些银行虽然无人感染,但防范措施极为严格,已经将“本行无人感染”作为一项非常时期的非常目标。一些业务因非典的紧张气氛和心理忧郁而陷入半停顿状态。银行业效率的降低,显然会影响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转。更为严重的则在于未来金融,特别是银行改革发展的前景,非典的特殊现象在银行业上的表现,并将可能直接影响银行实际效率与业绩,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1、 金融观念的相对被动待转变——面对非典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问题,尤其是金融所面对的是国家金融安全,其职业责任更显重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愈加紧迫的金融开放压力相比,银行业似乎缺少金融职业责任与效率,金融或银行改革的讨论与口号过多,而缺少实际的收益与结果。面对非典,我国政府管理观念与职能已经逐渐转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对政治、社会体制与结构的良性效率起到刺激推进的积极影响;某种程度上,非典疫情加快了我国政治体制与社会基础的真实与利好发展,政府形象、职能愈加有效而实际。但结合金融、银行层面的改革与发展,回想1999年11月加入世贸谈判成功至今,3年多的时间,我们的银行改革又有多少进展?仅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虽然取得一些进步或发展,但与国际化竞争格局与趋势的要求相差甚远。国有银行的改革不应仅仅是机构名称与国际接轨,而需要业务水平与产品结构的国际化、员工素质与管理的国际化。但我国银行经营观念上的差异和经营制度上的欠缺,银行面貌与结构不能根本有所转变,潜在的压力与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大,不可掉以轻心。非典带给银行界的思考应该是变被动为主动,虽然从实际影响看,尚未对金融银行业产生直接的冲击,但国内经济气候或社会理念的变化,未来将会使银行改革发展面临挑战与压力,现在必须清醒面对不足,加快改革举措,针对问题,实施有效服务与产品多样化、多元化,提高经营理念与效率,从根本上改革银行面临的机制死板、制度不健全、人员臃肿、效率不高的局面。

2、 金融行为的官本位残留需克服——我国已经开始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的格局,而银行业的发展也逐渐注重经营效益与结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银行的各级管理层,或多或少依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本位残留,尤其是不正之风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业务主次不分、表面形式严重、虚夸浮躁盛行。银行内部构架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明显地反映出不利银行盈利效应的实现。一线人员的责任、重任以及辛苦、劳累,难有实际回报或重视,而“二线”或者“三线”部门,却相对具有“清闲、实惠”的条件与空间。有思想进取或业务能力的员工时有辞职去向,转向外资机构或从事脱离银行业务却实惠有加的银行非业务部门,上述种种不仅削弱一线银行根基的发展与增长,而更重要的是形成对市场化体制下,银行风气与企业形象的伤害。我们已经不能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或认识水平,应对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银行架构。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机构设置或管理结构上,而更重要的是注重银行经营效益的发展与增长;银行上下所有的机构部门应是银行整体效益的支持部门,而不是形式或口号中的“干扰”部门;必要的职能部门其业务行为应积极促进银行效益,而非削弱或冲击这种效益而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过多的形式主义有时却无形影响了银行业绩与效益的实现,使业务拓展与产品开发被冲淡,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思想或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架构中的影响甚至“破坏”性,值得反思与重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不仅给予人们身体健康上的冲击伤害,更使人们头脑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银行体系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并非简单的社会影响冲击,而将严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或金融稳定。非典虽属卫生、健康领域,但对经济实质或经济心理却已经形成影响,值得金融或银行界警惕!

3、 金融服务的对比低效应重视——面对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与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体系结构上的差异已经更加明显的显露出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除体制、机制上短期难以改变的差异外,当前最直接的较量与竞争差异则突出在效率结果上,其中包括(1)金融服务效率的不同。银行服务层面所产生的客户收益有不同,国内倾向于外资银行的局面和心理已经显现。在当前国际、国内对比中,外资银行占有服务观念与效率的绝对优势。(2)银行服务产品与手段的不同。中外资银行盈利及资产收益有差异,尤其是国内银行忽视成本效率,只注重开发、投入,忽视支出代价,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有资产与国有资产的义务与责任的巨大差异,带来了不同结果与效率;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较明显的差异态度与收效,其中资产所属权是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呈现效率的差异结果,自有资产和国有资产产生的责任观念导致效率差异的明显区别,值得重视与研究。(3)管理体制与考核机制的不同。国际大银行的管理体制与效率收益直接紧密联系在一起,管理层的责任意识与制度,有监督、有检查,而我国银行管理中则注重权力的使用,缺少制约或考核权力效益、效率的机制与规则,进而多流于形式的无效浪费,空头或空话连续低效,一些领导或经理人,低效或脱离业务的工作态度、行为以及方式,无形中影响或干扰着业务进展与成果。我国3年多的金融改革,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有声无动”,使国有银行的实力或效益已经制约了自身乃至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展,成为我国银行拓展业务、发展客户与国外同行竞争的不利因素;而我国股份制银行相对体制机制上公平、透明和灵活,已经加大与国有银行市场、客户与资源的竞争;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政府色彩的难以摆脱,官僚与形式主义的严重存在,金融效益的弱化已经对其市场份额、经营优势以及员工素质形成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业务品种以及政策、策略灵活性不仅是银行发展方向的体现,更是银行效率的依托。

从非典对经济的影响看,目前难以确定,但决不可以掉以轻心。而非典对金融的影响更难有直接冲击,但值得思考与改进的借鉴却很多,时间不等人,时间不饶人。非典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处世方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样也可以并值得深思我国金融业的理念、制度以及效率问题的转变与发展。

猜你喜欢

银行金融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