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问题
2003-04-29申守联
申守联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对的对象中,有的需要政治思想方面的引导,有的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切忌不可张冠李戴。
据远方朋友讲,他单位有一位女青年,自工作以来一直与另一个同事同守一个库房。半年后,因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她俩各守一个库房。她去那个库房的第一天就晕倒了。第二天上午她鼓足勇气,还是失败了,下午她不去了。领导找她谈话,她的理由是一个人不敢进入那旧库房。这是理由吗?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究竟为什么是这样,只好壮着胆子又去了,结果又晕倒在库房内,自己爬起来后大汗淋漓。于是,她拒绝这样的工作安排。
拒绝工作安排,这不是一个企业所期望的好员工。于是,她所在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她进行了数次教育说服工作,其内容大致如下:①业务扩展了,安排一个人看管一个库房,这是组织的决定。作为一名员工就要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②年轻人要有理想有追求,理想的实现要从小事做起,你连单独开班这样的小事都做不成,还能干别的大事吗?③先烈们不怕苦和死,长辈们不怕脏和累,怎么轮到你头上就怕起旧房子来了呢?
诚然,组织上对员工的这一系列要求和期望,似乎并不过分,女青年也应该有所“觉悟”才是,可事情却没那么简单。据后来得知,女青年在14岁那年到乡下的外婆家过暑假,一天,突然刮风下雨,当时她一个人正在一间旧房内玩耍,忽然从房顶上掉下一条蛇,正好落在她脖子上。她惊叫一声便晕倒了,醒来时,好几个人围着她,她说房子里有蛇。大人们在房内找到了那条蛇。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单独一人进旧房。惧怕独自进旧房的心理由此而生,本是活泼健谈的她变成了怯弱、寡言的小姑娘。随着年龄增大,似乎忘却了那段经历,直到20岁参加工作单独上班的第一天,由于工作压力心里正感到紧张时,房顶一群老鼠追逐而过,引发了孩童时埋下的记忆,当即晕倒。第二天上午,她跟自己壮胆,努力走进那库房,但失败了。她为自己的脆弱、无能感到自卑,背上了精神包袱。现在,她又认为自己被组织上看成是个怕苦累、不服安排、干不了大事的人,在自卑中又增添了几分焦虑。起初的恐惧、后来的自卑、现在的焦虑,三者相互促长,形成恶性循环,终因支撑不住而掉进了痛苦的泥潭,不能自拔,服毒自尽,未遂。
可见,能否正确判断我们所帮助的对象(当事人)是思想觉悟问题还是心理失常问题,是件十分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成败,而且还关系到当事人的生命健康。那么,怎样判断当事人的问题属性呢?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象的反应,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其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果当事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如果当事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在客观环境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这便是产生了幻觉。这些都是失去了统一性原则。当事人的精神与行为只要和外界环境失去统一,便是心理失常问题了(开玩笑或有意说谎者除外)。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的精神活动虽然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比如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欢快地向别人诉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低沉的语调诉说遇到的愉快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这就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心理失常问题了(有目的地伪装者除外)。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变化,比如,一个活泼自信的人突然变得自卑、冷漠,或者虽然存在明显外部原因但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那便是心理失常问题了(另有意图者除外)。
21世纪,摆在人们面前的将是理想与磨砺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耀与失落并存的多元化竞争时代,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将随之产生并困扰着人们。正如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当事人的问题属性是非常必要的。属于心病的,还得有针对性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