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下)
2003-04-29
这期“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要讲第三个问题:开拓信用资源的制度基础是财富归属 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碰到一个问题。“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 不能满足需要。有时候需要先交钱后付货,有时候需要先付货后收钱。交换这个过程在时间 被分割开了。还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有时候做生意时自己的资金不够,可以和亲戚朋友借。在进一步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借”还可以由一个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当 成个生意来做。于是就有了银行。由此,就发展起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信用经济。以后,随着 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被创造了出来。比如 说人们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债市。企业发债,投资者买企业债。在这个借贷关系中,双方谁也 不认识谁。那债权人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钱让债务人拿去用呢?因为有信用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用原来也是一种资源。利用信用资源,可以放大实际的资源规模 ,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动员更多的闲置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动用信用资源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的改革开 放始终是伴随着信用资源的利用、优化配置和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上海的宝钢最开始就是借 钱盖的。债权融资在我国不是一件新事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 重大事件都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借钱就是动用信用资源。但是当时动用的主要 是政府和财政的信用资源。此后,我们不仅懂得了动用信用资源,而且这个信用资源的涉及 领域和范围还越来越扩大。
在90年代后期,我们有以增发国债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这个历史 过程表明,信用资源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现在大家对国债这个信用形式的投资品种已经很熟悉了。最开始发行国库券时,各单位 是摊派的,不买都不成,从你工资里扣。现在买国库券要排队。由于国库券具有风险低、收 益高、流动性好等特点,现在这种信用品种已经为社会所普遍认同。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不是没有余地。还有余 地。在2002年和2003年的“两会”上,有一些人大代表对持续增发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 提出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媒体,也对这个问题有各种看法。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 理。但是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国债规模占GDP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继 续动用财政资源还有余地。但这个信用资源即便有余地,也要慎用。因为财政的信用资源也 是有限的,这个信用资源应该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 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在经营性资产的扩张上。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等,也包括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以及调整社会公平程度等。这些方面都具有公 共产品性质。
一方面,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另一方面,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过 度了。正因为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过度了,才有了人们所说的“三角债”,企业债务负担 过重等诸多的社会现象;才有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但与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相对照,我 国十三亿人口的个人信用资源则几乎处在空白状态下。而个人信用资源恰好是我们国家一个 巨大的资源宝库。
有人说中国现在信用缺失。这个看法不对。信用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注 重信用的话俯拾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贩夫走卒到文人仕子都格外强调信用的重要 。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用呢?中国怎么会是个信用缺失的社会呢?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 社会经济秩序存在着混乱,我们上面提到了。再一个是我们对市场经济下开拓信用资源的方 式尚远不熟悉。例如,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资本市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这个认识很片面。 资本市场包括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股市,另一个是债市。一年期以上的债市也是 资本市场。在所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债市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市。在过去七年中,发达国 家债市的融资规模是股市的七倍。而在我们国家,债市小得可怜,和股市的规模相比明显失 衡。
我国的个人信用资源没有被合理地动员出来,和我们的社会服务、社会投资、社会金融 体系不完善是密切联系在一块儿。
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上股份制银行发的各种各样的卡,数一数,没有一百种,大概 五十种也有了。每一个银行自己发的卡就有很多种。如果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你口袋 里和抽屉里的卡,用的和不用的大概有十几种。但是这些卡在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同时,实 际上是在分割着个人信用资源。
假定你拥有某银行的信用卡。信用卡通常都有一个可以透支的额度,当你一不小心花了 7000元超过你的5000元的透支额度了,并且忘了按期归还,这可能给你惹下很大麻烦。实际 上,你的信用资源是不是连这7000元都不能支撑呢?远不是。可能在同一个银行,你的活期 账户上还有5000元,一年期定期存单还有三万元,甚至存款还有几千上万的美金。但就是在 同一银行,所有这些账户中的个人资产信息是被分割的,不能够相互支撑。
最近几年,老百姓逐渐熟悉了一个词,叫消费信贷。这个问题值得多说几句。从1999年 上半年迄今,各种媒体在“消费信贷”问题的报道上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让老百姓转变观念, 要人们“敢于花明天的钱”。有的媒体甚至还用“敢不敢”的说法来挑战读者。不客气地说 ,这是一种误导,会造成很不良的社会后果。
改革开放20年多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最大变化是人民积累了一定量的私人财富。“邓 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说法深入人心。而“敢于花明天的钱”的说法给人一种心理印象 ,好像小平同志尚未走远,国家就要把老百姓在过去20年多中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钱折腾出 去;折腾积蓄还嫌不够,还要人们把尚未挣到手的钱也提前消费。这种说法老百姓能“买账 ”吗?可见,把信贷消费说成就是要负债消费,这不仅是对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曲解,而且 会造成对改革进程的严重阻滞。
什么是信贷消费的真正意义呢?是开拓信用资源,放大社会和个人的消费及投资能力。 举个例子说。假如你有了一笔100万元的私人资产。这笔钱可用于买个别墅住进去,改善你 的住房条件;也可投资股市或者和你熟人合伙开个饭馆,以便挣更多的钱。那怎么决策呢? 市场经济下合理的选择是,或者说一个有益组合是,先买别墅住进去,然后把别墅抵押出贷 款来再用于投资。
在这个例子中,对个人来说,是“一笔钱办成了两件事”,而且你的私人资产价值不仅 没有因为动用信用资源而减少,反而增加了增值机会。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可从这种 组合中获取极大的好处。因为个人信用资源的参与使一份财富创造出了倍增的消费与投资需 求。
在开拓信用资源的过程中,不光我们的媒体把信贷消费说成是让老百姓“花明天的钱” ,我们的金融部门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为了防止贷款人不守借贷信用,他们制定了种种规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成本变得极其巨大,交易过程也变得极其复杂。你要申请消费信贷 ,就要求你有这个文件,要求你有那个章。还得有人给你担保等诸多手续。实际上,我们的 老百姓是不是那么没信用呢?不是。金融部门把信用资源单纯理解为道德信用。其实,最有 意义的信用资源不是道德信用,而是资产信用。
目前,中国老百姓的资产信用已经累积到了一个相当大的程度。从全国看,我国城乡居 民储蓄已经有十万亿元。这还不算老百姓手里的国库券和企业债券,还不算他们在股票市场 的金融资产。从理论意义上说,这十万亿元存款就足以担保人们借同样多的钱。在目前的城 市居民中,保守的估计,有20%的家庭金融资产累计超过10万元。这是从人均抽样调查中得 出的结论。在沿海开放城市,10万元的家庭金融资产算不上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请注意 ,中国城市家庭的20%是多少呢?是2630万户。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时候,人们常常说要建 立个人信用记录。我们的确需要完善信用记录这样的一个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必要的。上海 最先举办了征信公司。这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开拓社会信用资源,最重要的还不是道 德信用。
给大家作个比喻。我现在拿了一些文件来,有幼儿园老师给我开的证明,说我从小就不 说假话;有小学同学给我写的书面证明,证明我上小学时就拾金不昧;有大学同学的证明, 说我跟同学借钱都是按时还的;包括我们单位组织部门的证明,说这个同志一向廉洁奉公。 拿着这么一些道德证明文件,银行敢不敢给我贷款?仍然不敢。反过来说,我现在就在同一 个银行有5000美金的存单,还有10万元的人民币定期存款。我把这些金融资产抵押给银行, 从银行贷给几万元炒股票成不成?肯定成。银行明知道对方是个无赖,他也可以放心无误地 把钱贷给你。对不对?这就叫资产信用。
开拓个人信用资源首先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开拓个人资产信用。我认为有必要向我们 的银行家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千万别以为老百姓到你那里去借钱是因为他们太穷了,而是因 为他们钱多了。是因为他们的钱多到需要“理财”的程度了。理财是什么含义呢?首先你得 有资产。而且有一定规模的金融资产。然后你需要为这一定规模的资产寻求一个收益最大化 、风险最小化的组合。满足这个组合要求的工具之一,就是消费信贷。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是 私人信贷。
市场经济一定要求多层次、多元化的财富归属,一定要求尊重、保障要素所有者的所有 权,一定要求产权明晰。
我特别希望大家深想一下,信用这种资源是和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不是和“大公无私 ”联系在一起,而是和财富、产权的多元化归属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保护多元化的社会利益 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下才有了动用信用资源的可能性呢?因为 在计划经济、“一大二公”的体制下,几乎所有的财富、所有的资源都是国家的,都是归于 一个利益主体的。还钱不还钱只是一个记账的要求,国家欠国家的,无所谓产权。无所谓产 权,也就无所谓信用。
产权的多元化并不等于就是所有的财富、资源都归私人,不等于就是“全盘私有化”。 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形式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例如,我们办企业的都知道,除了自然人 所有的产权外还有企业法人所有的产权。近年来我们还知道,除了对应于实物资产的产权外 还有知识产权。
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是,很多国企欠银行钱不还。借的时候就没打算还。为 什么呢?因为在一些企业领导人脑子里,我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国家借国家的 还用还么?这种观念显然是从旧体制延续而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也不能随意剥夺别 人的产权。私人的不能剥夺,国家的、公有的也不能剥夺。有了这个制度,所谓的信用经济 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我要讲的第一个命题,“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就讲完了,下一个命题是“中国为什么 需要市场经济”,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