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智不再若愚
2003-04-29李志纲
李志纲
前日读了田望生同志撰写的《大智若愚》一文(见《领导文萃》2002年第8期),今天又学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不禁使人感想颇多。
大智若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为什么要"表里不一"呢,只因"功高震主"。历史上为人臣者,越有智慧,建立功勋越大,那么他离危险就越近。怎么办,大智若愚。故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开始"忘情声色"、"府门大开"以示自己"无所隐讳"。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主动裁减湘军,并不断地曝光个人隐私---家书,以示自己忠心无二。这些贤臣良将何苦其心?帝王专制的政治文明使其然也。君不见汉高祖刘邦指使其妻杀韩信;唐太宗李世民遗诏杀徐茂功;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稍有人情味的宋太祖赵匡胤也要"杯酒释兵权"。这一曲曲"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业就,忠臣亡"的悲歌,从商纣王杀比干一直唱到清王朝的结束,其回光还时有返照,真是这方唱罢,那方又登场,所不同的只是演员们的改头换面。透过悲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宾莫非王臣"的专制社会,只有九五之尊的皇上才可拥有"大智"的头衔,为人臣者有了"大智"还需用"若愚"包装起来,否则脑袋离搬家就不远了。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臣子有大智立了大功,皇上可以给其加官进爵,但加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是明白人,总不能也给臣子一个皇帝干干吧。所以你一旦归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宠臣权臣,就难免会使皇上觉得你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因为到了这种地步,任何一位皇上都会说"朕还可以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卿"。为此,知趣者便会大智若愚地演戏,演得像不说,还得符合皇上的口味。拿当前电视剧中的纪晓岚说吧,虽有"铁齿铜牙",但那是对付和 演戏用的。其性格虽耿直,受命编撰《四库全书》,但每次将书稿上交审阅时,乾隆总能挑出几个错别字来。凭纪晓岚的学富五年,怎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孰不知纪晓岚深明大智若愚的利害,在好大喜功的乾隆面前,唯有此,方可博其龙颜大悦,使自己避免重蹈司马迁修书受刑的重辙。他也清楚与和 相斗虽两败俱伤,但也得斗下去,因为乾隆在看他俩扫大街争斗时,说得太明白不过了,"自古以来,哪有臣子不斗,国君相安的道理"。他若与和 大唱哥俩好、将相和,乾隆岂能在龙椅上坐得安稳。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大智若愚者聪明,倒不如说专制制度的黑暗,大智若愚其实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其结果只有一种---自我毁灭。所以当皇帝圣明时,大智若愚必定产生"忘情声色"的腐败,就像当年赵匡胤劝戒自己的战友一样,多给你们一些良田、豪宅、美女好好享受一番,君臣无猜,那多好。而当皇上昏聩时,大智若愚却隐藏着祸起萧墙的危机,往往是改朝换代的前奏,如司马懿装痴夺权就是最好的证明。
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专制的政治文明彻底地失去了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可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从建国伊始,民主人士就提醒我们党要注意"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也提出了不做李自成,要搞民主集中制,再到今天我们党对自己历史方位的清醒认识,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伟大进步,但愿今后大智若愚仅仅是一种谦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