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民上海

2003-04-29陈映芳

天涯 2003年3期
关键词:上海

陈映芳 等

1990年以来,上海逐渐开启了人才流动的阀门,对一些高级、专门、急需人才进入上海开放绿灯,对外来民工也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1990年,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⒒提出,上海要防止人才的近亲繁殖和地方化弊端,尽可能多地招收和安排外地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当年秋天,首批两千六百余名非上海籍大学生,进入上海有关单位工作。1994年,外地来沪民工成为上海合法打工族,上海发放了两万多张“务工许可证”。同年,浦东新区开始实行“蓝印户口”制度,一批外地来沪工作人员成为“新上海人”。“蓝印户口”制度,相当于国际通行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传统的户籍制度,是传统体制中最难突破的堡垒之一,它集中体现了计划分配、计划就业和职业终身制的弊端,限制了人员流动,妨碍人才优化组合。“蓝印户口”对传统体制是个重要的突破。到2000年底,上海共批准“蓝印户口”近三万人。1999年,上海取消了对外地大学生进沪数量的限制,大学毕业生只要找到接收单位,并符合上海市人才引进方向的,则基本可以留沪工作,办理上海正式户口。这一年,全国毕业的留在国内工作的研究生,有14.05万到上海工作,在各省市中名列第一。2000年,进入上海而非上海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有6.7万人。

2000年,上海人口1674万人,其中非上海籍的常住人口353万,占1/5。如果加上流动人口300万,那么新上海人的比例已占1/3以上。

(引自熊月之《上海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儿发表的几篇上海新移民访谈录,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0级学生于2001年9月至2002年10月间对上海新移民群体所作的个案深度调查的记录报告的一部分。

在这些访谈记录中,学生们为新移民们勾勒出了些什么,相信每位读者会有自己的理解。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了几十篇访谈后的几点感想。

城市性与新移民无论新移民来自农村还是其他城镇,他们来到上海,就是进入了一个城市,一个在中国规模最大、发展程度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大城市,他们首先有一个如何进入并适应这个城市的问题。很久以来,“上海”在中国成了一个特殊的符号,关于它的特殊性所引起的议论本身,几乎就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但无论是对它的贬损还是褒扬,人们更多地罗列的却是它不同于一般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而不是作为一个近代的、现代的城市所具有的一般的基本特性——城市性。

所谓城市性(urbanism),在这儿主要指城市生活对居民行为的影响,也就是城市人的各种特性。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沃斯(Wirth)在他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中曾认为城市性主要是由城市中人口量大、密度高、社会异质性所派生出来的东西。这种特性在人类生态学意义上可能表现为社会—经济—文化属性不同的人之间在空间上的隔离,以及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位置间的频繁流动。在社会组织意义上可能表现为家庭的社会意义的减少、亲族及近邻的结合的弱化、自发性团体的续出、身份性阶级制度的崩溃以及白领的增加等等。而在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则可能表现为冷漠的态度、分裂的性格、主体性的丧失、相对的思想模式及宽容的态度,等等。

虽然沃斯等人关于城市性的说法曾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城市的两面性,即它的魅力和丑陋,却是近代以来一个世界共通的话题。美国哈佛大学从事都市设计与研究的马丁·梅尔森(Martin Mayerson)教授在《如何观察一个都市》一文中说:“自有史以来,不同的观察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都市──有的视之为权威的地方,有的则视之为一个市场;有的视之为邪恶的地方,有的则视之为人类文化真正的基础;有的视之为价值和安定的瓦解者,有的则视之为人类精神和其他价值永存不朽的地方;有的视之为混乱的地方,有的则视之为有活力的地方;在当今世界工业国家里,有的人视都市为趋于没落的地方——交通的阻塞、财政的缺乏、人口及经济流向市郊;而别的人,包括我自己,则视之为永远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P8)

城市本来是作为流动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而成立的。在相互间互不相知的人们,互不相干地一起生活在城市里,陌生和冷漠是一种宿命。摆脱了传统共同体的“束缚”的人来到这里会找到他想要的“自由”,但同时他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他必须适应这个“陌生的社会”。在城市中他可以获得独处的机会,但他必须承受孤独与冷漠。城市里有现代文明创造的一切便利,但所有的设施和服务都通过金钱与人们发生关系,经济关系会使人们变得理性,也变得无情。在城市里,有生存的机会,有自律、理性,但也有生存的压力,而且人必须要学会独立、自助,一个人完全可能在这里梦想成真,却也可能走投无路……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有了理解新移民们的上海体验的一个基本角度。

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上海”的事,其实首先是一个关于现代城市的问题,也就是说,所谓上海的区别于中国其他地方的特性──不妨说是“上海性”吧──首先基于的是它的城市性。如果说在中国,上述那些城市特性在什么地方有突出的体现,那首先就是在上海。在历史上,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的一个代表,在今天,它又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无论上海被各种人描述成什么,上海的魅力、上海的丑陋,“上海性”首先源于它的城市性。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移民上海是一个进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人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自我改变的过程,也因此会是一个充满艰辛和痛苦的过程。对上海的向往和愤慨,对上海人的羡慕或鄙夷,对未来目标的憧憬和对自身状况的无奈等等,复杂地交织在人们的移民体验中。

在各种人的上海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移民原居住地的城市发展程度、他对城市生活的熟悉程度与他们今天的移民体验有着直接的关联,许多人、包括一些外国人及大陆以外的中国人,他们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作为现代城市的特性,这儿的自由和便利,用他们的话说,这儿几乎有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想在这儿结交各种不同的人、寻找新的体验……他们所不适应的,恰恰是那些与他们理想中的现代城市尚有距离的地方。与此相对照,来自内地的许多新移民,较多地为着上海的生存机会而来,但他们或多或少地为心中的乡愁所累,他们对于城市人的冷漠、自私尤其是“上海人”的“精明”持强烈的否定态度。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努力地在上海寻找、发现“温暖的人情”,他们在试图理解城市人相互之间的若即若离,重新评价上海人的理性。

还可以看到,新移民的年龄与职历、学历与他们的移民体验、生活现状有着显著的关系。上海在吸收和排斥外来人员的过程中,其作为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正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与血缘、业缘、地缘等相关的家族网络、社会网络历来在中国的社会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依然具有着种种功能(事实上这些网络构成了许多人实现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新移民们组织生活和沟通情绪的主要支持)。但这次的新移民深度调查让我明显地意识到,在上海,个人条件在新移民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中具有的意义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所认同。当然,关于这一点,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调查来证实。

制度限制与新移民城市性并不是决定新移民社会状况的唯一的因素。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社会的、文化的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新移民社会状况的不同。而在目前中国,制度的限制首先构成了人们寻找社会位置、实现社会流动的一大障壁。今天的新移民们已经不再如1980年代那样被视作为非法的“盲流”了,但作为“外来人才”、“外来人口”或“民工”,他们与拥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是不同的。由于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到就业、孩子上学等种种制度性限制,新移民中那些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事业团体的人必须付出比本地同行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同的机会,而那些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和从事杂业的人们(在工商企业、团体以外自行谋生的人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角落,很少改变自身状况的机会。

然而在新移民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制度不公,许多人并没有明确的意识或强烈的不满。那些生存艰辛的保姆、民工们,大多对政府允许他们来城市谋生的政策心存感激,他们主要以过去的生活和仍在乡村、内地城镇的人们的状况为参照。可以说,他们这样的观念意识其实正构成了制度、政策的合法性基础。

制度的限制还突出地体现在户口开放的门槛上。按照现在的政策法规,一定的学历和经济能力(投资或购房)是获得上海户口的必要条件,这样的移民政策并不是中国或上海才有的。但国内地方间的社会流动不同国际间的移民,这儿没有国门、海关的阻隔,更不用说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持事实上已离不开大量的低学历、低收入者。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难免会存在这样的尴尬:这儿有数以百万计的从外地迁移而来的“非移民”、工作并生活在上海的“非上海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一部分的“非市民”。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去考虑,还是从维护社会整体结构功能的角度去考虑,这都是个亟待对应的问题。

另外,不少人都讲到了上海人对“外地人”的偏见和歧视,包括在上海处处受到优待的外国人也对上海将人“区别”对待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上海人的歧视当然与早年租界中肤色分种人分等的中国人的屈辱记忆有关(被歧视与歧视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是会转换的)。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它还可能是制度的产物、社会现实的反映。上海人在外地人、新移民面前的优越感其实是与制度不公直接相关的,上海在这一个多世纪中一直享受着国家城乡分治政策以及物质供应上种种特殊政策的好处,这些使“上海人”成了全国的特殊市民。在今天,有本地户口的居民与“外来人员”仍然享受着不同的制度待遇(当然这并不是上海的特殊情况),文化上的歧视依然有着制度性歧视的支撑。

我相信这些访谈报告,会给一般社会成员提供一个了解当今中国城市中“外来人员”的生活状况的不错的文本。

销售工程师张惠忠

王维睿

问:先从你来上海的原因讲起吧,比如你当时的情况,还有为什么会来上海?

答:哎,现在回想一下,当初的选择对我来说太幸运了,但话又说回来,其实就是自己不珍惜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我父亲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一心想供我上大学,但高三那年我却什么也没考上。发榜后,我父亲和我好好地谈了谈, 我总算是醒悟了,想想全家四个孩子,除去我姐我就是老大,父母全靠我了;父亲是名小学教师,在那里还算是个知识分子,母亲嘛,就是个家庭妇女,弟弟还要我这个做哥哥的树立榜样。我却玩到高中毕业;想想,如果不考出去,我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我决定复读。暑假我就和同学几个去甘肃兰州打工,我不想要父亲的血汗钱,我就是去背沙子,我也要把复读的钱挣出来。后来,我就去民和二中(青海省民和县)上了高复班,我发了狠心,好好地学了一年,我就不相信我考不上。我人生中的第二次发榜就要开始了,我暗暗下了决心,考不取本科,即使是大专我也不会去的。但是命已经定下来了,我没有到本科的分数线,就差那么几分,当时我想,我不能就呆在这里,我得出去,我就不信天下这么大,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下我。

父母知道我的打算后,我想对他们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他们觉得上大专也不错,他们当然是坚决反对了。剩下的几天里,我一直坚持要去打工,不上大专,填报学校的时间已经过了。父亲知道我是不会改变的,于是在我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和我妈流着眼泪帮我整理包袱,我明白他们不得不答应我走了。

我一直庆幸自己选择了上海。我当时来上海是因为我有几个同学在这儿。

1999年8月18日,我算是真正踏上了上海的土地,我的一切可以说从那天开始就发生了变化,我在老乡宿舍里呆了差不多半年。一到上海我就找活干,可是谁会要我呢?我真的是什么也不会,只有活人一个,人家看看我瘦瘦的,连个搬运也当不了的。所以我说自己像一粒石子扔进了一个大转盘,或者就是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我想我要立足就必须有一个基础,哪怕会一点点也好。最后,好不容易,有一个小公司肯让我做一个推销员,是推销一种水龙头上的小物件,来之不易啊,虽然是小小的工作,但对我简直就是救命。因为这就是起点。你知道吗?因为没有哪里会容得下我,我好痛苦,我就去黄浦江边,让风吹我,三个晚上,我一个人坐在那里,思考着,我该怎么走下去。

其实,自己想想也挺可怕的,有时甚至于不敢去想,真的。和我同行的还有一个青海民院毕业的大专生,他的条件比我好多了,他坚持了一个月花光了身上的钱就走了,可我不能,我甚至连冬衣也没有,老乡宿舍里找了件棉衣,我就过了一冬。那段日子,我每天跑上门推销挨家挨户地敲门,母亲做的鞋子磨破了好几双,腿真的是要跑断了。2000年3月的时候,已经可以挣到钱了,我就和一起推销的人合租了一间房,从老乡宿舍搬出去了,以后就没有再去做推销,我应聘到了一家台湾公司,其实就是个打杂的,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在那一个月了,我几乎是去上班不说一句话,我明白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学习,所以,我清楚地看得到公司里管理、组织,甚至是职员们、老板之间一些微妙的关系,而且我还可以在闲时翻一些他们桌上的书籍。那一个月对我启发很大。就是在那里我明白了自己现在最缺什么,也明白了外表穿着的重要,并且省吃俭用,把钱用在刀刃上,可能说起来你还不信呢,我吃了两个月的方便面,同屋的人都被吓坏了。

问:我觉得你很聪明,一方面隐身于是非之间,另一方面又得到许多无形之中的影响,可以让你借鉴。

答:嗯,可以这样讲吧!后来我又去了一家香港公司,因为我觉得打杂已经是在浪费我自己了,我自信自己已经有能力去做业务了,不是自夸的,我很自信。在香港人开的公司里,我慢慢地胜任了推销业务,但是好景不长,老板和香港经理闹矛盾了,香港人要收回这边的业务了。而恰好是两边的人都想要我。起初我还不知道,老板在过年前夕说要为我订做一套西服,当我穿上那套一千多元的高级西服时,我好激动,这是我原来想也不敢想的。老板是在争取我了。我最后还是跟着他了,可没想到的事情又发生了,那家公司得不到香港人支撑,而且又被抽走了业务,很快就赔了,我再次失业。后面的几个月里,我拼命赚钱,比原来好点,我有了些经验就不至于没人要了,再加上以前一点存款,我凑了1万元,谋划着自己创业。这当中,我姐夫来上海了,我也帮他找事做,我们的开销就大了,1万块钱很快就不多了,创业的打算就先放下了。2000年6月份的时候,我就开始在现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做销售工程师。现在吗,就是这样了。

我主要负责合理规划业务、合理分配业务,然后按时总结,还有一些推销员培训等等。我们公司主营业务就是机械自动化,主要是一些国外的产品。

问:那么公司给你的待遇如何呢?你觉得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呢?

答:现在月薪一千五百左右,而且房子是公司的,让我住,手机费之类的都由公司报销,我觉得挺好的,老板也不错,幸好我这个人嘴巴会说,有事就说出来,所以有什么和老板聊聊他就好多了,沟通沟通就好了。其实我有时也很不好意思骂下面的职员,因为有好几个都是本科、大专毕业;做他们的上司,呵……(他又言不由衷地笑了)

问:我想问问,你一步步往前走,是什么支撑着你呢?

答:自信。(简直不假思索地)我相信我自己,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也许别人三分钟就背会了,我花十分钟也会背会,只要自己肯去做。自信是最主要的。当然另外一点就是压力,生活的压力。我被逼得走投无路了,简直就真的快要精神崩溃了,但第二天仍然要过。

问:那你在上海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有什么深刻的经历吗?

答:要说那是去年3月份了,因为心情不好,就喝了点酒,然后回到家和一个同屋的上海人吵了起来,他骂我是“土包子”,我很生气,反正就是一通乱打,我觉得当时自己什么也不管了,就是在打,一味地发泄,等到他头破血流,110来抓人了,我才罢手,我被长宁区公安局抓了起来,坐在审讯室里,我对一个老队长什么都讲了,但惟独没讲华师大还有自己的好朋友、老乡,我怕拖累了他们。老队长很好,他劝我拘留满后就回家,上海不是我呆的下去的,我依然不愿意,我觉得没有什么理由决定了我呆不下去,我的拘留期也由三个月减到十天,临走时,老队长希望我走好以后的路,从那里出来,我又顿悟了一次。有人会说少年老成,呵……

问:听你老乡讲,你还经常来我们学校自修?

答:是啊,是去年,白天在台湾公司打杂,晚上和周末就来看书,我找到所有大学期间经济学、心理学的理论书,仔细地看、自学。还有关于营销的,这些真是笔财富。

在老乡宿舍,我和大学生们一起聊这聊那,你们真幸福啊,在学校里,畅所欲言,我也因此而敢讲敢做,学到了不少东西,上与不上大学,就是不一样,关键就是那种环境与氛围,他们都觉得我不可能没上过大学。

问:在文化方面,原本的那些思想、观念肯定与上海发生了冲击,你是怎么转变过来的呢?

答:我刚来上海时,就会说地方话,连普通话都讲不出,就更别提听懂上海话了,简直就是一下子傻了。那怎么办?学呗!所以我在上门推销时就开始练习听力、口语,呵呵……,当然是普通话的了,晚上睡觉时听广播,早上看报纸时就是在读,学历、语言、技术三者中我终于可以先成就一项了。因为这三点对于一个外地人在上海立足是最主要的了。然后,在工作中我总结出四类人:普通百姓、暴发户、知识分子、排外者。他们四类可以说是对我大有帮助,我通过与他们交往,不光给自己定位,而且还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说来,还要谢谢他们呢!现在,我的客户中只要我们有了一次交谈,那么他就逃不掉了。

问:那你的社会网络主要有哪些呢?

答:说到好朋友嘛,还是老乡了,也有几个生意上认识的,一般的朋友就是客户了,和他们之间难免会有利益关系存在了。

在我很颓废时,我会哭,但我从不在南方人面前哭,几个老乡在一起互相鼓励,我真希望他们以后出来比我过得好啊!

问:那么,你对自己的以后有什么打算呢?答:我现在正在存钱,哎,平时省一点不去攀比,许多上海的年青人过得很潇洒,但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还有这个上海大环境使他们在成才的路上要比我付出得不知少几倍。我是农村来的,我深知我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我不能回去,也是为了我的下一代着想,存好了钱,我去买套房子,对于我儿子这可是一笔财富。当然,我还缺一项那就是学历,我已经报名了交大、复旦的自考班,准备工作之余自学,然后去考试,哎,没有学历还是不很理想的,学到东西,总归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

我还想做件有意义的事,我想每年向青海的希望工程捐两千块钱,虽然不多,但也足够三个孩子上学了,那边缺的就是基础教育,不能再让他们一代代扎根在土地上了,还是走出来好!我这样做,其实对于自己今后在家乡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我是不是太功利了?其实每个人做事都要图回报的,现在我虽然这么想,但到时实现不了,我也已经资助了失学儿童,这也是回报了,最起码是个对社会有用,再说透点也是个对青海有用的人了!

(当我们的话题涉及情感时,他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坦言说自己已经和师大一个大三的女生恋爱有两个月了,他们在一起很快乐。说到未来,他有点担心,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好的家庭背景,能否被女孩的教授父亲、华侨母亲所接受;我笑他,那么自信还怕什么呢?他笑得很灿烂,“遇到感情我怎么糊涂了呢?”)

钟点工杨阿姨

金晓明

问:杨阿姨,来沪之前你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答:那倒是很多的。一开始在家种田,后来发现种田实在很难改变家里的生活条件。后来先后去了杭州,苏州,天津,最后来到了上海。以前的工作不是很稳定的,做过搬运工,车床工,保姆等等。

问:那你到过那么多城市,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上海?你在其它城市所居住的时间加起来才三年,而在上海你却整整住了四年多,而且据说准备一直住下去。

答: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有一直留在上海的想法,起先到上海是因为我丈夫的原因。他一个人来上海打工,由于想多挣点钱,往往起早抹黑,一天工作下来很累,可口的饭菜又不舍得买,只吃一些很便宜的盒饭!一年下来回到家里,钱是赚了,但人也瘦了不少。我想要是我和他一起出来的话,我就可以照顾他了。我们也不图啥,能够安安稳稳的过几年打工生活,等积了一些钱之后就回老家。但是到了上海,我就觉得同样是一个人就是活的不一样,家乡和上海是不能比的,这里要什么有什么,只要你有钱就能买到。可是在家里呢?山沟沟里什么也没有,去年买回去个电视机,一村的人围着看!刚到上海的时候, 我是在家里(外边租的房子)洗洗衣服,做做饭,丈夫回来也就会有一顿可口的饭菜。慢慢的我发现,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多的收入,在维持日常开销之后就没什么剩余的了。于是我就到我哥哥(包工头)的工地上开电梯,就是装装砖块。每天给18元钱,做一天算一天,遇上下雨天就只能吃老本了。人很轻松,但工作不稳定,今天做完不知道明天能否继续开;这个工地做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接到新的工程。加上上海经常下雨,有几个月的收入刚好维持开支。后来我嫂子家里有事要回去一个月,手上有两份钟点工就叫我先帮她顶一顶,在雇主同意之后,我就开始做钟点工了。嫂子回去之后病了一场,康复后就再也没有来上海,我就这样一直做了下去。雇主们觉得我手脚挺勤快的,就帮我又介绍了几家,慢慢的我就有了七八户固定的人家可以做事了。

我虽然对目前的工作收入比较满意,但实在太累太忙了,并不是因为干的活累。累是累在几户人家的奔波路上,每天骑着自行车东来西往,差不多有两个多小时啊。我真的希望能找一份相对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工资。有时候我也很矛盾的,照道理我这收入和家乡的人相比应该满足了,但与周围人相比,与那些在上海买房子定居下来的老乡相比我又觉得不能满足。我们也想长期住在上海,这也是我想找份固定工作的原因。但是要住下去,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靠租房子也不是办法啊,可是买房子又实在太贵。真不知道怎么办好。

问:那你有没有考虑换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多赚一点钱?你也可以去上海郊区买房子啊,那里便宜一点?

答:这也不是想换就换的,我才初中毕业,不懂外语不懂电脑,也没什么一技之长,要找好一点的工作恐怕很难。所以我就想最好开一家小饭店或是小杂货店,做做小本生意。毕竟钟点工太累了,你们上海的不少下岗女工也来做过的,而且工资还比我们高一点!但大部分都不能坚持下来,一旦有了一份相对固定的工作她们就不干了,哪怕那份工作的工资比钟点工低得多。

许多上海人还是很友好的,在工作中我觉得他们和我是平等的,不会吆喝着我做这做那的,但是也有一些上海人看不起我们,好像认为我们低人一等的,一会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的。最气人的是有一户人家叫我在两小时内打扫好卫生,洗好衣服。因为那天他们家有客人来,还要求我做好十个菜!我当然完不成的,他们就说我偷懒什么的,我一气之下就不干了。我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虽然我是外地来的,但我还有人格,我还有尊严!他们这样对待我,我就罢工!赚钱虽然重要,但不能丢了骨气!

刚做钟点工的时候,我不太会做饭,而且烧的菜也不好吃。上海人喜欢吃甜的东西,而我们家烧菜一般不喜欢放糖,所以口味不合。而且各种菜的做法与上海不太一样,我就从那些书上学到了不少烧菜的方法,很快就适应了各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从书上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待人接物的方法。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都可以从书本中了解,干活的时候还能和他们聊聊,他们也就不觉得我土了,反而另眼相看。我也觉得自己和周围人的区别在慢慢缩小。每次回家他们都说我是城里人了。我也觉得在城市里呆久了,和他们没什么话讲,他们的观念想法没什么改变,我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比他们好一点。去年我回家的时候穿了双高跟鞋,老人小孩对我看了又看,我都不好意思了。他们说只有城里人才穿这个的。

在上海人眼里我们始终是外地来沪人员,即使你在上海买了房子,签了户口你还不是上海人。也许我们的子女可以成为上海人,但必须买房子啊。平时我没什么空的,和周围的人不是很熟悉,居委会的人除了收管理费之外一般碰不到的。社区里有什么活动我们也不参加,总之和他们好像是两种群体的人。我们不希望和他们有什么冲突,他们也不大愿意和我们接触。我们一般接触的人就是亲戚和老乡之类的,不过大家都很忙的,一年也难得聚几回。要是大家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像上海人一样有双休日,那聚会的日子就会多一点了。

问:你理想的工作是些什么?

答:我理想中的工作就是能有个休息日,有劳保的那种,这样老来也就有个照应了。我真的很羡慕上海人的,他们退休了也可以拿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退休工资。要是我有这样一份工作就好了。但是我已经三十五岁了,再让我读书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种想法不会实现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赚一点钱,为我的孩子将来读书打好物质基础,只要她读得上,我一定全力支持,哪怕让我每天做十二个小时!现在不读书不行啊,电视里的什么白领啊,都是大学毕业的。只有读好书,才可能赚大钱的。要是我的孩子能当白领,再累我都愿意!

问:这些都是你对将来的想法,那么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担心的地方吗?

答:总的来说,我现在的生活是忙碌又充实,出门在外不该想得太多,只要好好地做下去,应该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所以我也觉得很开心的。打算就这么奋斗下去,等到孩子长大了,找到工作了,我们也就完成任务了。担心的就是孩子在老家是否能接受好的教育,我们那里英语要上初中才教,我看上海的小孩子两三年级就会说了。所以,最好能把他接到上海来读书,可是借读费又是很贵的,我们两个人都很忙,没人照顾他。上海好玩的东西这么多,说不定反而会学坏的。

以前我们对上海人是有一些看法的,精明,小气最为典型。但实际接触下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我在上海就很少碰到那种典型的上海人。反而我觉得做上海人是一种骄傲,是先进文明的象征。在和上海人的交往中,就目前而言我和他们相处得很好,我帮你们做事情,你们付我钱,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我干的活对得起我拿的钱就可以了。

农民工武××

马清

问:你怎么来到上海的?

答:我1982年就从家乡到了省会兰州打工, 一直在兰州西北大学食堂里做拉面。一直到1993年,华师大有一个旅游团(应该是一个考察团,并且其中有一位学校食堂的经理)来兰州西北大学,他们觉得我做的拉面不错。后来又在我们那里学校领导的推荐下,我就被聘请到上海做了四个月的拉面。当时在上海,我有10%的提成,拉面也很受欢迎,每月可以拿1200元左右。四个月聘期结束后,正好我老婆要生第二胎了,我就回老家去了,没有继续留在上海。

1996年暑假,当时孩子也出生三年了,生活又趋于稳定了。又因为当时1993年来上海,河东食堂的那个经理对我挺好的。他说过“你要是再来上海,有什么事就来找我”。所以,我想到了再来上海。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只会做拉面。后来自己也想多学点手艺,再加上我也挺勤快的,跟这个学学,向那个问问,现在也会做包子、炒菜什么的了。我现在上早班,每天从4:00工作到12:00,我们这些农民工每月工资500-600元。(食堂工作人员分为有上海户口的正式工和临时工,正式工每月2000元左右;临时工,即采访对象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中做的好的,食堂会与之签合同,又称合同工。)我有时工作完成以后,会下去(河西食堂一楼)帮帮忙(做“兼职”)。每个月还有200-300的收入,这样一个月也有800-900元了。我除了拿出100元寄回家给老婆、孩子用,其他的基本上都存在银行(他们的伙食和住宿都由食堂负责了);给孩子上学用,现在小孩上学要花不少的钱,这个费那个费的多得很。

问:你为什么外出打工?

答:在农村除了在农忙的时候,平时没什么事。虽然靠种地,家里也能糊口,但村里的青壮年男人都出去打工了。我老婆也没有工作,在家里带带孩子,照顾照顾老人;并且她也挺支持我出去的,所以我就出来打工了。并且,我一直在学校的食堂工作,暑假正好是农忙的时候,我也可以回家帮忙,可以两头都不耽误。

现在的政策是勤劳致富,只要肯干,总能挣到钱的。我来上海,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手艺;但是我能够吃苦,什么活,那些你们上海人不愿干的活,我都肯干,200、300元我也觉得挺好的,至少比在农村好。而且农村干农活很累的,那一刀一铲都是实打实的。这里虽然一天要干八、九个小时,但是都是花力气不大的活。只要自己肯干,手里不停下来就好了。现在我回家干活都有些不习惯了,干不动了。

问:你觉得上海人怎么样?

答:我觉得上海人大都挺好的。那个食堂的经理就对我挺好的。他说过“我对正式工是睁两只眼睛,我对农民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还把他不穿的毛衣送给我。那些毛衣你们上海人觉得过时了,其实又不坏,我觉得挺好的。我身上的这件毛衣就是他送给我的。

在这里他们正式工看病只要出10%的医药费,而我们要出全部。所以我生病要配什么药都是让我们清真食堂的一个女的正式工带的。她也没嫌烦,最后连那10%的药费都没要我的。当然我们这里的清真食堂的负责人就不怎么了。上次他发烟给我,一边发一边说五毛钱又没有了,我就觉得很不舒服。虽然我抽的烟不是很好,挺便宜的。你不舍得可以不给我烟呀,你给我了还说“五毛钱没有了”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上海的警察也很客气的。上次我骑一辆黄鱼车违章了,警察拦下我,向我走过来,我挺害怕的。他给我敬礼,还很客气的,最后只罚了我二十元,就让我走了。

问: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答:其实我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打算,我觉得现在挺好的。也没有想过自己去开店当老板,再说我也没有那么多钱,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去开店,开的好还没有什么问题,万一开的不好就……而且在上海开店,各个部门都管的很严的,上海人对卫生也挺在意的,不像在兰州,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店了。所以,我现在只想把手里工作做好。

我也没想过把孩子和老婆接到上海。我一个人还可以在这里住住,他们来了住哪里呢?再说他们一来,平时的伙食费和孩子的读书钱都很贵的。

如果食堂工作没有了的话,再加上也没有在上海找到其他工作的话,我想我会回兰州找工作的,也没有想过呆在上海不走。

厨师马路

陆丽萍

问:请介绍一下你的情况好吗?

答:我叫马路,男,24岁。中专学历,未婚。现在上海比琪好餐饮有限公司当厨师。

2000年11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天我来到上海。来到这里的原因,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来赚钱呗。另外,也想到处走走。正好看到报纸上一家上海餐厅登的招聘广告,它对学历、相貌等也无多大要求,所以就来了。当时我正在北京,工作并不如意,想换个工作,换个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便马不停蹄地赶来了。之前,也到过几个城市,海南三亚、广东深圳及惠州,当然还有北京和青岛(我父母都是青岛人)。不过在这些地方都有亲戚朋友,多少有些依靠,但在上海却是什么朋友也没有,所以刚来的时候真有些难以适应。

来上海之后,做过很多其它的工作,派送、促销,几乎什么零工都打过了,最高的时候还做到了销售代表与业务主管呢。后来,因为公司倒闭了,无奈就转向餐饮业。至于现在的工作,其实也并不顺心,总之就是做得不如意吧。比如说薪水、人际关系、公司的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等。但是,当初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自己也花了不少的努力,丢了不免觉得可惜。从一开始的送外卖,天天骑车到处跑,后来做到厨师、厨师长,还老是为了原料的问题到处奔波、谈价钱、订货,直到现在相当于经理性质的主管。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和外国老板沟通,就拼命地学英语,现在总算有些成效了,连英文信自己也基本会写了,却又要考虑跳槽。我也想过老板到时候留我的话,呵呵,如果他加薪水加得我满意,我当然会考虑留下。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双向选择嘛。其实,我的这份工作,与我当初学的东西一点关系也没有,当初在中专我学的是电工性质的专业,可是如果往这方面发展,也许就只能去工厂当个普通的电工,一个月三四百块,还没一个饭店服务员来得多呢。至于为什么想到转行当厨师,则是因为我自己首先学历不高,不可能去学什么经济管理之类高深的东西,但我在上海需要养活自己,当西餐厅的厨师并不难,只要多加点料,保持适当比例,很简单就学会了,很多人都说我做的PIZZA很不错呢。

不过说回来,如果再跳槽的话,我想应该还是在餐饮的方向上吧。好不容易学了一门技能,而且在上海的西餐厅利润很高,所以就打算至少暂时靠它吃饭了。

我现在的空余时间不多,可以说是很少,因为工作性质有些类似于随时待岗,一个电话就把你召回公司了,而且现在公司的人也走得七七八八了,我一个人要管很多事情,就连上次水管爆了,也是我一个人陪水管工待到几乎半夜才走,简直是忙不过来。对于这些所剩无几的空余时间,我一般都看电视、上网、学学英语,还有健身。现在刚买了一个VCD,就喜欢在家里看片子,难得出去逛逛街,和朋友一起吃吃饭或者去健身房。对于逛街,说不上是喜欢不喜欢,可能已经成了某种习惯了吧,没事就到南京西路、淮海路去走走,既打发了时间,又可以了解一下时尚,贵的东西虽然买不起,但相信自己还不至于太落伍吧。

到上海一年多了,从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还要伸手要,自己想想也很说不过去。总想着多攒一点,却老是力不从心。哎,上海的消费太高了,我每个月的工资一般四分之一存起来,200元左右买衣服,100元用于健身,50元左右买书学习,200—300元和朋友出去吃饭,还有一些其他生活用品。当然,每个月的情况并不相同,老是有没有料想到的消费,现在又要加上每个月的500元房租,所以老是用得紧巴巴的。所以现在我一般不出去乱花钱了,一般都待在家里,现在我有事没事就听英语磁带,看看书或者电视节目。

平时和老板说话都需要用英语,虽然不正宗,但是只要他们听得懂我在说什么就可以了。我一直想找个学习班来上,但是总没时间,再加上现在经济状况也不好,只能暂时搁了下来,等过一阵子我有了积蓄,工作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就一定要去报名了。我打算去学英语和电脑,这是需要过硬的东西,我还不行,另外,想去参加专门烹饪培训班,多学一些厨师的技能。

问:能否谈一谈你的生活交际情况?

答:谈到交朋友,以前对于朋友似乎还有好多幻想,什么患难与共之类的要求,但现在想想自己也不一定能够绝对的真诚。我不希望朋友之间有什么利益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社会很少会有患难之交了,这个我也没有办法,因此,现在对于朋友也无多大的要求,只要在一起开心,可以说话的,一起出去玩的,无聊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来的,就算是朋友了吧。来上海以后,我对朋友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我想可能与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性格差异有关。在这里,你不能把每个人都看成是不拘小节的,开玩笑也要时刻注意分寸,以免别人误会或者生气,就比如有一次我发现自己气门芯被人拔掉了 ,到了公司便对一位同事开玩笑说“是不是你干的啊”,我说话是因为觉得他与我关系比较好,这没有什么顾忌,而他却真的以为我怀疑他而一本正经起来,这样一来,让我真有些小心翼翼的了。我觉得上海的朋友关系和农村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分别,要是有,就是个人利益关系多一点和少一点的问题吧。

我现在在上海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很多,没事可以约出来吃饭聊天,但真正知心的,好像没有,也比较难找。像我现在认识的人很杂,但多数是因为工作关系而认识的。事实上,朋友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比如说家乡的人,这样共同语言会比较多,生活习惯啊什么的也比较接近,容易交流。

现在的世界是网络世界,没事的时候也上上网,但我不大会和网友见面。

至于我的终身大事,我不急,等事业有发展了,赚了钱了,也玩够了的时候,再找一个老婆也不迟,估计一定会到我三十岁后再想这个问题吧。现代社会,只要大家愿意,同居也是很好的事啊,合则来,不合则去,如果我将来有女朋友多数会住在一起的吧。

我的父母也很开通,他们现在在青岛,经济条件不错,不需要我什么补助,也不来多管我。

问:觉得上海怎么样?

答:来上海这么长时间了,上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上海的高架路,设计得很巧,很实用,也很漂亮。至于很多人都喜欢外滩边上的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很多地方都有,青岛也有,可能是我不懂欣赏吧,我觉得没有太大的不同,倒是觉得上海的交通是最便利的。

对上海人没有太多的好印象。“乡下人”三个字真的很难听,很伤人心。上海人太计较经济利益,自己决不能吃亏,老想着要占点小便宜。但上海人的观念要比其他地区超前,这可能与历史背景有关。我觉得上海存在着很强的排外性,老是看不起外来人员,也绝对不喜欢人讲普通话,这似乎不太符合一个中国大城市的作风。

还有嘛,我最不习惯的是公交车上吵架的人太多,为了一件小事可以在车上吵到车下为止,却是只吵不打,像在北京,马上下车打一顿,大家痛快后走人。

来上海以后,我的另外一个改变就是对金钱的态度,我好像变得比以前小气了,追求的欲望也强多了,以前似乎没有想那么多。

对于上海,有点又爱又恨的感觉,压力太大了,老是想着怎么样去超过别人,很累。在上海,我学到很多东西,就比如我知道了“Today is my birthday”这句话怎么写,它首先让我知道了英文的重要性,也学会了不少英语,并懂得了如何去珍惜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好好地去过一个生日;它也教会了我不依靠任何裙带关系,完全自立,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吧,可能这个比方并不是很恰当,只是我想说的是来上海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这也是我决定留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表面上看,我已经融入了这个社会,从观念看,也还可以,至少没有“乡下人”那种土头土脑的感觉,像个城市人了。但总觉得没有办法真正融入,还会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至少上海的一些比较上流的人似乎永远也搭不上关系。很多思想观念很不相同,所以相信距离还是永远会存在的,但我应该努力地去融入吧。

台商邱先生

刘珊

问:可以从你来上海的原因说起吗?是什么契机使你从台北到上海工作的?

答:我是一个专业管理人员,这次到上海来完全是集团的人员调动。但是,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看法。今天这个时代,把事业的中心转向上海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焦点在中国,而中国经济的核心是上海,全世界都在关注这里,我每年都会来上海看市场,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并且,我本身也是上海人,对这里比较熟悉,会适应得比较快;再说,1990年在这边做了两年生意,后来由于经营不好,就回去了。每年又来这扫墓或者度假,对这里比较了解,当然愿意回来。这次来上海,又新交了许多朋友,干我们这一行的接触面比较宽,会认识不少不同行业的朋友。我想,由于具备这些条件,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我会很容易、更宽地融入这个地方。

问:你是上海人?

答:嗯。我是在上海出生的,并且小时侯是住在上海,和外婆住一起。后来,以探亲的名义,到了加拿大。加拿大的留学生活使我转变了很多,从一个十分依赖家庭、依赖他人的状态转变到了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可以说,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想想,从1979年我十九岁离开家,至今二十多年, 我从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问:后来怎么会去台湾?在台湾的生活状况怎样?

答: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女朋友是台湾人,就一起回台湾。另外,我有很多大学同学是台湾人,他们毕业后都准备回台湾。再就是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当时台湾议价律师事务所需要资讯方面的人,主要是商业投资方面的,我就去了,在律师事务所呆了三年半时间。后来,朋友开公司,我作为合伙人入股,开始创业,搞的是贸易。再后来,作为合伙人之一,在一个以小投资办起的小店里任经理,干了一年多。由于业绩不错,又逢股东放股,我就成了总经理。在这期间,我经营过西餐、中餐、夜总会等许多服务性行业。

问:今天的上海和你去国外前的上海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你对今天这样一个上海有什么看法吗?

答:今天的上海和东京、台北、香港、纽约等城市都已经十分接近和相似,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市场经济十分活跃,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同时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竞争,但是也只有充满竞争,市场、社会才会有生气、有动力。在上海的机会率甚至超过了东京、香港等城市,发展潜力十分大。

问:据你了解,台湾人来上海前后会有什么差别吗?

答:其实,他们在台湾和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比如,在台湾是经理,到这里也是经理;在台湾是代理商,到这里也同样是代理商;在台湾有的,在这里也会有,比如,房子、小车、司机等。但是,落差是一定会有的。比如说人文环境就有差别,其实,这不光是台湾与上海的问题,各个地方之间的人文环境本身是有差异的,每个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人文环境到另一种人文环境都会有一个长短不一的适应期。因为我本身是上海人,对这里的情况、习俗、生活方式比较熟悉,因此,这个适应期会相对较短。但是,事实上有许多人却不适应。这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就办事作风和方式来说,我们这些从国外回来的人,会觉得这里的办事人员工作效率比较低。在国外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如果你要两天。我会试着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就只好另外请人来承担这项工作了。总之,我相信,这些落差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消失,这对任何人又是一样的情况。

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上海人的优越感比较强。有许多人是对这种优越感的“滥用”。

问:这从何说起?

答:上海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对外开放,是东亚地区最繁华的地方,许多外资企业进驻上海,同时带来了西方文化。虽然,五十年代封闭过一阵子,但是,上海人始终觉得自己有洋文化,自己吸收资讯最快,自己走在所有中国人前面,自己是最modern的;上缴的税收是全国最多的,占全国税收的40%。在我看来,上海人觉得自己是最优越,最擅长经商。实际上只是掌握的资讯多,有足够的信息而已。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资讯都会有经商的能力,不限于上海人。

问:如果,有朋友打算来上海,你会给他一些什么建议呢?

答:这里有两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对于来上海做生意,来发展事业,发展项目的人,我会建议他们先看,再作决定。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本地文化和风土人情,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一点,就要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才能开展业务。至于,商业评估方式和筹建程序与一般的商业行为大致是一样的。但是,上海又比较特殊,会有一些隐性的规范。比如,你认识某个办事人员,可能办一个手续从计划申请到建立只需半天,但是如果你没有认识的人,就要花一个星期也不止了。所以,你认识的人多了,办事就会比较顺利、比较快。在上海,是很讲究人情关系的。所以就要求首先融入这个城市、融入这个社会。还有一点,相对而言,大集团比较容易融入,而如果是小生意、小规模投资,我就会建议他,还是不要来的好。市场评估应该从竞争力和经营两方面进行,而小生意在这两方面都比不过他人。有许多外来人,在这里经营了几个月、几年后,血本无归,最后走了,这种例子很多的。

还有一类就是想来上海生活的,我觉得,只要你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会建议他来。因为上海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服务设施,只要有钱,就可以来享受任何你所需要的。

问:能谈谈你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吗?

答:OK。每天早晨,我八点起床,然后开车到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因为住在古北,开车只要五分钟。大约在九点到达这里(餐厅)。虽然,我是总经理,而且公司并没有规定我几点上班,但是,除了有特殊情况,如会客户、和厂商洽谈之外,我一般都会保持和其他人一样的时间来上班(九点)。然后,就开始批文件,总是在星期一、星期二最忙,要开许多部门会议,要听取工作汇报、解决问题、制定策略……,有时候,忙到下午两点,感到肚子饿了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饭。

问:你中午不休息吗?

答: 没有呀,中午一般是没有时间休息的。其实,作为领导人就必须这样。据我了解,以前上海的公司里人们都很闲,来公司报个到,就跑到大街上去转悠,根本就没什么事情干。许多人的潜力未被发掘,大家都吃大锅饭、效率极其低下,于是就导致了落后。在我接手这里的时候许多部门还存在效率不够高的问题,资源闲置情况较多。我上面那个办公室,也存在没什么事干的情况。在我来之后,我要使每个人都动起来、都忙起来,要是真有事业心怎么会存在没事干的情况呢?

问:那你用什么方法呢?

答:我会给部门经理安排工作,然后部门经理再给下面分配任务。现在,他们基本上,从早到晚都不会有停的时候了(十分自豪)。比如说,客户来了,你要干什么?除了基本的服务外,你还需要掌握客户的动向,建立客户资料,如举行调查活动等,来询问他们的建议,以及需要何种菜色和品质等。在结束的时候,送上一份小礼物。这样,就可以与客户建立起周期性的互动。如果他有一段时间没来,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如E-mail、电话、传真等方式,询问原因。可能会有一些人觉得,你打我电话干什么,不太高兴;也有的人会很理解地回答你。通过这种联络方式,你可以告诉客户,这里正在举行什么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者,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想起你。平时,工作中,我不会让每个人只是等在那接受指令、等待任务,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在我们开会时可以提出来。比如你和家人或朋友出去走动、或吃饭时,可以各处都看看,发现了哪个餐厅办得很好,就看好在什么地方;他们有些什么好的活动和花样来吸引顾客,你可以学习借鉴过来。这样,就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整个运营机制就可以很活络地运转起来了。

加拿大留学生司马德明

丁晓丹

问:司马,能否介绍一下有关你家庭背景情况?

答:我出生在加拿大一中产阶级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中偏低的阶层。家中有父母弟弟我共四人。与大多数加拿大青年一样,十五岁起我边工作边学习,以便应付除三餐外的一切费用(与父母住在一起,不付吃、住钱)。我们那里有这样一句话“十五岁前政府给,十五岁后给政府”)。15—17岁我的生活是羽毛球,曾获加拿大地区第七名,十七岁那年我发“疯”了,拒绝再碰羽毛球。十八岁以后我每年夏天自费出门旅游。高中后不知读什么而休学一年,后来决定到加拿大西部学习英文。同时进大学修亚洲政治历史,毕业后去台湾读书并做加拿大代表工作,2001年1月课程结束离开台湾,回到加拿大。

问:为什么选择来上海呢?

答:我在加拿大休息期间获得奖学金到中国学习,虽然我刚刚从台湾学习回国,但我认为台湾不能代表中国,而我在台湾时中文已有一定基础,年纪又很大了(二十七岁),不喜欢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中文。奖学金指定的几所大学均在上海,上海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城市,所以我想选择到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社会学。

问:能否描述一下你在上海几个月以来的生活?

答:我在2001年9月来到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了学习生活,因为在台湾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里的生活没有感到多少不适应,过得非常轻松、愉快、每天都是圣诞节。

我每天8:30—9:00起床后在华师大后街环境较好的店里吃早餐。

早饭以后是我的学习时间,学校的课程很轻松,老师要求也不严格。其他一些留学生不去上课也没问题。留学生酒吧里经常有留学生喝到大醉。我之所以每节课都去上是因为我二十七岁了,我知道我要什么,而如果我也同他们一样二十岁,完全没有压力,完全没有,那么我便也同他们醉在一起了。

课余时间我去参加各种活动,我喜欢参观与上海社会改变有关的艺术展览,中国特别是上海本土的电影。我在一本每位留学生都有的免费英文杂志上获得新片消息,往往这期杂志上刚刚介绍的新片,华师大后街的小摊上就有了盗版碟。这真让人吃惊!我了解很多中国名导演导的片子,我想WTO以后这种盗版碟很快会消失,所以要趁现在多买一些。

我在这里靠奖学金,辅导别人英文(120元/时)或者偶尔做临时演员(1000元/天)赚钱应付我的生活。比如:参观展览、招待朋友、到衡山路的一些酒吧喝酒。我感谢中国人给我的这些优待(中国学生做家教,临时演员所得肯定不会这样高,这是一种不公平),但是我并不愿意靠这些优待来赚钱,不愿意像有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把这些不公平的礼遇照单全收。

问: 在上海几个月来,有没有什么抱怨呢?

答:我觉得在上海大部分生活都还顺利,但是抱怨也是有的。比如人际交往方面,我认为与中国人交朋友很难。一方面,学校里的中国学生好像都很忙,虽然我觉得你们功课不是很多,但好像很少在课余时间碰到你们,这也可能我们同你们(指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差较大。另一方面我觉得我和你们中国学生的生活差异很大,也给我们沟通带来一些困难。我们消费档次不同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很小就养成了到酒吧与朋友聊天的习惯,但好像你们很少去酒吧。我的一些中国同学朋友偶尔去酒吧都要狂欢一次,一醉方休。这就很麻烦。我不想喝醉。这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上海的酒吧比加拿大的贵好多。通常3元钱的啤酒,酒吧里面要卖30元甚至100元以上。这种3元与100元以及校食堂与衡山路酒吧的不同真让人吃惊!这种情况全世界都没有,只有上海有。我在学校每月的最低消费是1500元,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能再少于这个数字了。可是我听说你们的最低消费可以在450元以下,我觉得吃惊。我想每个月2500元会生活得很舒服,我的留学生朋友竟有每月1万元以上的。他可能是用手机挂国际长途吧,不知他怎么花的,我花那么多都觉得脸红。我请中国同学到我房间做客(在留学生宿舍外国人可以随便出入,但中国人要来必须要留下身份证,否则,对不起一律不可以,可是我的留学生朋友则可以随意带外来的外国朋友来宿舍,这是制度的不公平),中国同学看到我的房间就:“哇!好漂亮!”我本来不太明白,我以为不过我的房间比他们宽敞一点儿,可是当我到中国研究生宿舍看了以后我就明白了——中国研究生的房间里基本上除了床没有什么了,更没有什么舒服可言,他们说寝室就是睡觉的地方,学习就要到外面——我的房间很舒服,至少可以学习。但我认为他们房间条件不好,收费只是一个方面,有许多事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就像我和我的室友自己为寝室添置简单的家具,只要60元就可以使房间舒服一些,每人30元,而中国研究生是三个人一个房间,这样平摊下来,每人只要20元,而且这20元并不是花在让房间漂亮而是让自己舒服。这就是观念上的不同吧,中国学生好像不把舒服看得那么重要。

另外,我觉得找女朋友也有困难。多数有女朋友的留学生,都是同外国人,很少有人找中国女朋友,因为实在太难了解了。我在主席像下看书,有三个上海女孩子过来同我讲话,她们不是华师大的学生,好像是来报名明年要考什么东西的。一个女孩子很爱讲话的,她拿掉我的眼镜说:“嗨,你要是不带眼镜,我马上带你回家!”这什么意思?她还说:“嗨,你们外国人太开放了!”我对旁边一个不说话的女孩子说:“你有兴趣吗?”她对我说:“我有男朋友了,但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考虑和他分手。”我说:“那好,你留个电话给我。”她好紧张的写了个电话给我。好像好多女孩子都觉得开玩笑没有关系,我不会感兴趣,可是为什么我不感兴趣呢?那个爱说话的女孩子说我太笨了,我要给有兴趣的女孩子打电话,如果她不同意就再打,再打。可是,这是两个人的事,不同意就是不感兴趣。这里的女孩子好像不大会主动给自己有兴趣的男孩子打电话。这好麻烦,但中国男孩子好像也不喜欢女孩子很主动。不过,上海女孩子很厉害的,很主动。

在社会参与方面我也觉得很困难。我在中国是想融入中国这个社会。我和那些被公司指派来中国的外国人不同(他们多数只生活在自己隔离于中国上海的圈子当中,对中国的事情没兴趣知道,漠不关心),我要进入中国进入上海。虽然我在上海才只有四个月,还未开始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但凭我的经验预知,即使我为这个社会做很多事情,中国人仍会将我视为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上海人。这是中国同移民国家不同之处,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某国人并不只看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

问:你对上海,上海人的印象如何呢?

答:上海人觉得钱很重要,他们疲于奔命,他们活得很辛苦。我选择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海的变化之快,我惊叹于这种变化更想感受这变化,而如今置身这变化之中,我在感到这快速变化给上海带来生机之余更感到了给上海带来的问题。物质生活飞速地进步而人们的思想、想法却不能变化得如此之快。地铁、公交车来时拥挤的人群,车来车往中夹杂的行人,不分场合地点的叫骂,这些不协调在这快速发展的都市中显得突兀。而相同的啤酒因地方不同而在3块~100块之间不等,淮海中路酒吧里一个晚上的花销足够华师大学生生活一个甚至几个月。拥挤破旧不堪的棚户区与别墅洋房大花园的差距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在上海才有。走进上海你会发现,上海里面有很多种生活。

陈映芳,学者,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等。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及上海以南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