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的真义
2003-04-29刘君政曾仕强
刘君政 曾仕强
中国人讲求秘传,是特指不寻常的功夫。一般功夫,有什么好秘传的?
不寻常的功夫,自然不能随便流传,当然要秘。所谓秘而不传,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不寻常的功夫可能产生不寻常的功效,用之于正道,可以救人、助人;用之于邪道,也可以杀人、害人。这种功夫,在流传方面,必须慎重,才不致造成无心之过,招来"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悔恨。
单传,在求责任分明。我只传此一人,将来凡是用这种功夫造福或造孽,大家马上心知肚明,舍此人之外别无他人。若是多传,大家可以推来推去,把责任推给别人,因而增加为非作歹的机会,对社会有害无利。
如何将这一秘传发扬光大,也成为接受单传的人无可逃避的责任。师父千挑万选,只单传给我一人,我若是不精心研究,加以发扬,何以报答师父的重托?
传子不传女,是因为以往儿子大多住在父母身边,看管比较容易,而女儿则结婚以后必须离开娘家,不但不方便看管,而且只身住在女婿家中,难免受不了夫家的威胁利诱或爱情迷惑,以致胡乱传授,造成失控的后果,岂不令人抱憾。如果是现代,很多人觉得儿子反而不如女儿可靠而亲近,女婿似乎比媳妇来得亲切而靠得住,恐怕会改成传女不传子吧!
其次,不寻常的功夫可以制服一般功夫。对于年纪较大才收徒弟的人,留一套不寻常的功夫,常常可以救自己一命。
年轻就收徒,大家都年轻力壮,真的遭遇师徒火拼的场面,年轻的师父凭着三分威势和比较丰富的经验,应该能够制服徒弟。
年纪较大的师父,不幸遇到徒弟翻脸不认人,就算功夫一般高,也会因为年老气衰而不敌。中国人特别提醒"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候预先留一手,万一徒弟造反,还可以救自己一命,难道也错了?
传徒留一手,错在徒弟。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师父倾囊相授,才是人生一乐,哪里会留一手?
不叩首拜师不传,原因是徒弟不愿意叩首拜师,足证对师父不服。既然不心甘情愿拜师,传授真功夫给他,岂非自找麻烦。传是传了,留一手,防他叛变,当然是上策。
礼金不重的不传,是指那些自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财主,处处以有钱人自居,常常不忘炫耀自己除了钱多以外别无他物。对这种人,敲他一笔才符合"劫富济贫"的侠义精神。何况这种人往往认为学费高才能学到好东西,当然要礼金重的才传授给他。
第三,不寻常的功夫往往有心人特别注意寻求,而这些有心人一旦学得不寻常功夫之后,却"忘记了自己是谁"而自以为是神,因而不可一世,逐渐为所欲为,背离了为所应为,以致胡作乱为。
不发重誓的人不传,是针对有些人由正入邪却无人可以制止的惨局,才设想出来的奇招。
如果说发誓没有用,那不发誓岂不更可以任意背叛初衷?这种人不传给他,才是对的。非传不可的时候,请留一手,以防万一。
人在功夫不高的时候,总是有所恐惧,比较容易自我约束,重视自律。一旦学到不寻常的功夫,受到众人的拥戴和攀附,很容易自我陶醉而失去把持,经不起引诱就走入歧途。历史上恶人大多功夫高,功夫不高,怎么敢当恶人,又怎么恶得起来?
一般人不想作恶,大多以寻常功夫为足。有心作恶的人,特别喜欢不寻常的功夫。无心作恶的人有了不寻常功夫之后,变坏的机会比那些没有不寻常功夫的人要大得多,可见不寻常功夫不能够随便传授,单传、传子不传女、传徒留一手,还觉得未尽妥当的时候,要求他发重誓,不发的不传,是不是比较保险呢?
许多中国人的毛病,在只知责怪别人,却忽略了自己的不是。单传、秘传、不传原本是出于善意,惟恐传错人造成祸害,现代人不察,竟然只看到它的缺点而看不出它的真正用意。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便是针对中国人这种毛病而提出的"解药"。
为师的慎择徒,才是高度责任感的表现。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却应该反求诸己,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这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却不敢愉快地倾囊相授。
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其发扬光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守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