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式的干部考察
2003-04-29少木森
少木森
国思英才,间或有之。于是,一时失意者,常以"留得青山在"自勉自慰。眼下赵王就想起那个"将相和"中勇于承认错误并登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来了。
这位屡有奇功的赵国大将,失意时客居魏国,自然也在企盼东山再起,回去报效祖国。所以,当赵王想起用他,派出使者,当面考察一番时,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但仍当着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威风十足。按说这种"现场干部考察"很能说明问题:廉颇虽老,还能够带兵打仗。不过赵国使者所作的"干部考察报告"已成另一个样子:廉颇虽然饭量很大,"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他编造谎言的巧妙,让人叫绝。既掩人耳目,承认廉颇"能吃饭"的事实,防止另有知情人揭他考察不公,又切中要害地说廉颇一会儿工夫就拉了三次屎,致使"赵王以为老,遂不召",终于使大将廉颇客死他国。
那么,赵国使者为什么撒谎呢?罪恶之源原来是贿赂。廉颇的仇人郭开"多与使者金",让他在"干部考察"中弄虚作假。
读史总是叫人沉重与遗憾的,比如,我读完这文章,常想幸亏赵国已远,远在二千多年前了。但转瞬又想,宋朝远不远呢?清末慈禧时代远不远呢?"文革"远不远呢?对胡长清、成克杰的考察远不远呢?
南宋朝廷苟安派、主和派对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的"干部考察"也是弄虚作假的。一言不和,一语不慎,使成罪责,四十二岁就罢官赋闲,长期过着退隐林泉的生活。中途虽也两次起用,都又很快落职,只怀一腔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时而望一望"北固亭",凭险抒怀,时而"醉里挑灯看剑",来一番梦里沙场点兵了。最终,他慨叹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于六十八岁时,抱一腔壮志未酬的忧愤,病逝铅山。连这最后的地名,都如此的沉重。
"反右"与"文革"中,有多少干部考察是实事求是的呢?有多少考察不是弄虚作假呢?胡长清、成克杰一路考察,一路高升,又有多少成分的真,多少成分的假呢?我们的流行话这么说:"我们的干部考察工作多年来是卓有成效的,其主流要充分肯定,但勿庸讳言,也存在干部考察水准不高甚至失实的现象。"那么,这"存在一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无论是赵国使者那样主动说假话陷害干部,或者是"奉命考察",按某种长官意志,依样画葫芦,把干部的实际表现放在一边。其缘由皆因"人治"和腐败而起,皆不再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而往往是带某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种"赵使式的考察",不如说是一种"赵国式的考察",谁叫我们是赵国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