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狮林
2003-04-29殷选青
殷选青
苏州狮子林“奇石甲天下”,全园景物空灵玄远,石狮如舞,石洞迷离,处处禅机隐约。
狮子林占地13亩,假山湖石洋洋大观,酷似神形各异的狮子。一位名叫华宜的诗人写道:“……一望宛如无数狻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伏。不辨是石还是狮,但见钩爪锯牙罗列而惊目。此之狮欲舞,彼之狮欲斗。小狮大狮抱,大狮小狮负。几狮肥,几狮瘦,雨来风起忽讶群狮吼……”据说大假山一线的石狮就有500来个,大大小小,挤挤挨挨,形态毕具。
此外,园中的九曲长桥,玉鉴飞虹,藤廊莲沼,厅轩亭阁,古松老柏,无不引人入胜。
乾隆自第二次南巡开始,五游狮子林,题匾三方,题诗十首,临摹倪云林《狮子林图卷》三幅,更在北京长春园与承德避暑山庄各仿造狮子林一座。在第三次来游时,题写了点破狮林意境的“真趣”二字。
原来,狮子林本是禅林梵宇。《大智度论》云:“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名狮子座。”“林”即“叢林”的省称,为禅僧修行的寺院,是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创制丛林制度《百丈清规》时提出的。
狮子林首创者是元代维则禅师,其师傅明本得法于西天目山狮子院,维则以狮子林命名也兼有表明师承渊源的意义。维则又名天如禅师,擅长吟诗写字,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
狮子林中建筑物的名号十分别致,如方丈室叫禅窝,僧舍叫卧云室,僧堂叫指柏轩,法堂叫立雪堂,客房叫问梅阁。
小楼卧云室的侧后为大假山,卧于峰峦之上,以古人称石为“云根”,故曰“卧云”。指柏轩出自禅宗公案“赵州指柏”:临济宗的从谂禅师主持赵州观音院,弟子们一再问达摩祖师西来意,从谂反复答以“庭前柏树子”,隐喻万事应任其自然,不必执着一念。立雪堂指禅宗二祖慧可彻夜立大雪中向达摩祖师求法,最终断臂而得法的故事。问梅阁则出自马祖道一派人前往余姚大梅山探询其弟子法常的故事。派去的人试探法常说:“马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前时只说即心即佛,今又说非心非佛。”法常回道:“这老汉只迷惑人,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知法常禅心坚定,可为一方师了,便对众人说:“大众,梅子熟了。”
这些公案机锋,配合着眼前的风亭月榭,曲槛长廊,宋柏元梅,文(天祥)诗倪(云林)画,尤其是那许多充满生命活力的湖石狮峰,此中所蕴涵的生命律动之美、禅悦之趣,跃然显露。
狮子林虽是佛寺,但它不立佛殿,没建钟楼鼓楼,只有几所分散的法堂僧舍,可知元明之际禅僧们(至少是临济宗)不拜偶像,只从自心自性上求解脱。他们所追求的自性之“佛”,除了“砍柴挑水无非妙道”的生活情趣外,更主要是与自然契合如一,从大自然中体念生命的本真。
七百多年来,狮子林历尽了沧桑,几经兴废,作过私宅、祠堂、学堂,正因它的法堂僧舍未立偶像便于利用,其园林石峰又具有巨大的审美魅力,故其丛林格局一直被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留下了禅净合一、宗律双修以前的丛林真面目。
“要适林中趣,应存物外情”(禅师道衍诗句)。一进狮子林大门,迎面是门额上悬着乾隆御书“狮子林”匾的民初所建贝氏宗祠。其庭院两侧走廊上设置了贝叶图案的挂落,贝叶既谐贝姓,又是古印度佛教徒书写佛经所用,这一点缀便将寺与祠二者作了巧妙的沟通。
立雪堂有一副对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其作者是明代唐寅。他后来也像唐宋间许多大文豪一样皈依了释氏,成了六如居士、桃花庵主。也许,正是这离他金阊门内桃花庵仅一二里的狮子林中的禅机逸韵和整个苏州城内外的梵音塔影,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卧云室后大假山上那株兀立的枯松与空灵漏透的太湖石峰两两静对,令人想到当年卧云室内老僧入定时,仿佛身卧云端,虚静得时空都似乎凝固的情景;那尊高高矗立的狮子峰,传说是当年天目山普应国师坐骑的化身,它仿佛在作狮子吼,周围众狮似乎都在顶礼膜拜,俯首听法;面对着梅林上面那栋装饰着梅窗、梅桌、梅椅、梅地面、梅诗、梅画的问梅阁,想着马祖问梅的故事;问梅阁前七百年的古银杏树下长长的接驾桥,花岗岩的桥面都踏得坑坑洼洼了,这些见证过当日流风逸韵的苍苍古木与苔痕斑驳的湖石狮峰全都默立无语,诚如花篮厅内那副长联所感慨的:“尘世阅沧桑,问昔年翠辇经过,石不能言,迭嶂奇峰还似旧;清谈只风月,于此地碧酣饮,花应解语,凌波出水共争妍。”
禅意使狮子林的山水木石提升到了化境。
(题图:狮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