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与激情拥抱生活

2003-04-29徐光荣

辽河 2003年4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大山

徐光荣

“巍峨的大山有着宽广的胸怀。多少年来,她以自己的坦荡和无私,昭示着春的永恒,孕育着夏的妖艳,陶醉于秋的喜悦,承载着冬的寂寞……”

读着王世明这流溢着诗情的报告文学作品,几天来,我被溶入辽南山区一个魅人的世界。承载着千百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有着迷人而美丽传说的盖州,在历史新时期,受到信息时代祖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激烈冲撞,正发生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化。熊岳八景之一的望儿山畔耸起拜母祠、慈母馆,成为天下第一拜母圣地。夏初五月,母亲节来临时,这里在辽宁最早掀起旅游文化的情潮。而拥有80多万英雄儿女的盖州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海内外宾朋面前。

王世明就以他富于感染力的笔触,带我们走进盖州的山山水水,走近满脸绽开欢乐的盖州人。廉玉新,这位热恋着脚下这片黑土地的盖州汉子,受命榜式堡乡长时,这里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他依靠群众的智慧,找到了唤醒沉睡大山的金钥匙,唤醒了“人们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做大做活了柞蚕生产与加工这篇大文章,以蓊郁青翠的大山资源作依托,把榜式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辽南小镇建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中国丝绢第一镇”,吸引得以丝绸闻名的江南丝绸企业家也来这里投资办厂,几年间产品远销深圳、乌鲁木齐及韩、日、东南亚诸国,社会总产值达6.8亿元。与此同时,把小镇建成为盖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第一镇。让我感到欣喜的是,王世明在把廉玉新介绍给我们时,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他艰难创业的历程,更展示了他为了实现宏图大志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韧执着的可贵品格。镇里修路缺资金,他带头捐款;镇里街市要改造,阻力纷呈,父亲也连连打电话让他息鼓,他却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把这“牵扯着全镇大多数人利益”的举措进行到底。于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基层父母官形象在我们眼前昂然而起,令人产生由衷的钦敬。

像廉玉新这样闪烁时代异彩的人物,在王世明的笔下还有许多。十几年间把牌坊店这个小山村带上小康之路的党总支书记张作玺;在古城建设起现代化商厦的李雪梅、常丽春;勇于在商海搏击的女能人李秀英;把挚爱刻进大山的税官温明智;几十年为古城人民健康呕心沥血的好医生陈继怀、潘世博……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奋进历程和精神风貌,我们谛听到盖州古城在历史新时期阔步前进的脉动,感受到我们华夏子孙为创造新的灿烂文明进行卓绝努力的勃勃雄姿。

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它严格的真实性原则,它的当代性和文学性都必须依凭真实性而发生作用。但报告文学仅具新闻式的真实性还不行,它还必须以一种对生活新而深的观察、判断,在情感的激励下,创造和表现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物、事件。像其他所有文学样式一样,报告文学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真实事件的单纯复写,更是对现实的发现。它最终不是在建造一座艺术的宫殿,而是要以文学为手段参与社会和人生的斗争,促进社会人生的进步与改观。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要有远见卓识与超前意识,树立一种对时代与社会进行宏观参与的观念,认真研究,分析中国的国情、政情、社情、民情,瞄准人们日夜思念关心的事物进行“射门”,力求在宏观上对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渗透和反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报告文学的作用。这就需要作家对时代与现实有浓烈的感情,只有用生命与激情拥抱生活的人,才能为读者奉献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从《刻进大山的爱》这部集子的字里行间,我感到王世明这样努力追求着。这不仅表现在他所选择的题材与热衷的人物上,更在于他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识而进行的思索与所呈现出的文学细节之中。《为了这方热土》中,被誉为改造山村先锋的张作玺,在治村之初,面对夜闯入宅的“梗梗”,所表现出的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与足以服人的威力;《艰难人生别样红》中,郭连彪、刘俊敏夫妻为了让儿女升学而年复一年地克服贫病的纠缠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都是王世明在深入生活的矿藏中,用心灵去体验而挖掘出来的,惟其如此,当他写完《艰难人生别样红》的时候,脑海中情不自禁地荡起一支歌:“一片片爱/点燃心灵之灯/一缕缕情/荡起和煦春风/愿飞翔不再有模糊的天空/愿人生不再有无助的远行/让我们一起高歌理想/让我们一起编织憧憬……”这歌声,应该是一切有责任感的,充满激情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心灵之歌。

盖州市山川秀媚,花果飘香,地杰人灵,名士辈出。现当代史册上,文化界就涌现出蒋荫堂、花喜露、沈延毅等享誉九州的杰出人物,健在的张毓茂、牟心海、郑恩波等又为盖州文化续写着光彩的新章。王世明的目光也射向了这些创造精神文明的同道们。《躬耕文海著华章》中,他盛赞王学中战胜逆境和病痛,跃出人生低谷,完成长篇小说《步云山马队》的韧劲;《浓墨重彩绘春山》、《挥泼生命至真至美的灵性》、《墨是辽南香》等文中他为辽南新老书画家陈元高、王一鸣、郭宝生、张大鹏等在艺海中的不断探求造像,文采毕现,诗情画意融于字里行间,显示作者在文学语言运用上渐趋成熟的态势。

从1987年开始在《营口日报》发表小小说、散文,到新世纪之初出版属于自己的报告文学集,王世明在15年间,不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新闻单位,都一直与文学结缘,以文为伴,使他收获颇丰。他的报告文学《为了这方热土》荣获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流砥柱”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刻进大山的爱》及一些新作等选入全国大型文丛,产生很好的影响。目前,王世明担任着盖州市报的副总编辑,但新闻工作的繁累,没有影响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不倦探求,他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于是,又有了一串串喜人的硕果点缀着文苑的金秋。我希望,世明能把这种势头保持下去,争取在创作上出现一个飞跃。

若想飞跃,除了回顾与总结自己在创作上的收成和心得之外,还应正视自己在这条文学山路上深深浅浅、趔趔趄趄的足印。就报告文学创作而言,如何在作品中摆脱新闻写作的影响,如何营造文学氛围与环境,如何借助细节与心理描写勾勒人物,如何进行理性思索与政论性抒发等等,都需要世明在未来的日子里認真思味,潜移默化地融汇于新作品的诞生之中。

于是,我耳畔又响起世明在《刻进大山的爱》中的一段话:“沉默的大山有着无穷的魅力,只要辛勤播种,把一腔挚爱刻在大山深处,你就会收获大山丰盈的馈赠。”

世明,你会得到大山丰盈的馈赠的!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大山
春天的大山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大山
大山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大山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