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圆愿
2003-04-29迟春华
迟春华
那次去南方,拜谒了心仪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圆了多年的一个宿愿。
枫桥泛舟
从春秋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城以来,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的苏州,古城中河道纵横,街坊临河而建,民家傍水而居。尽管历尽沧桑,如今浓重了现代化的气息,但它依然保持了古城风貌的整体和江南水乡的韵味,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依旧是自唐代就开始诵唱的那种独特的民族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她那“绿亭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美丽,给人们多少怡情逸趣。
在这众多的河桥中,最为弛名的当属枫桥。乘车来到枫桥镇,穿过古朴的小巷,沿石阶下到河边,登上小巧的乌篷船,泛舟河上。小船转弯后,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便呈现在眼前,那就是闻名中外的枫桥了。小船在静静的水面上缓缓地前行,枫桥徐徐地迎面而至。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不禁涌上心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桥原名叫“封桥”,自有了张继这首题为《枫桥夜泊》诗,始改称为“枫桥”。古镇、古街、古桥、古运河,风情、诗情、怡情,绘就了一轴优美的画卷。
站在船头凝望桥北,古城铁岭关尽收眼底,雄关地跨水陆要冲,形势险峻,它修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是当年苏州军民抗击倭寇入侵的历史见证,其中蕴含着多少可歌可泣的壮烈业绩啊。
上得岸来,在张继的铜像面前凭吊良久。他那面目眉宇间溢现着几多复杂情感:既表露着最初赶考不第、抱负难施的烦郁忧伤,又透示着夜半闻钟长智、警醒向上的坚韧刚健,不仅诗兴涌来有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的问世,而且有奋发攻读考中进士的结局。谣想当年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中羁旅吴越之间,几经沉浮,多少辛酸,不禁使人生发多少感慨。
罗汉香火
信步西园,只见罗汉堂香火正旺。身着多种色彩服饰的善男信女们出出进进,川流不息。各自怀着不同的祈盼,上香晋供,虔诚地顶礼膜拜,煙雾蒙蒙,供果累累。这是一座颇有名气的殿堂,堂内有罗汉像500尊,此外还有佛、菩萨塑像200余尊。塑像大都构思精巧,神态各异。或坐或立,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偻龙钟,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横眉怒目。衣着随体,线条流畅。这种中国美术独家功夫的铁线功,造诣非凡。五百罗汉是我国宗教艺术和木雕艺术的瑰宝。
所谓罗汉,又称阿罗汉,是佛教修行者达到极高修行程度、得到证悟的果位。达到阿罗汉的果位,就已经“见惑思惑都已断绝,证得涅磐,堪受天人供养”。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磐时,没有让跟随他身边的四大比丘(即罗汉)随他圆寂,让他们留在尘世普渡众生。后来也许是需要普渡的人太多了,忙碌不迭,于是,罗汉也就由四位增至十八位。而佛事传到中国就走模变样,罗汉不断增员,竟猛增到五百余尊。
寒山钟声
枫桥的西面,古刹矗立。一里之外便是寒山寺的所在。这座寺院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1400多年。唐代贞观年间,其时名僧寒山和拾得曾任此寺主持,后拾得东渡日本,只剩寒山,遂以僧命寺,改称寒山寺。寒山和拾得既是师兄弟,又是诗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寺内雕塑着这两位诗僧纯朴的塑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寒山寺元末战乱中被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咸丰年间又遭大火,宣统三年再度修复……,好个多灾多难的殿堂。
寒山寺以名僧命名、以名诗扬名、以名钟传名。寒山寺别于其它寺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钟。游客到了寒山寺,兴之所至,自然要瞻观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钟了。其实,张继吟咏的唐钟早已失传。明代高僧本寂禅师重建一口巨钟,钟声洪亮,声闻十里。可惜,明代的这口铜钟也命运不佳,有的说传入日本,有的说“钟遇倭变,销为炮”,下落不明。现寺内大殿左前方,挂着一口直径66公分的青铜乳头钟,系日本人山田寒山在明治年间所铸赠。
现在悬挂于钟楼内的大钟,确也很有气势,直径119公分,高121公分,是清代巡抚陈夔龙于光绪三十二年所铸造,至此寒山寺钟声复鸣于江风渔火之夜。洪亮的钟声,静夜波传,给人一种深切的神韵之感。可以想象,尤其在那每年的除夕之夜的108下钟声,悠悠飞进沉沉夜色之中,洒向江南田野时,该是一种多么庄严肃穆的氛围。然而,现今在这朗朗白昼,游人可以付款撞钟,虽然也传响着“当!当!当!……”的钟声,可是这不过是一番即兴消遣而已。人们再也不能体会到当年“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钟声所揭示出的那种夜的静谧、夜的深远、夜的清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