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密者死

2003-04-29

领导文萃 2003年5期
关键词:多尔衮孝庄白旗

高 冕

在历史转折关头,苏克萨哈率先向皇上告密。这次密告,使他突然崛起于大清王朝的政治舞台,成就了他的辉煌,但也使他置身于微妙严酷的皇权斗争夹缝之中,埋下万劫不复的罪孽祸根。

顺冶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日,年届三十九虚龄的多尔衮暴死。次年正月,顺治帝福临正式颁诏,将追尊多尔衮夫妇为义皇帝、义皇后与同附太庙之事公诸天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终于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达到一生风光荣耀的顶峰。但其死后哀荣昙花一现。

次月十五日,多尔衮属下苏克萨哈、睿亲王府护卫詹岱、穆济伦等人,率先告发多尔衮有谋反之意。

从历史事实来看,苏克萨哈首告多尔衮,显然是看准了顺冶帝的心思,却没有读懂顺治生母孝庄皇太后的心思。

这些年来,多尔衮一直压在少年皇帝头上,余威所在,以致在他倒毙之后,大清王朝的国家机器还顺着他的强大惯性直往前冲,将其生前渴望作为死后哀荣敬献于他,追封他和嫡妻为皇帝和皇后。而这一切,对少年皇帝来说都是违心作出的,苏克萨哈等人率先跳出来告发多尔衮种种不法行为,迎合了少年皇帝的感情需要,使他能将生前不可一世的"皇父摄政王"踩于脚下,追夺其义皇帝的尊号,籍没其家产,将他从太庙祭台上撤出,并鞭其尸、砍其骷髅头,暴尸示人,焚尸扬灰,极其痛快地出了一口恶气。

但苏克萨哈显然没有领会孝庄皇太后的一番苦心。

大清王朝初年,政治风云波诡云谲,顺治帝年幼,不能没有多尔衮这样的政坛强人支撑大清政治舞台。孝庄皇太后为了维持她所希望的政治局面,按其能屈能伸、委曲求全的气度和手腕,完全可能施展女人的独特手段,即便没有堂而皇之地嫁给小叔子,也完全可能从感情上笼络他,使早巳垂涎于嫂子美貌的多尔衮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即清宫四大疑案中的"太后下嫁"---编者注)

按照孝庄皇太后的如意算盘,追尊已死的多尔衮为皇帝,隆重地将他下葬,多尔衮专权的那些时代篇章,就这样体体面面地翻过去了。

但是,苏克萨哈的首告,引发两黄旗大臣对多尔衮的一连串告发,将多尔衮把持朝政时期种种恶行甚至与嫂子的暧昧关系,暴露无遗,龌龊不堪。

苏克萨哈首告多尔衮,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

他隶属于满洲正白旗,原是多尔衮面前的红人。告密后被顺治帝重用,加官晋爵,官至正一品,升至武职中的最高品级,成为皇帝的亲信。

苏克萨哈首告其主多尔衮,顺应成全了顺治帝,却触怒得罪了皇太后,使他自己置身于微妙、严酷的政治夹缝之中。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得了天花。苏克萨哈日夜不离皇上,侍奉在御榻之侧。初六日,顺治帝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时,苏克萨哈跪倒在病榻旁,表示愿意为皇上殉葬,恳求顺治帝带他一起走。顺治帝制止他的行动,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尔不知,死事易,守主事重。"次日深夜子时,二十三周岁的青年皇帝福临去世。随即内阁学士麻勒吉等人宣读顺治帝遗诏,苏克萨哈被任命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位居第二,班次仅次于"四朝元老"索尼。当时,苏克萨哈只是一个子爵,另两位辅政大臣遏必隆、鳌拜都是公爵,他们任内大臣之职也早于苏克萨哈,资格比他老得多,却排名在他之后。

苏克萨哈在顺治帝弥留之际产生殉葬的念头,既是出于他对主子知遇之恩的报答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深深忧虑。苏克萨哈受宠于顺治帝,在大清王朝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已遭到很多满洲贵族特别是两黄旗大臣的嫉妒。

索尼、遏必隆、鳌拜都是两黄旗人,只有苏克萨哈属于原归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历史上两黄旗与两白旗的积怨很深,这层摆脱不掉的历史"血缘关系",决定了四辅政圈子内的力量对比始终是三比一,苏克萨哈永远势孤力单。不仅如此,宫帷背后的王朝灵魂人物孝庄太皇太后与他之间,一直隔着很深的鸿沟。

老天给了苏克萨哈一次与孝庄太皇太后消弭旧隙的机会。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按太皇太后的意思,欲将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册立为康熙帝的皇后。鳌拜、遏必隆反对这门婚事,不愿首辅索尼在朝中地位更加根基蒂牢,掌握的权力更重。苏克萨哈本来可以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投太皇太后一张赞成票,既可取悦于孝庄太皇太后,使昔日怨隙冰消雪融,也能拉近与索尼的关系,使自己摆脱在朝廷高层的孤立境地。但苏克萨哈出于对皇上的忠诚,以年庚不符为由,阻止这门婚事。苏克萨哈此举再次得罪了太皇太后,进一步加深了他与首辅索尼的隔阂。

苏克萨哈的极度孤立,使他在身临绝境时,没有人伸手拉他一把。

将苏克萨哈拖进死地的是鳌拜挑起的换地事件。

多尔衮倒台数年后,鳌拜以多尔衮当权时圈分土地偏袒正白旗、欺侮镶黄旗为由,提出重新调换两旗土地,以达到进一步打击正白旗势力和苏克萨哈的目的。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十五日,鳌拜等人移文户部。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从安定国计民生出发,立即上奏,反对圈换土地。十一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和直隶巡抚王登联,于同日一起上奏,力陈圈换土地给京畿地区旗民百姓造成的困苦。

苏纳海是满洲正白旗人,朱昌祚是满洲镶白旗人。鳌拜怀疑他们与苏克萨哈结成一党,决定先将这两个唱反调的大臣"灭戮",除掉苏克萨哈一手一足,矫诏将苏纳海等三大臣"俱著即处绞,其家产籍没"。

苏克萨哈看了非常心寒。此时,连索尼对鳌拜结党营私、横行霸道也看不下去了,遂联络苏克萨哈、遏必隆迫使鳌拜具名上奏,疏请康熙帝亲政。苏克萨哈在四人联名上书没有得到皇上允准后,独自一人一再上奏,请求皇帝亲政。

苏克萨哈的行动进一步触怒了鳌拜。他恨恨道:"今日归政于皇上,明日即将苏克萨哈灭族!"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后,鳌拜公然以首辅自居,气焰更加嚣张。七月初七日,康熙帝举行亲政大典,意味着从此亲把朝纲。但不知为何,太皇太后还以皇帝年幼为由,令辅政大臣"仍行佐理"。苏克萨哈知在朝廷难以立身,康熙帝亲政第七日,他上疏乞退,愿"往守先帝陵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

鳌拜哪里肯放苏克萨哈抽身退隐,严辞责问:"兹苏克萨哈奏请守陵,强线余息得以生全,不训有何逼迫之处?在此又何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在鳌拜一手操纵之下,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奏请,将苏克萨哈及本旗所属兄、弟、子、侄全部逮捕入狱,并提出惩处意见: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凌迟处死,其余儿子、孙子、侄子十三人斩立决,其他被鳌拜视为苏克萨哈党羽的三十八名官员全部革职。康熙帝感到这样处置太过分,"坚执不允所请",鳌拜捋袖攘臂,咆哮如雷,强奏累日。康熙帝亲自干预的结果,只是改变了对苏克萨哈的处死方式---将凌迟改为处绞。于是,苏克萨哈子、孙、侄儿(除最小的儿子苏常寿侥幸漏网外)被全部杀死,就连苏克萨哈儿媳妇在狱中刚生出的婴儿,也未能幸免。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鳌拜被少年康熙帝设计擒获,横行不法的悍臣被一举扳倒。

应当说,苏克萨哈的直接致死原因,是他反对鳌拜圈换土地的政策。鳌拜倒台后,换地之举被彻底否定,按理说也应该为苏克萨哈彻底平反。然而,奇怪的是,康熙帝却不这么看。在特谕吏、兵二部的诏书中,他仍认定苏克萨哈"有罪"。只是觉得鳌拜挟仇将他子孙诛灭,过于可怜,下令恢复他们的官职和世爵,并由苏常寿承袭三等子世爵。在后来谈及苏克萨哈惨死一案时,康熙帝还认为"苏克萨哈虽系有罪,罪止本身"。这表明康熙帝认为苏克萨哈是罪臣的看法,是深思熟虑的,决非一时之念。

一些史家认为,康熙帝之所以认为苏克萨哈有罪,主要是受了孝庄太皇太后情绪的影响。太皇太后此时仍对朝廷发挥着重要影响,而苏克萨哈始终未能获得太皇太后的谅解。

由此还引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倘若康熙帝内心深处不将苏克萨哈视为有罪之臣,他对鳌拜迫害苏克萨哈的干预力度,是否会更大一些?再一个是,当年,要是孝庄太皇太后亲自出面竭力阻止鳌拜陷害苏克萨哈之举,又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惜乎康熙帝不这么看,孝庄太皇太后也没有这么做。

苏克萨哈的悲哀不仅仅止此。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下诏,为睿亲王多尔衮修葺毁坏的坟墓,给多尔衮初步平反。乾隆帝含蓄指出,多尔衮遭到不公平待遇,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属人首告定罪"。

过了五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再次颁诏,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指名道姓将苏克萨哈首告多尔衮之事作出定性:属"奸谋"诬告。

从深层看,康熙帝、乾隆帝祖孙俩认定苏克萨哈"有罪"乃是奸谋构成冤案的"宵小",一直记恨于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苏克萨哈多事,"拔出萝卜带出泥",使孝庄皇太后与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暖昧之事暴露出来,致使皇家丢尽脸面。但这个原因见不得阳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苏克萨哈告密落得如此结局,岂不令人叹息沉思?

猜你喜欢

多尔衮孝庄白旗
进退维谷:北魏孝庄帝的“困兽斗”及其他
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孝庄给康熙出了道难题37年后被雍正解决了
多尔衮生前死后政治地位突变之原因探索
为什么用白旗作为投降的标志?
一个女人,一部史诗
舒兰市白旗镇水稻全程 机械化项目正式启动
投降为什么打白旗
投降为什么打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