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之发展变化
2003-04-29王济亚
王济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呈现出某种相对落后的趋势。于是,人们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际关系,怀念那时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原因到底在哪里,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因为今天的思想工作难做,分析其中的社会历史原因,会对我们有新的启示。
我国历史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际关系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的优势,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战争中形成的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外侮和内乱之中。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的需要使人们必须团结起来,形成统一的强大力量,以达到抵御、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艰苦而险恶的战争环境,劳苦大众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生在战争中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而保证这种需要所必须的群体力量,又使人把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人和人的矛盾总是有的,但在战争中其它一切矛盾比起“生”这个主要矛盾来说,都变得微不足道,都会随着一场对共同敌人的战争化为乌有。缔结人与人之间这种友谊的力量,不是战争。战争只是表象,实质的规律东西是共同的基本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群体才能完成。一旦共同的需要不需要群体来完成,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呈现减弱或分散的趋势,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时的共同需要甚至可能成为原先同一群体成员之间尖锐矛盾的根源。现在用这种观点来看建国初期的人们,一方面,他们仍有共同的需要,且这种需要要由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来实现;再者,在战争中结缔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其消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没有新的力量来巩固发展这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离心倾向就成为不难理解的现象。
二、受党的威望和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影响。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28年间,我们党在人民心中逐步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地位首先来自于党把人民视为心目中的上帝,并为之献出了自己无数忠诚战士的生命。其次,这种地位来自于党的英明领导,建立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丰功伟绩。有了这种崇高的威望,作为党倡导下的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都必然为群众所积极响应。另外,刚刚解放的人民对未来的共产主义怀有热切的期望。他们只看到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而看不到前进道路的曲折。因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以期望共产主义实现如同推翻蒋家王朝一样指日可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口号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力量。
三、受产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影响。建国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所有制形式。实际存在着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没有利益上的明显差别。共同的劳动和分配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合作,人际关系融洽。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对于每个人的强有力的经济制约关系,即物质生活上的依赖关系,使得通过国家和集体所开展的一切活动成为必然的可能。受政治活动本身的影响。如果说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自于人们对政治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热诚,那么从50年代末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对于政治的真实态度就不仅仅是信任和热诚,而是因为人党、参军、招工、升学等等一切关系个人生活的事情,无不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人们自然会表现出唯恐落后的积极。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性使一些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影响了人们对以共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其它任何新的事物一样,在其前进过程中必然表现出前进和曲折的统一。由于主观上的急于求成,对于社会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客观上实践不足的限制,影响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导致了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上“左”倾错误,但也正好是这种错误从反面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实践教材,从而使我们纠正了“左”倾错误,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我们应该明确两点:一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表现出的曲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二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失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而恰恰是对社会主义教条认识的结果。因此,不能用我国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来否定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一切悲观的情绪,一切否定社会主义的观点,都直接表现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最终不利于社会主义全面健康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强盛。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产生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某些方面的矛盾现象。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市场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采取的一种经济形式。20多年改革,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市场经济对我国原有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必然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收入的差别,甚至是很大的差别。人们之间的攀比心理,使物质追求成为生活中主要的乃至唯一的追求。另一方面,分配上的差别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心理上的失衡表现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会表现为对现实的不满。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确引起人们心理上一系列维妙的变化,比如它要求等价交换,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而它会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而强调“等价”从某种角度来讲反映的是产品生产者对自己劳动的珍惜。但是它的实际表现形式则可能成为刻薄、冷漠、吝啬等等,进而可以概括为“实惠意识”、“绝对的交换意识”、“暂时的怀旧情绪”等。这些心理及其表现是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精神矛盾的,从而自然也会表现为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矛盾。
三、不正之风遮住了思想政治工作固有的真理价值,使一些人产生了对思想教育的鄙视心理。不正之风目前在一些地方的表现比较普遍,但人们最为关注、最为憎恶的是来自一些领导干部中的不正之风。如果这些人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宜传者,就会使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些看法。这里应指出:不正之风尽管有,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对于整个党来说,它不是主流的东西;不能把个别人的不良品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真理价值混为一谈,用前者否定后者;不能用不正之风否定社会性质,将前者归为后者的必然结果;不能用不正之风否定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不正之风尽管表现多样,但就其实质来说,它和党的品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格格不人的。把党的原则作为商品交易,不仅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而且背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启发人们的觉悟来抵制不正之风。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意识形态领域对各种腐朽思想的斗争,不正之风作为社会现象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四、政治生活中的反复现象,使人们产生了逆反心理。这种反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内容上反复,一会儿提倡这个,一会儿又反对这个。内容上的这种主客性(随意性),使人们失去了对政治的信任。二是在政治本身态度上的反复。一会儿说政治是生命、是灵魂;一会儿又说经济是压倒一切的中心等等。伴随政治上的这种反复,伴随着反复而引起的一些人命运上的峰回路转,使一些人对政治产生一种特殊心理。与此同时,政治活动对于劳动者的物质生产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也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远离政治的一个原因。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变化,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笔者只能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历史、政治、经济三方面做上述简单分析,旨在从中得到启发,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所谓坚持不懈,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始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经济工作,或用经济工作代替思想政治工作都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错误作法。政治决定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只有承认了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在抓经济的同时也抓好政治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稳定发展。这是就政治对经济而言。另外,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直接表现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方面的工作,而主要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反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层次的思想道德体系。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着为人们输入精神生活所必须的健康营养成份。简言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着建立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开展的。二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基本思想必须具有相对长期的稳定性。一方面,作为我们行动指南的马列主义,我们只能在运用的过程丰富它,发展它,但绝对不能离开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不可有丝毫的动摇。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探索。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及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事实,是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与之(下转第53页)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应确定为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反映服务于商品生产的经济法规、社会道德为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可能。需要不能是脱离实际的需要,可能也不是放弃原则的消极迁就。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在开放改革的20多年中,尤其近几年里,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还需要在基本思路上有所突破。
三、建立民主法制,狠刹不正之风。政治对于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要求我们在搞好政治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尽可能准确反映价值规律的商品市场,建设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从根本上消灭不正之风发生的土壤。
四、在用人上要重视其政治表现。不能重于“红”而忽视了“专”,也不能偏重于“才”而忽视了“绩”。要在选拔各类人才中把“绩”的要求落在实处,要用一些衡量“绩”的硬性指标,如政治面貌、荣誉、称号等。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应该用一些具体可靠的措施表明我们对于政治的态度。
五、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些习惯于搞纯理论研究,有些习惯于搞具体实际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重视调查研究,强化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自觉性,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运用的能力。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光辉典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当前现实工作正确有力的指导。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正确的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可贵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武器使用的方法。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下功夫认真学习。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修养的同时,也应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者单位:陕西有色金属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