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2003-04-29喻晓
喻 晓
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必须选准方向,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工业品库存积压4万亿元,占去年GDP总量的40%。企业应收帐已达2000亿元,较上年增长18%。许多企业效益仍然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十分困难。全社会生产资源闲置率仍然居高不下。下岗工人已积累到很高的数字,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我们在看到今年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工作的主要问题。解决矛盾的思路应该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决定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升工业经济的技术含量,全面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在制造业领域尽快找到新突破口,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惟一选择。
高科技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依靠力量
中国经济最终必须依靠高新技术来支撑,由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惟一希望。现实的中国,高科技产业还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奋起直追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现今我们无论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高新技术领域都处于起步阶段。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微电子技术领域、通讯卫星领域、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都处在刚刚发展的幼稚时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在这些领域形成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目前还为时过早。高科技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依靠力量,这要经过若干年艰苦努力之后才能实现。我国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电子产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第一出口产品。然而应该承认,我们出口的绝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是替跨国公司进行“组装”、“包装”的,仅仅拿到一点劳务费,产值很高、利润很低、收益很小。如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后街镇,2002年出口交货达到13亿美元。但是这个镇出口的产品基本上全是台商的“来料加工”,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进口、出口产值很高,但是我们获利很小,仅仅是微薄的一点工人工资和车间租用费用。中国出口的信息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其关键性零部件、核心技术产品仍然是在境外生产的。这种“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和出口创汇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产业真正实现了高新技术化,也不能说我们的产业水平达到了高新技术水平。现在用“装配他人”的信息产品来抬高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统计方法是偏离实际的。
要不遗余力地发展我们的制造业
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提高轻工、化工、机械产品的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的信息化产品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扩大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效、最现实的出路选择。
在国际化大分工的格局下,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产业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背景下,中国人只能奋发图强,在自身优势产业上找突破口,在适宜自己发展能力方面寻求新的机遇。这完全符合国际合作分工的大潮流,也是技术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近期不少学者看到我国有几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便认定中国是“世界工厂”,引来了世界不少国家的嘲讽。日本、美国、德国不少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评述中国远没有形成“世界工厂”,与世界工厂的距离相差十分遥远。理由很简单,虽然中国目前空调器产量为世界第一,但是压缩机仍然是日本、韩国产为主;中国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核心部件是日本产品,或是日本的专利。不仅如此,我们在机电产业上,在家电生产水平上,在汽车、能源设备等许多机械电器产品的制造上,仍然只占很小一部分世界市场,并且是初级的、低水平、低层次的,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制造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差距很大。仅拿汽车而言,2002年我国汽车产销在320万辆,创历史新高,增幅达40%以上。自己与自己相比,可以说十分成功。然而与世界汽车大王一比,我们仍然差距甚远。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三菱、马自达任何一家都超过我国百家汽车产量的总和,丰田公司2002年产量为640万辆,是我国总产量的两倍。美国通用、德国大众都实现了产销量过千万辆。我国最大的汽车厂年产不过43万辆,怎么能说是“世界工厂”呢?仅有制鞋、制衣、玩具在世界市场的高占有率,不能说中国制造业已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选择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其理由有三个:
其一,我们应顺应国际化分工的大趋势,扬长避短,把中国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用低成本占领国际市场。
其二,中国市场潜力很大,各种商品容量巨大,农村市场还没有开发。无论是高档、低档产品都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纵深腹地。
其三,中国的工业基础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其中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国际市场上对中低端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并且将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会。相对于发达国家,因为我们的产品类别、技术含量与他们不在同一个档次,并不形成很大的冲突。对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战略将是击败所有对手的有力武器。有3亿产业工人的巨大人力资源作支撑,任何国家都不是对手。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将保持20年,这是振兴发展我国制造业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制造业作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非常客观和现实的。
引进、吸收、消化、提高是振兴中国工业经济的明智之举
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我们在许多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引进他人的先进技术,引进他人的科学化管理,引进他人的先进产品,是快速缩小差距的明智选择。但仅靠引进,步步引进,完全依赖引进是愚蠢和错误的。必须走“引进”加“创新”之路,学其所长,用其所长,而不是盲目崇外。一定要在吸收、创新方面有新的作为,这样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新的发展空间。关键性技术我们必须靠引进,一般性技术自己开发,立足于自我创新、吸收借鉴他人的优点,形成自己的高新技术体系,这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摆脱落后的最佳选择。
“引进”、“吸收”、“消化”、“提高”这四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丝丝相扣的。通过引进,学到外国的新技术,通过引进能减少我们的重复劳动,节约时间,迎头赶超。消化吸收了他人的技术之后,对自身的产业应有一个升华,开启我们的创新发展思路,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从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我国许多产业正是沿着这条路子成长起来的。家用电器、通信技术、汽车工业都在引进、吸收、消化、提高四个环节中赢得了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振兴中国制造业的最佳途径。
高新技术需要发展,并且一定要加速发展。但是远水难解近渴。在当今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下,努力振兴发展制造业,运用我们的优势资源,在国际制造业大力调整时期,迅速形成焕发中国雄厚人力资源潜力的巨大新型工业,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对于我们走向国际化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