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哲学关联与融合
2003-04-29汪克夷朱亚涛黄明秀
汪克夷 朱亚涛 黄明秀
异彩纷呈的中西方企业文化理论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美国学者约翰.P.科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实质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张大中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企业文化在中西方因环境、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风俗和社会心理不同,故内涵及表现不同,存在相当的差异,尽管如此,但仍有相通之处。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共性。(1)中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对职工的一种再认识。企业对职工的再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职工心理需要、行为方式、价值观的认识等实现的。中国企业在不断地调整企业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西方企业文化建设在经历了美日企业的比较后终于得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本的结论,从而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2)中西企业文化建设都是针对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培养教育过程,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趋同、忠诚协调、进取行为的培养等。(3)中西方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评价企业的标准。企业文化是本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特征之一,同时又客观地充当了他人对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及效益的评价。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效益成为评价企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1)中国文化情感优先导致缺乏理性。主要表现为:重视情感、缺乏科学、缺乏逻辑、强调实践等,从而在实践中缺乏必要的系统理论指导。(2)中国文化主张群体本位容易扼杀个性。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是主张群体本位,反对个体本位。群众本位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它是以扼杀个人自由为前提的个人与集体的虚假的和谐一致。(3)西方传统文化的"个人能力主义",浓烈的个人主义、创新主义精神、功利主义和重视制度管理,源于西方传统文化的特征:乐观精神、坚忍不拔、注重实际和冒险与创新。
中西方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企业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方面,中国迅猛发展现代化,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西方面对现代化以后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求到中国在古老东方文化的影响下获得启迪。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方企业文化需要相互吸收融合,造成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合理对流。中西方文化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但它们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时是矛盾的,而有时是相融的,有时是斗争的,而有时又是和谐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中国企业要和西方企业联盟,就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当然又不能全盘接受西方企业文化,被其同化,这样会让我们的企业失去独特性。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哲学关联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形成是哲学的重要反映。哲学主导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从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内容、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内容与其各自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因此,只要我们找到中西方企业文化与其各自哲学相联系的地方,就找到了中西方企业文化联系的环节及其切入点。
中西方企业文化都非常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企业中的关键人物可以带动和促进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企业。从中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不难看出这点与哲学的发展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一直就重视人的作用,从《尚书》中民生观念、"民为邦本"的思想,到春秋时期孔子、孟子的"仁义"、"心性"为内核的人性论思想,到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贯穿整个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始终都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反映到企业文化中,也就是企业中的人和企业理念、价值观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不论结论如何,"人-物质"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是贯穿始末的。
中西方企业文化都强调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企业价值观是从企业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人类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强调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认识论研究则强调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接着就向哲学中的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方向上转变。认识论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中以经、传、义、理洞见自然变化,反映事物的规律性流变与本质性长存。名家学派中重视对事物的名称、概念、思维形式的哲学探索,魏晋玄学中脱离宇宙生成论而认识宇宙本体的哲学思潮等也都表达了认识论的思想。
中西方企业都强调企业形象的作用。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可视性象征,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实体。企业形象与哲学的联系在中国表现为名家学派中关于"名"、"实"的争论,在西方哲学中表现为"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不管中西方哲学在称谓方面怎样差异,它们问题的实质是一样的:同与异的矛盾、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等,这些争论的内容都包含了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问题。
中国企业文化还强调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企业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创造力,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思想在哲学上体现为辩证法思想,辩证法强调的就是:联系、运动、变化、发展,应用到企业文化中,也就是不断创新、否定之否定,达到企业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融合方式
所谓建设企业文化,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崇高的理想追求与振作的精神状态在企业中的确立认同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人是企业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一笔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一个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的企业管理者,就很容易认识这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因为,马克思早就阐明,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资本之所以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完全是因为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重视人力资源是辩证唯物论的必然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即为中西方企业文化融合建设提供了切入点,从而保证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进行跨文化培训、接受跨文化的培训是防治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是中西方企业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作为中外合资企业,要解决好文化差异问题,搞好跨文化管理,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因此,双方在选派管理人员时,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必须思想灵活、不守成规,有较强的移情能力和应变能力;尊重、平等意识强,能够容忍不同意见,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在多文化环境中经受过锻炼的人及懂得对方语言的人。
解决中西企业文化融合问题关键要解决好管理本土化问题。在别的国家投资,不能一味地移植本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依靠别国员工实行本地化管理,让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并不断地提供机会提高这些人才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IBM中国公司就是本土化战略的很好例子。1992年,IBM中国公司成立时不到200人,现在已增加到1500人,本土化战略除了包括尽可能雇用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忠诚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本地经理,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顺利开展业务。1996年,IBM中国公司在本地一线经理人员不到40个,一年以后已达到80个。
总之,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以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