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管理顶尖人才
2003-04-29连未田
连未田
问题的产生
据报载,前两年,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对一项重点技术进行攻关,从厂里技术人员中选择了有培养前途的两位年轻人送到德国学习,为此前后共花了近百万元。回来后,企业又投入巨资,为学有所成的两位年轻人分别准备了一流的实验室,提供了项目研究所需的足够经费,并不惜举债购买了生产设备,准备该项目的上马,当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项目上马已无可置疑时,两位年轻人却突然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挖”走,为对方去搞与自己相同的项目研究,而自己上马在即的项目,反到因人才接续不上而不得不停了下来。无独有偶,南京市一家商业公司的营销部主任是创办公司的“元老”,公司所有的客户,几乎都与他有着经过时间考验的、甚为密切的多重关系,可以说,他是掌握着公司购销命脉的“特级营销人才”。后来,由于他没有处理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突然不辞而别另立门户自当老板,无论是上游的还是下游的,公司原有的客户绝大部分被他拉走,公司立即就门可罗雀而衰落萧条了。
以上两例中流失的人才,在企业的人才结构中属于出类拔萃者,是人才中的顶尖人才。在企业中他们举足轻重,或掌握着企业核心的、高难的专业技术,或控制着企业购和销的渠道与客户,或担任着企业管理中整体或某一局部的、独一无二的管理者。企业在多年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在能给企业带来可观效益的时候出走,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人才我称之为“要害人才”。对于要害人才的流动,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正常,应该支持,有的却持相反态度。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流动呢?
从整个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就是要通过人才的充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说,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人才长久地留下来。从这个方面看,要害人才的流动是完全正常的。
近几年人才流动加快,类似的要害人才流失已不算稀罕了。每个企业都希望能留住自己需要的人才,而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空自叹息。面对尴尬,企业便想出钱培养人才,但又担心最终为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或者想重金招聘人才委以重任,但又怕他们对自己不忠而有朝一日突然拂袖而去。面对这种无奈,企业对要害人才的“又爱又怕”自然是情理之中的心理了。
企业没有人才,特别是没有优秀的人才是不行的,然而在目前,放心放胆地重用人才企业却不敢,而企业瞻前虑后、疑神疑鬼的不开明政策,只使人才不能干。面对这一两难局面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只要企业做好要害人才的“备份”工作,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备份”本是计算机的专业术语,指的是为防电脑突发故障导致文件丢失,而事先把文件另再存放一个地方以防不测,这样文件成双,万无一失。笔者借用“备份”一词是要说明,企业只要在某些要害岗位上配备相应的、胜任的“备份”人才,打破要害人才“独一无二”的结构,就能防备要害人才流失所带来的风险。
问题的解决
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企业首先要多做检讨,必须找出留不住人才的症结所在,并下功夫加以克服。比如,人文生存发展的环境、个人的发展空间、在精神和物质上个人价值的体现等等方面,都必须有利于留住人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企业还必须培育起科学的人才储备机制,特别是要给要害人才“备份”,建立起足够的要害人才储备,才能有效防止因要害人才流失而陷入被动。
发挥集体智慧。要害人才多数为某一方面的第一把手,是企业产经营中独挡一面的核心人物。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一旦流失,因后续之人匮乏,企业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于完全瘫痪。鉴于此,企业在安排人力资源时,就可在要害岗位上安排多人,至少是两人,这两人可以有主有次,也可并驾齐驱,以其中任何一人都可单独胜任本岗位工作为目标。另外,在保持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研究方向连贯性的基础上,也可一个人以某一要害岗位为主,定期或不定期调往其他相关或相近的岗位,从事另一种技术或业务工作,做到一专多能。“一专”要求精通、顶尖;“多能”只要具备本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做到本岗位一旦缺人自己就能顶得上即可,以此打破某一人对某一方面的垄断格局。
其实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国外早有类似的典型。如知名的英特尔公司,因天才的设计师费根设计出了第一代微处理器而使公司利润大增。可时隔不久,费根便辞职自办企业,并立即推出新一代的微处理器,很快抢占了公司原有的大部分市场。公司在经过了这次打击后痛定思痛,开始着手为要害人才“备份”,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更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每一个项目开发都有多人参加。这样每个要害岗位都不再是“一枝独秀”,自然就消除了要害人才流失导致的风险。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这样做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人力浪费,二是同一岗位上的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是支流。要害岗位在一个企业的众多岗位中只是少数,多配一两个人不算是多大的浪费,况且,它等于是企业为避免风险所交的“保险费”,必要且值得嘛。至于第二个问题,是各岗位、各生产经营环节上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有人就会有矛盾,所以,它不能算作是要害人才“备份”的“专利”。
组织并列竞争。一岗多人,可克服“一枝独秀”,规避风险。在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方面,如果能组织并列机构同时攻关,还可引入竞争,推动研发工作。确定某—项目后,可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同时参与,展开竞争,谁的成果领先,谁就首先形成产品进入市场,谁当然也就会得到丰厚的成果奖励。这样就调动了研发人员的团队积极性,既可多快好省地出成果,又可克服一人垄断关键技术的弊端,可谓一举两得。这方面,青岛海尔集团早有认识,也早有实践,他们在开发同一产品时,不仅在国内有研发小组,在国外同时还有许多科研机构一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可以说,他们的做法已经给我们踏出一条可行之路了。
落实管理“备份”。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并列机构,都可落实备份而防止对技术和业务的垄断,如果再能有相配套的要害人才备份制度的话,那么,要害人才的备份就有制度保证了。当然,我这里只是就企业内部制度而言的,至于国家也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跳槽者的行为,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问题,那是需要另作专门探讨的。
笔者以为,企业制定的这些制度至少要有这样几个内容:第—,信息共享。研发和业务的任何信息都要一点不漏地向董事会定期汇报,诸如项目进展、数据、成果、以及客户、货源、渠道、操作方式、管理方法等,董事会根据保守商业秘密的原则,除封存个别信息外,大部分的一律在内部公开,由各个部门和每个职工共享。第二,一岗多人。关键岗位至少配备两个人,两个人对本岗位的任何一个信息都有知情权。第三,—专多能。在相关、相近的专业或业务之间,在岗人员要定期轮换,实行一专多能原则。第四,明确传帮带的责任。要害岗位安排的双人和多人,在技术业务水平上可有一定的梯度(但不能太大),高者高报酬,低者低报酬,要强调高者负有传帮带的责任(当然低者有学习、提高的任务),并要制定具体标准,定期考核,并像技术工作和业务工作那样进行奖惩。第五,严格奖惩。同岗人员合作配合的情况、传帮带的效果、商业秘密保守情况、既定的正确思路和目标坚持状况等项目,都要定期认真考核,奖惩兑现,尤其对传帮带的奖惩,力度一定要大,好的要重奖,那些保守抵触、传授不力的必须毫不手软地惩罚,或者坚决解雇,以消除隐患。第六,无可讳言。为要害人才“备份”以防风险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不能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所以,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培养和引进要害人才时,必须把企业这一“政策”向当事人讲明讲透,必要时可写入劳动合同,这样可提早与当事人沟通而事先取得共识。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一多半的企业面临着要害人才的流失问题,只有不足10%的企业建立了足够的人才储备。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值得理论界和企业界认真对待的。
(责任编辑:杨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