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中如何“控制”课堂
2003-04-25阳泽
阳泽
事件1:王老师是某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几乎每学期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在本校都名列前茅。自实行新课程以来,王老师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年后,王老师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竟然下降了。王老师不知其中缘由,就怀疑是探究学习惹的祸。
事件2:在一节语文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学生的讨论有点离题太远,于是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围绕给定的问题讨论。没过多久,李老师觉察到,学生其实对所讨论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兴趣,但他还是一再要求学生回到给定的问题上。一节课下来,李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探究学习真景!
事件3:以前上课时,陈老师都是非常自信地走上讲台,得意地看着学生专心听讲。但现在,他心里投了底,对昨天的课上学生公然反驳他的观点仍感窝火,在今天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他突然没有了方向感。
这些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宄竟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事件l中,王老师理解的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自由探究,教师不要干涉,不要控制,但最终学生的学习却走到了教学预期的反面;事件2中,李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的思维走得太远,于是处处干预和提防,反而束缚和抑制了探究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事件3中,由于对探宄学习中如何进行教学控制没有底,陈老师对教学明显缺乏自信。由此可见,这三个事件都与探究学习中的教学控制问题有关。处理不好教学控制,探究学习的效果就很难看到,师生因此很容易直接对探究学习产生误解乃至偏见。为此,透视探究学习中的教学控制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探究学习应让教学控制走开?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教学控制与封闭和操纵联系在一起,认为教学控制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和接受学习的产物,而探究学习是自由和开放的,与接受学习相对立,因此,在探究学习中就不应该提倡教学控制。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不敢有所作为,使学习常常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反而下降,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很多组织探宄学习的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
就教学控制与探究学习的关系来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控制既是教师在教学时对整个教学进程形成某种把握的心理体验,是有效教学的心理基礎;也是教师实际调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必需的教学行动。而探究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潜能释放性学习。它赋予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同时,它将生活引入课堂,带来了生活的新鲜和活泼,但也带来了生活的不稳定性;它既要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与思想,形成某种观点种突”,又要维护团结,并培养合作精神。由于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风格,以及并存的对立因素(如必要的观点冲突与合作、生活与课堂),因此,它本身很难持续地进行并必然地引出教育预期的结果。要促使这种学习活动持续进行此如,面对全体学生选择恰当的主题,设置吸引人的情景,以激活和保持探究兴趣),并避免流于散漫和轻率,以最终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教学控制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
那么,是不是探究学习就应该强化教学控制呢?也不是。教学控制与探究学习应有适当的距离,并主要起调节与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控制方式却投有变化。他们非常担心学生学不到知识,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讲究教学的条理和秩序,因此,处处干预,时时提防,把学生管得很死,结果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学习变得有名无实。
探究学习虽然非常需要教学控制,但教学控制的目的并不是操纵和约束探究学习,把它变为一种封闭的学习活动,而是对它进行调节与引导,保证探究学习正确的方向。比如,每个学生可能都有他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容易持续地逗留在那里,所以,教师有必要注意在探究场景里学生是否掉队和迷路。但不能因为害怕出现这种情况而让学生一定并一直紧跟自己,就像小孩可以被允许不时地离开自己的父母,但也被要求不时地回到他们的身边一样。在这里,教师就要在自己指引的探究方向和学生的探究心向之间形成和维持一种时即时离和若即若离的关系。通常,教学控制并不直接对学习产生作用,比如,我们并不直接去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行为,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自己改正不合理的行为:我们也不直接要求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是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让他们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并不直接地要求他们去实现某个目标,但暗中却给他们措支架,给予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在这里,教学控制己改变传统的约束和管教的核心内涵,以一种间接和委婉的方式起作用,既与探究学习保持恰当的距离,又起到了调节与引导的作用。
探究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控制?
组织探究学习的教学情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动态多变的教学情景里,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控制呢?很明显,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教学控制已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探究学习中的教学控制必须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设计,体现引导性和发展性原则。
1.探究学习中你的教学控制要关注什么?
究竟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控制呢?这涉及到教学控制的内容,即探究心向的养成、探究能力的获得和探究情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控制要促使学生愿意探究,能够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情盛的升华。学生稳定、持久的探究心向必须建立在其兴趣与心愿的基础上,所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心愿是有效教学控制的第一步。但是,探究心向的养成不能停留在学生初始的个人兴趣与心愿的水平上,因为这时他们的兴趣与心愿并不稳定,关注的内容也相对狭窄。所以,教学控制进一步的工作是立足于学生初始的兴趣与心愿,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活动世界,并使这些兴趣与心愿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探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体系,它包括智力类型的,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材料的能力、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等;也包括非智力类型的,如沟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有效的教学控制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知识结构,它是探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在这一步的基础上,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此才能对探究学习的活动与形式进行设计与安排。另外,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探究情感的发展应是教学控制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些情感包括初始的好奇感、新鲜感.探究过程中的苦乐感、使命感以及结果的成就体验等。这些情感既是探究学习的动力源,也可丰富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对这些情感既要小心呵护,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它们变得更强烈和稳定,最终变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
2.谁在实旄教学控制?
在课堂复杂的情景中,实施教学控制的并不只有教师,还包括学生和数学系统。他们各自的教学控制方式和功能是不同的。
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探究活动的引导、结果的评价等来进行教学控制,一方面为探究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引领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并达到预定的教学期望。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控制并达成目标,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探究学习的模式(如定向探究和自由探宄、归纳探究和演绎探究等),了解它们在不同课程(如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基础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中不同的目标、实施环节和实施条件,并且学会对不同探究学习模式进行组装。另外,为了增强对探究学习的体验并形成感性经验,教师应主动尝试探究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对探究学习和学生有真实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学控制的重要力量,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不令而从,可以无形地对教学起到控制作用。
此外,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管。学生要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首先,必须明白自己的责任,要有一种对自己负责、对团体负责的责任心;其次,是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清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有相应的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有条理地做事情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向他们提供探究学习的榜样则是必要的。
除了人为的教学控制外,教学系统还具有自我调控的功能。对教学因素进行不同的組合将会出现不同的系统自控效果。比如,将男生和女生的座位交叉安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欲望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同一性别的组合;将班级划为不同的利益团体,并展开竞争,其学习效果将好于个体分散的学习。班级里良好的班风与学风都有类似的教学系统自调功能。作为教师的教学控制,还必须考虑怎样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和怎样充分利用教学系统的控制功能的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控制起着核心作用。
3.怎样有效实施教学控制,阻达到你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控制的方式来说,应该多种多样,并体现出各自的适宜性。
即使是在探究学习的教学情景里。必要的规章制度也仍是需要的。但这里的规章制度应是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与协商并以契约的形式出现的,要体现最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与意愿:规章制度的内容应是活泼的、有感染力的,比如,学生心言、班级寄语等;规章制度的作用并不在于当学生犯错误对作为依据惩罚他们,而是向学生解释、让学生明白自己错误的指南,使他们有更好的、卓越的行为表现的引导。这就是基于班级的契约控制。
除了契约控制外,探究学习情景非常重视通过情感互动来达到控制效果。教师应真诚地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与信任,而且也应该努力地去感受学生对自己抱有的期望与信任,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期望与信任的表达应该基于深深的关爱之情,基于对学生的知心了解:而且需要以学生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达。当师生这种相互期望与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后,即使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也可以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
作为学生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角色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角色可以规范他们的探究行为。这里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角色,它既可以是现实的课堂角色,如小组主持人、检查员等,也可以是让学生充满憧憬的未来角色,如科学家、探险家等,同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一旦学生以这些角色自居的时候,他们就会像角色所期待的那样去学习和生活。
就教师来说,他们在探究学习情景里的位置不同,其教学控制的方式也不一样。当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像学生那样热情地学习时,他给学生做出的是榜样,是一种身”控。当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时,他终通过言语为学生排解困境、指点迷津、纠正方向,这时,教师就是引领学生心智与行为发展的导师,是一种言控。不过,有些时候,教师并不参与或引导学生,而是他们学习的观察者。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在观察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会努力地表现得更好一些。作为观察者的教师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变成监督,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前者始终保持不干涉态度。这就是一种不言不行的无形之控。在探究学习情景里,教师的教学控制应该综合使用各种方式,做到既能微观调控,又能把握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