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铸就师魂

2003-04-24毕经文

人民教育 2003年7期
关键词:永胜学校语文

毕经文

2002年教师节,山东省滨州市举行全市庆祝教师节暨师德报告会。300多人的会场上鸦雀无声,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着他用生命铸就师魂的人生轨迹,在场的人们听着他的动人事迹,无不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就是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崔永胜。

崔永胜一米八的个头,黝黑的面庞,容貌略显清瘦,眉字间透出少有的锐气,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谈吐中流鳄出思维的敏捷和对事业的执着。如果不知道崔永胜身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根本不会相信他已带病坚持工作近4年之久。他面对死神的威胁无所畏惧,与生命展开了赛跑。站在讲台上,他铿锵有力的演讲落地有声:“也许我的未来要以月为单位来计算。但是我想透彻了,只要还能爬起来,我就要轻松愉快地活,就要有价值地活,就要让有限的生命爆发出最大的生命能量,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1.立志。他从走上教师岗位那天起,就立志要当一名学生喜欢的好教师。

上好每一节课是我的最大追求。每当我上一节自己满意的课,我会孩子般的喜形于色,好课带来的愉悦心情,可以冲淡一切不顺心的事所带来的烦恼。

——摘自崔永胜笔记

崔永胜一心想当一名好教师。他从小性格刚毅,自信。贫寒的家境使他过早地懂得人生的艰辛,养成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1987年7月中师毕业后,他当上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当他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几乎用颤抖的双手把钱交给母亲。母亲拿着钱叮嘱他说:“要好好地教人家的孩子……”听了母亲的话,他暗暗告诫自己:要好好教书,要对得起每一个孩子,要做一个让母亲放心、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做让母亲放心、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然而要当好一名教师,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为了心中的梦想,他自学获得了大专学历,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理论,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脚踏实地进行教学实践,把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他的最高追求。每逢他上了一节满意的课,他会孩子般的喜形于色,好课带来的愉悦心情,能够冲淡一切烦恼。如果上了一节自己不满意的课,他会闷闷不乐,愁眉不展,直到找到问题的症结想出新的教学思路,那紧锁的眉头才会展开。

学校的老師们都知道,崔永胜在教学上有一股犟脾气。有一次,他上《少年闰土》一课,课前精心准备,搜集资料,仔细设计了教案。他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可是没想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不感兴趣。下课之后,他陷人深深的思索中,回到家后一声不吭。妻子看到这种情景,就知道是今天的课没有上好。他的犟脾气一上来,恨不得不吃不睡也要把原因搞清楚。他匆匆划拉几口饭,就来到办公室,思来想去,最终搞清了问题的症结。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故乡》,文章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虽然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也设计出了体现新理念的教学思路,但是这个思路太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主阅读”才是解决学生不感兴趣的钥匙,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啊!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他又重新修改了教案,想象着可能出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梦想化成一点一滴的工作热情,融人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从这些平凡而又琐碎的付出中得到快慰和满足。

1999年5月,滨州市举行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崔永胜代表滨城区参赛,他执教的就是《少年闰土》这课。他在参赛要求所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一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优质课例。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整体感知一重点研读一开放扩展”。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他指导学生整体把握闰土这个人物,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自信,按学生喜欢的方式研读,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在“重点研读”环节中,他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同学之间交流研究成果。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开放扩展”这一环节,教师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博得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天道酬勤。崔永胜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欣慰的回报,学校开展“教学三达标”活动,他最先达标。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中,他以教研成果突出和课堂教学优秀,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他先后获得了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拔尖人才”、区“十佳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有10余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让他最难忘的是他的学生毕业离校时那依依不舍的神情,“崔老师,你如果能教我们初中,教我们高中那该多好。”孩子的心是纯朴的,孩子们的眼睛是最明亮的镜子,能够真实地映出教师的灵魂。

2.铸魂。他勇于开拓,倡导一种“永胜精神”,被教师称为值得信赖的专家型领导。

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努力去研究它;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要上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都上成示范课。

——摘自崔永胜笔记

1997年9月,崔永胜由一名语文教师担任了教导主任。一所小学的教导主任看起来不是什么官,可在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崔永胜走马上任之际,正值社会和有些媒体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激烈的抨击,有些批评言过其实,让人难以接受。崔永胜每次读到这类批评的文章,心里总不是滋味,促使他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带着沉重的思考,崔永胜开始了调查研究。他翻阅大量的资料,走访教研专家和名师,结合整理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思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语文教学有成功的经验,也确实存在突出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走出一条崭新的语文教学路子来。

崔永胜召开了上任后的第一次教研会,在会上谈了他的改革设想。他动情地说:“咱们学校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理应成为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只要大家拧成一股劲,就一定能干出点名堂来。3年干不出成绩,我辞职!”

在崔永胜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师魂”两个大字,道劲有力,格外引人注目。何谓“师魂”?实施教育创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正是“师魂”。“师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胸怀理想,充满爱心,良好的师德,崇高的人格魅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等等。崔永胜决心以行动诠释“师魂”的真正意义。

上任伊始,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虔心向老师们学习,有计划地研读一些教育理论,密切关注教学改革动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带头人”;二是跟教师们打成一片,用心体察教师工作学习的甘苦,做教师的“知心人”;三是不管担子有多重,困难有多大,要时刻保持开阔的胸怀、旺盛的斗志,不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拓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崔永胜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倾听老师们的呼声。他查阅教学管理方面的资料,考察省内外的名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键全教学管理制度,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使教学管理走上“人性化”、“规范化”的軌道。他把“自主创新”的思想引人教学管理,建立了融教学常规管理、教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评估于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参与者。

在同事眼中,崔永胜是老师们教学的“军师”、“领路人”。青年教师逯月英讲了这样一件事:2000年“五一”长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们到南方旅游。崔永胜的妻子希望陪患病的丈夫出去休息几天。可是当崔永胜得知她要代表全市参加省里的优质课评选时,就没有跟妻子去旅游,而是把7天的假期全都用在帮她研究如何上好优质课。后来,她获得了省级优质课奖,这其中漫透着崔永胜多少心血啊!说到这里,逯老师眼中充满了感激的泪水。

语文教师李丽说,有一次,自己准备参加全区的教学能手评选,崔永胜白天忙于工作,就利用晚上跟她研究教材,设计教案,连续几天都忙到夜里一点钟。结果她执教的《五彩石》被评为第一名,并代表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参加“送课下乡”活动。

崔永胜经常对青年教师讲,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努力去研究它;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要上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都上成示范课。为了给老师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他制订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具体方案,组织设立了“名师讲坛”,定期聘请名师到学校作报告,上公开课;他支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为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创造条件;他要求教师开展教改实验,在学校形成了教师全员参与教科研、人人都有研究课题的良好局面。

崔永胜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工作,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对待名利,不计较,不追求,不谋取。学校推选师德标兵,他得票最多,可他把这一荣誉让给了另一位青年教师。他深知,办好一所学校,靠一两个人不行,要靠一批人。他带起了一批青年教师,学校有7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15名教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10名教师在市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中获奖,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区办学水平评估第一名。老师们说:“学校教育科研气氛浓,风气正,是因为学校有好的带头人!”

风气是一种精神,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凝聚力。该校的校长唐增波对笔者说:崔永胜是我们学校的一面旗帜,他用自身的力量倡导一种“永胜精神”,这种精神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础。

3.挑战。他身患绝症,不畏惧,不退缩,与命运抗争,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t。

一个人活着靠的是精神支柱。只要精神不被摧毁,就能继续站起来向前迈步,就能漱发出生命的能量,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自崔永胜笔记

1999年春节过后,崔永胜时常感到疲倦乏力,他总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累的,一直没有当回事。到了这年7月,他感到身体越来越不舒服,左肋下持续疼痛,并且常常发低烧。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就是血癌。一个晴天霹雳,把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打懵了。

诊断结果是残酷的,对刚到而立之年,美好的事业和生活都才逐渐起步的崔永胜来说,简直无法接受。他一个人躲到屋里抱头痛哭,两眼直直地看着房顶,尽力在整理着乱如麻团的思绪:自己的老母亲,操劳一生,吃了那么多苦。1997年父亲去世,母亲还未从丧夫之痛中解脱出来,又怎能承受得了儿子身患绝症这一无情的现实。年轻的妻子、4岁的儿子,将过早地经历生活的艰辛,失去家庭的温馨和幸福。他想到学校的工作,想到在一起吃苦受累、日夜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领导和老师们……

他想了很多很多,面对无法更改的现实,这个山东大汉慢慢擦干了眼泪,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彻底忘掉个人的痛苦,把自己剩余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他不能让宝贵的时间白白消磨在病床上。于是,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他不顾医生劝告,怀揣着化疗的药片出院了。他回到学校,又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他说,把我的积累奉献出来,虽说成就不了多大的事业,但对学校、对老师们有好处,可以使很多人少走很多弯路。一个人活着靠的是精神支柱,只要精神不被摧毁,就能继续站起来向前迈步,就能徼发出生命的能量,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2001年夏天,逸夫小学要提拔一名业务副校长,按照条件衡量,非崔永胜奠属。他被任命为副校长之后,更加勤奋地工作,几乎到了忘我的地步。一年365天,他有300多个晚上是在学校度过的,没有假期,也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一天清晨,唐校长早早来到学校,发现接待室的门没有锁,心里直犯嘀咕,可推门一看,发现崔永胜正睡在沙发上,原来他为了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又熬了一个通宵。这样的情景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唐校长实在看不下去,催促他回家休息。他恳切地说:“校长,留给我的时间恐怕不多了,你就让我多干一会儿吧!”

去年4月中旬,崔永胜在潍坊教育学院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当他得知学校要参加市级教学示范学校评估,就请了一天假,一大早便乘车匆匆往回赶。中午11点钟到达滨州,他家也没回,一头扎进办公室准备迎接检查的材料。一位老师听说他连早饭也没顾上吃,心疼地买来了饼干,劝他先吃一些再千,他却担心自己的病体吃饭以后供血不足,思维混乱,硬是坚持忙到晚上才吃饭。第二天一早,他又匆匆赶回潍坊参加学习。

要知道,他是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冒着病情随时骤变的危险来做这一切的。这哪里是在工作,这是在与自己生命有限的时光赛跑啊!在他的日记里,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他精神的支柱:“一位外国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是的,我们怕死,我们怕死得不光荣。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最怕自己死得毫无价值。我没有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伟大,但我愿像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生活,那样奋斗,我愿把我‘有限的时光贡献给我迷恋的教育事业,贡献给有着无限未来的孩子。”

3年多来,他的病一直在靠药物维持治疗。因为过度劳累,治疗效果不好。有时候工作压力大,白血球就升上来,常常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可他从不告诉别人,自己悄悄地加大药控制一下,工作该咋干还昨干。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他的口腔经常溃疡,有时连吃饭都非常困难,病魔带来的痛苦,他都咬牙挺住了。他说:“事业本身已经成了支撑我活下去、鼓舞我与病魔抗争的力量源泉,成功的快乐充实了我的生命体验。我在为社会、为学校、为他人奉献着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的快乐又反过来变成鼓舞我更好地活下去的无限动力。”

4.追求。他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当我离开人世的时候,我希望自己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愿意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都献给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摘自崔永胜笔记

崔永胜以平和的心态,坚忍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成了他生命延续的动力。搞教改实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他亲自主持语文“三线结合,综合发展”的科研课题,忍着巨大的病痛,把全部身心投人到教学改革实验中。每逢谈起他主持开展的教改实验,不善言谈的他,说得头头是道,言语间流露出+分得意的样子。

崔永胜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为了解决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在市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他主持开展了语文“三线结合,综合发展”实验。实验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三线结合”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线结合”中的“三线”,即“核心教学线”——建立以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自学尝试——重点深究——品评鉴赏——反思总结——巩固拓展”五个基本环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发展特点,探索面向全体的教学策略。“自由读写线”——从课程计划规定的语文课时中挤出2~3课时,开设自由读写课,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练笔,教师只就一般要求、基本方法作简要指导。“语文活动线——以学校文学杜为主体,组织办好学校的语文学习导报、语文期刊、广播台;班级文学杜组织好本班的语文活动,包括“三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语文学习经验交流会),“三展”(读书笔记展、作品集展、手抄报展),“三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语文知识竟赛)等。

“三线结合,综合发展”实验,将自主发展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多读自悟等思想落实到实验操作中,同时改革了學生语文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促进学生语文素质、人文修养、人格构建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这项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修养、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崔永胜兴奋地告诉笔者:“自由读写室里,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是那么高;文学社团活动,锻炼了许多小编辑、小记者;五年级的蒋虹同学‘出版了自己的个人诗集,读一读还满像回事……这都是过去语文教学连想都不敢想的呀!读着孩子们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作品,我心中有一种莫大的欣慰。我常常感到身体好累好累,可是我心里好甜好甜。孩子们的进步是我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我付出的很多而我得到的更多,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0年6月,滨州市“三线结合、综合发展”实验成果推广会在崔永胜所在学校举行,崔永胜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向200多名同行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应邀前来指导的省市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1年《山东教育》第1—2期全面报道了这一教改实验成果。

崔永胜有一颗痴迷教育的心,当一名好教师是他的追求。至今,他仍在语文课堂上为青年教师做示范课,身体力行传帮带。他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愿意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都献给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他的感人事迹在滨州大地上引起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领导听了他的师德报告后,高度评价他是“教师楷模,师德标兵”。市人事局、教育局授予他“滨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向崔永胜学习活动的热潮。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崔永胜情系教坛,他的根基扎实地定在教育这块金土地上。他虽身患绝症,仍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改革中,在人生道路上的步履还是那样执著。

猜你喜欢

永胜学校语文
陈永胜 谋男郎 高起点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活着
学校推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