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继承中创新
2002-04-30张周维
张周维
我国的教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教育如绵绵江河,接纳百川,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完善。进入了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共同追求,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博大精深,闪光的思想,随处可见。
一、有教无类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曾子家贫,但天资聪颖好学,三日揭不开锅盖,却高歌如金石,手不释卷。孔子不歧视他,授为高徒,终成国家栋梁之材。在历史浩浩长河中,凡把人分成若干层次,如元朝时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之分;父革期间的红黑五类之分;应试教育中的优差生之分,致使一部分人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造成人才的匮乏。实施创新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要求使受教育者起点平等一有教无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禁锢人们的思想;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这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因材施教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意思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法。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而被迫接受同一种模式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教育的不平等。因材施教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一规律,教师只顾满堂灌,也不顾学生能否接受,不管学生内心的需求如何,就不可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更何谈创新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开辟多条成才的道路,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如果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仅以学习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就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启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一环。
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乐观的情绪。试想:教师若板着面孔,冷若冰霜地进入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理受压抑,情绪极低落,学习兴趣如何能激发,想像的翅膀如何能张开,创新精神如何能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教师应带着良好的心情,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获取知识。
把微笑献给学生;把欢乐和自由还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带给学生,是完美教学艺术的展示,更是良好師德修养的体现。
四、循序渐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到循序渐进,人们易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等保守思想相联系,似乎与创新精神相悖,其实不然,循序渐进是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学习。孔子的学生颜渊曾赞扬过他的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就是说孔子善于遵循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的规律,诱导学生有序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
异想天开敢为天下先等创新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但没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做后盾,那就像鸟儿没有丰满的羽翼一样,永远也不会飞起来。若忽视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以创新为名,过分关注发明成果这种导向,可能会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地论述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这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一致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进入愤、悱境界,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这时教师略加点拨、指引,学生便可意开辞达,迸发出心灵智慧的火花。启发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今,它已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把它作为贯穿到各科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
总之,教育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