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2002-04-29陈金芳
陈金芳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讲话》主要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但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中哲学学科尤为重要,是领头雁。出于多种缘故,我国长期以来对哲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不够重视,教育领域则表现为重理轻文,这种倾向造成了许多不良的社会效应。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广大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支柱与希望,他们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我国未来的国运兴衰密切相关,必须从小抓起,从中小学就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何谓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层次。自然素质主要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禀赋;社会素质或叫社会一般素质,指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情感素质和劳动实践素质六个方面;专业素质是指人作为人类活动主体在自己所承担的专业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活动质量和水平,包括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审美、职业情感,有些专业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特殊的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此外还有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等等。人的综合素质并非三个素质层次的简单相加,综合素质的高低既取决于三个素质层次及其组成因素各自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三个层次及其组成因素的相互制约与补偿情况。
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我们的目标是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决心为之奋斗,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才能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在当代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明辨是非,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的综合素质集中表现为人的创新活动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集中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但也包含其他更为广泛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在于人对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更新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仅以智力素质的高低为基础,其底蕴是人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人格特征。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发现了化学元素“镭”,这项发现固然与居里夫人卓越的智力素质密切相关,但如果她不具备坚定的志向和无与伦比的毅力及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则必然不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从总体上看,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个体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并非所有的教育(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都能促进或最有效地促进人类社会和人类个体的发展。学术界称教育的负向作用为“教育危机”、“教育浪费”、“教育病”,等等,表明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着缺点和局限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教育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必然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状况,此外,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结构中错误的教育观念和错误的教育行为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的负向作用。
在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正确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来自何方?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说,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来自于教育本身,它也来自于落后的生产力、来自于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及不够健全的社会体制。从教育本身的视角来说,教育的观念、结构、内容、模式、制度等等均存在很不合理的成分。
应该说,以往一切教育活动的宗旨都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关键是,培养什么,人的素质和什么样的素质?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是只有利于少数人而去破坏或损害多数人的前途;它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而不是片面素质;它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中的奴隶;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不是培养因循守旧的书呆子。
从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所涵盖的内容及素质教育的特征可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如果不重视哲学社會科学教育,就必然会影响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