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奶的营养与美容

2002-04-29赵美松

烹调知识 2002年10期
关键词:胱氨酸蛋氨酸牛奶

赵美松

牛奶是最富于营养的食品(饮料)之一。首先,在蛋白质中除赖氨酸以外,蛋氨酸被认为是第二限制氨基酸。在多数动物蛋白质中含蛋氨酸都偏少,植物蛋白质包括大豆蛋白质中更少。只有少数几种食品如鸡蛋、牛奶、紫菜、芝麻、向日葵等中含蛋氨酸丰富。所以,鸡蛋、牛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分别为94和85,而猪肉、牛肉仅为24和76。例如只用含蛋氨酸、胱氨酸少的玉米喂养的白鼠,无论它吃多少,总是长不大。缺乏蛋氨酸的儿童,指甲也明显长不好。蛋氨酸、胱氨酸对青少年更为重要,如以色氨酸为1 ,各个年龄阶段的蛋氨酸、胱氨酸与色氨酸的比例分别是婴儿期3.41、成年期3.71、青少年期为6.75。

第二,牛奶中含有近5%的乳糖,在形成脑髓和神经中,半乳糖是十分重要的物质。贮存在肝脏、肌肉中的糖原和血液中的血糖也必须有糖的成分。神经系统也必须从糖中得到营养。乳糖和半乳糖还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并极易为小儿消化、利用。

第三,牛奶中的脂肪是奶油,含多种脂肪酸以及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卵磷脂释放出的胆碱与醋酸结合形成的乙酸胆碱,具有改善大脑记忆的功能。牛奶中含胆固醇比其他脂肪低,每100g仅为13mg。由于牛奶中含有一种叫3羟—3甲基戊二酸的成分,可以抑制肝脏制造胆固醇的数量,因而牛奶不仅不会引起人体内胆固醇的增高,相反,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第四,牛奶中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A和D以及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还含有钙和磷以及少量的铁、碘、锰等。钙的含量十分丰富,且极易吸收。以干物质计,它是大米的101倍,瘦牛肉的75倍,瘦猪肉的110倍,是儿童、孕妇、乳母和老年人补钙的良好来源。牛奶的酪蛋白中含磷为10%,磷对幼儿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脑髓和神经组织的构成和代谢都需要大量的磷。

牛奶又是一种美化皮肤、头发的重要原材料。实践证明,经常饮用牛奶或者涂敷——让牛奶经由皮肤直接吸收等方法,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经常饮用牛奶蛋氨酸和胱氨酸是重要的含硫氨基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包括对细胞的修复,有重要意义。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含硫就十分丰富。经常饮用奶类,可以使干性皮肤变得富有光泽,而使油性皮肤减少油脂分泌。

牛奶中的乳清蛋白、乳球蛋白和酪蛋白酪、乳蛋白的分解产物,对皮肤都有美白作用。牛奶中还含有数十种酶,包括常用于化妆品中的SOD。它们起到消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的作用,也保护皮肤中的胶原和弹性纤维不受自由基的侵害,因而减少皮肤皱纹的出现和供皮肤保留更多水分与其他营养物质。

牛奶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A、C、D、E。维生素A可以保护上皮组织的健康生长,维生素C可以除去或淡化皮肤上的色素斑点,使皮肤变得白晰,维生素E可以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延缓细胞的衰老。

用牛奶涂敷皮肤(包括沐浴)是让牛奶中的营养物质直接进入皮肤的一种良好方法。具有用量少、吸收快、效果明显等许多优点。研究表明,牛奶中极细微的脂肪球附在皮肤表层,就如同面霜一样,皮肤会受到滋润而逐渐显出光彩。牛奶中的某些激素可对皮肤产生美容效果,促进皮肤表层角质的分解,使皮肤光洁细腻。

用牛奶涂敷面部皮肤,包括用做面膜,半个月后一般都可以收到皮肤绷紧、富有弹性、减少皱纹和增加光泽的效果。例如每晚卸装后,用湿牛奶涂在脸部和颈部,敷以湿毛巾,约10分钟~15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用牛奶沐浴时多在奶中加入适量水分(也有不加水的),奶温宜保持在38℃~40℃,在奶中泡浴约1个小时以上,以利奶中的营养成分渗入皮肤。浴毕,等身上奶液基本晾干后,再用温水冲洗干净。

牛奶经酵母菌发酵分解后即成酸奶,其蛋白质水解成为多肽,并产出大量的乳酸,变得更容易为皮肤所吸收,从而酸奶同样可以用来美容,其效果甚至优于牛奶。

牛奶还具有消除某些不良症状的功效,如:

1、消除眼皮浮肿。若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皮浮肿,可用适量牛奶、醋加开水调匀,在眼皮上反复轻按3~5分钟,然后再用热毛巾敷压片刻,即可消肿(牛奶具有收紧肌肤的功效)。

2、舒缓长时间日晒造成的皮肤灼伤。若发现因日晒灼伤出现红肿,可利用牛奶来进行护理。方法是:先以冻牛奶洗脸,然后用脱脂棉或湿毛巾浸上牛奶,敷在发烫的患处,基于酵素的作用,牛奶兼有消炎、消肿及缓和皮肤紧张的功效。

3、牛奶泡浴可治疗失眠。

4、去除手上的油腻。用喝剩的牛奶洗手,可除去油腻,兼有保养肌肤的功效。

5、去除口腔中的蒜臭味。口含牛奶片刻,再用凉水嗽口,即可去除大蒜臭味。

猜你喜欢

胱氨酸蛋氨酸牛奶
送牛奶
炫彩牛奶画
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负载胱氨酸醌的合成、表征及其对痕量Cd2+和Pb2+的去除*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胱氨酸贮积症诊疗进展
头发是怎么被烫弯的
2016年第一季度蛋氨酸、赖氨酸市场走势分析
神奇的牛奶树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肉鸡蛋氨酸的营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