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心脏的营养素
2002-04-29张芹
张 芹
维生素:近年来,德国专门从事维生素等研究的莱曼博士根据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明确地提出:“缺乏维生素E、C、A比高胆固醇有着更大的患心肌梗塞的危险”。美国营养学教授布卢姆伯也提出:“服用足量维生素能预防包括心脏病、白内障、糖尿病和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在美国300多名患心脏病的医生中,坚持服用维生素A后,男性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减少了50%,女性则减少20%。
维生素何来如此神效?主要与其改善血液循环、保持血管正常弹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理作用有关。其中,B族维生素可清除体内危害心脏的有害物高半胱氨酸。
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比起药片来更具有天然活性,人体吸收与利用率高,即使过量也不会发生毒性反应。胡萝卜、动物肝、蛋黄(富含维生素A)、鲜枣、柑桔、番茄、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绿叶蔬菜(富含叶酸)、土豆、谷物、豆类(富含B6)、蘑菇、肉类(富含B12)等,都是供应维生素的佳品。维生素E例外,因其主要分布高脂肪食物中(如各种油类),摄取受限,难以达标,宜用药补,每天服25mg即可。
磷脂:这是一种特殊的脂肪,被吸收后使血中的肪脂和胆固醇颗粒变小,保持悬浮状态,减少了在管壁沉积的机会,进而收到防止动脉硬化的效果。在试验中,给心血管病人每天吃2~6汤匙从鸡蛋中提取的卵磷脂,几个月后这些人的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心脏功能也获得相应改善。除鸡蛋外,猪血、黄豆、芝麻等亦富含磷脂。
类黄酮:这是一族植物色素的总称,为三元环化合物,其中一种称为槲皮酮的成分(使红葡萄酒呈红色的),保护心脏效能特别大。据威斯康星大学医学教授约翰·福尔茨博士认为,这种物质一是作为抗氧化剂,阻止氧气与低密度脂蛋白黏合(如果两者黏合,则易附着在血管壁上妨碍血液流动);二是以血小板抑制剂的身份,降低血小板黏性。试验表明,喝红葡萄酒后45分钟,血小板黏性降低34%。长期吃类黄酮丰富的食品,患心脏病的危险减少一半。茶、苹果、洋葱、葡萄等含此物较多。荷兰研究人员报告,每天饮茶4杯者患心脏病的危险减少55%,吃1个以上苹果者减少50%。
ω-3脂肪酸:这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的海鱼,但心脏病发生率却很低,只有欧美居民的1/10,原来得益于海鱼中丰富的ω-3脂肪酸。而某些法国人较少受心脏病之害,与常吃ω-3脂肪酸的马齿菜有关。此种不饱和脂肪酸能减少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生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更多的前列腺素,减少血栓素A2(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凝结剂),降低血液黏滞度。
20-碳5烯酸:又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对抗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血液黏性的生理作用,保护心脏的功效不逊于ω-3脂肪酸,鱼油为其“富矿”。
硒:芬兰、新西兰等国,土壤中含硒量低,心肌梗塞死亡率相当高;生活在美国缺硒地区者的心脏病发生率比富硒地区高3倍。这些均显示硒与心脏大有关系。有研究发现,硒通过抗氧化(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协同作用)、拮抗有毒物质(与维生素E起协同作用)而保护心脏。同时,可保持心肌中足量的辅酶Q10,又是能量代谢中的重要因子,可使心肌获得足够能量而正常工作。含硒丰富的食物有黄油、鱼粉、蘑菇、龙虾、猪肾、蛤、大蒜、桂皮等,可作为首选食品。
铜:铜也与心脏有不解之缘,奥妙在于铜是人体胶原酶的重要成分,胶原酶又可通过促进心血管基质及胶原弹性硬蛋白合成,保持血管弹性。我国居民从膳食中摄入的铜元素普遍不足。成人每天需要3mg,而实际摄入量不到1mg。因此,动物肝(特别是牛肝)、血、玉米、豆类、芝麻、海蜇、乌贼、蛤蜊、蟹等含铜丰富的食品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鹅、鸭脂肪:鹅、鸭肉的脂肪含量并不逊于牛、羊、猪等畜肉,但其化学成分更接近橄榄油,对心脏血管无害,且有一定保护作用。法国加什克尼地区居民摄取的脂肪量是其他地区的1/3,奥妙即在于选择的是鹅、鸭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