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湖美食代表作八则

2002-04-29张法良

烹调知识 2002年10期
关键词:鱼丸洪湖菱角

张法良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这两句歌词,对故乡洪湖的美丽富饶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是的,洪湖是鱼米之乡,是菱藕之乡,以洪湖盛产的鱼、米、菱、藕制作的美味佳肴不胜枚举,现精选出其中八款代表作,以飨读者。

洪湖第一味——篙菜煮黄颡

“天不想,地不想,只想篙菜煮黄颡”。这是一首洪湖人民妇孺皆知的美食民谣,可见篙菜煮黄颡是一道何等美妙的佳肴!

篙菜是从洪湖生长的一种水草——篙草中剥出来的嫩芯,一般长15cm左右,粗细如筷子头,嫩黄香甜,每年农历三四月间新篙草长出来时供人食用。黄颡是一种洪湖特色鱼类,又名黄鳍、黄腊丁、黄牯头,大的250g左右,小的100g、150g不等,体色黄而无鳞,少刺多脂,肉质细嫩。

做菜时,先将黄颡鱼佐以生姜、大蒜、食盐用清水煮至香熟,再下篙菜稍煮一会即起锅装进汤碗。这样煮出来的鱼汤,汤色乳白、清香扑鼻、篙菜脆嫩、鱼肉爽滑、汤味甜润、回味无穷。古往今来,此菜一直是洪湖的一道名肴,故有“洪湖第一味”之说。

50年代末,歌剧《洪湖赤卫队》进京演出,受到贺龙元帅接见,谈及往事时,贺龙元帅曾说,如果再到洪湖一定要吃洪湖的篙菜煮黄颡。洪湖籍老将军黄新庭50年代初回故乡省亲,想吃篙菜煮黄颡,可惜过了季节,篙菜长老了,不能吃了,留给故乡人一桩遗憾。

鱼馔精品——浮水鱼丸

“形似珍珠水上浮,晶莹洁白转悠悠;入口即化嫩且滑,鱼香满口久长留。”这首小诗是笔者最近回故乡洪湖重温浮水鱼丸之后的即兴之作。诗虽贻笑大方,但浮水鱼丸却是鱼馔中之精品,故乡先民智慧的结晶。浮水鱼丸,又名珍珠鱼丸、水晶鱼丸、鱼胶丸,是洪湖的一道传统名肴。其做法是:首先选用肉质细嫩2.5kg左右的鲜活青草鱼类,去鳞去脏去骨,再用薄刀将鱼肉一层一层薄薄地刮下来(不要鱼皮),捏成鱼浆,然后,与精盐、姜末、葱花一同兑水打成鱼胶。打鱼胶时,水要分多次兑,一次兑一点,一边打一边兑,直到打得胶液在盆里呼呼作响为止。盐要放的适当,放少了打不起泡;放多了浮不起来。做丸子时,用手捏住鱼胶,轻轻一挤,鱼胶便从虎口(大拇指与食指围成圆形)中冒出来,这时用一个小酒杯或是一把小羹匙一舀,旋即放进盛有清水的盆子里,一只只像乒乓球似的鱼丸便在水面上转悠悠地浮起来,故名浮水鱼丸。

做菜时,先烧好汤,再将鱼丸舀进汤中,汆一下即连丸带汤一起装碗,一般以黑木耳或菠菜做衬菜。这样,颜色对比分明,更加赏心悦目。用羹匙舀一丸慢慢送入口中,根本不需要用牙,只轻轻一抿,便满口留香,余味无穷。

按照洪湖的传统习惯,一桌酒桌10道荤菜:4鱼、4肉、1鸡、1鸭,浮水鱼丸打头炮。一碗浮水鱼丸24个,每人3个,若嘴馋吃过了份,别人是要笑话的。但现在不同了,食俗习惯也随着时代而变化,餐馆酒楼的浮水鱼丸是用小脸盆似的大汤碗盛的,街头小吃也有专门经营浮水鱼丸的排档,你尽可以大饱口福。

藕饶佳作——桂花藕丸

桂花藕丸是洪湖的藕馔佳作,与其他地方的藕丸比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其制作方法是:首先选粉面香甜的新鲜老藕洗净,刮去表皮,用擂盆磨成浆,滤干水,捏成汤元一般大小的丸子,将桂花、芝麻、糖饴做成的馅芯包进去,入油锅炸至黄熟即成。吃起来,外酥内软,香气四溢,甜润爽口。桂花藕丸既是菜肴,也是过去宵夜的风味小吃,故又称作桂花藕汤丸。

水中珍肴——菱角豆腐

菱角豆腐色如莲藕,粉面香甜,营养丰富,无论是油煎,还是做汤,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菱角豆腐好吃,但来之不易。它是用淀粉丰富的老菱角加工而成。俗话说“七菱八落”,菱角在农历7月逐渐成熟,大量上市供人们鲜食的是嫩菱角,到了农历8月以后,菱角长老,自动掉进湖底。聪明的湖区农民发明了一种叫“戽”的工具把它们打捞上来。这种“戽”是一个木质的长方形框架,边长165cm许,边宽132cm许,中间横几根“寸子”用麻绒通身一缠,再绑在一根1丈多长的长竹竿上。样子古怪,名字古老,如果拿到《正大综艺》上让嘉宾们猜,恐怕都猜不出是干什么用的。下湖时,人站在船上,手拿竹竿,把“戽”插到湖底,利用“戽”上的麻绒把沉到湖底的老菱角粘起来,就像吸铁石吸铁钉一样。湖区人民把这项劳动叫“打戽”。“打戽”虽有生活情趣,但很辛苦,一般在冬天,田里的农活忙完了,就驾一只小船下湖“打戽”、打鱼,挣点收入。我年轻时曾下湖参加过几次“打戽”,一只船2个人,一天可“戽”几十斤老菱角,但累得腰酸背痛,真是“粒粒皆辛苦”。

老菱角“戽”回来后,农妇们就起早贪黑用刀一颗一颗地砍出米来,一天可砍出10来斤米,有的农妇手巧,两刀就能砍出一颗完整无损的菱角米。再将菱角米用水浸泡两日,用磨子磨成浆,最后入锅煮成糊糊,待冷却后划成5寸见方的块块。经过上述辛勤劳动,又甜又香的菱角豆腐才算做成了。

“三蒸”之魁——菱角米蒸肉

蒸肉、蒸鱼、蒸菜,俗称“三蒸”。是洪湖的大众传统美食,其中尤以菱角米蒸肉风味独特,被称为“三菱”之魁。

菱角米蒸肉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首先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用酱油、生姜码一下拌上米粉,入甑时,将浸泡过的老菱角米(越老越好)垫在下面,上面盖上猪肉蒸至烂熟,装盘时,撒上一撮香菜即可上桌。

这道菜,将蒸肉的浓香与菱角米的清香结合在一起,香中有香,味中有味,荤素互补,粉面香甜,油而不腻,回味悠长,老少皆宜。

一帜独树——米饺子

一说起饺子,人们自然想到是用小麦粉做成的皮儿,而洪湖的饺子则是用大米粉做的,连馅子也是米粉做的。吃起来酥松、香辣,比起小麦粉皮儿的饺子来,又是一番风味。

首先将大米磨成粉子,过筛。细的用来做皮儿,粗的用来做馅子。做时,先将粗粉子炒至黄熟,与肉丁、豆腐干、生姜、大蒜、芹菜、辣椒粉、食盐等佐料适量加水拌和成馅备用。接着用滚烫的开水将细粉子在锅里和成米面团。再将米面团揪成一个个鹅蛋般大小的小面团,将事先拌好了的米馅包进去,捏成约15cm长、9cm宽的半圆形,入油锅炸至金黄即可。

米饺子有三种吃法:一是入甑笼蒸熟而食,二是放到锅里用油慢慢煎至两面金黄而食,三是入油锅炸食。

说起米饺子,还有一首风趣的儿歌哩!在我小的时候,家乡当时没有电,也没有磨面机,家家都用石头磨子推米粉子。推米粉子须有2人,一般是男的推磨,女的喂磨(把米喂进磨眼里去),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唱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儿歌:“推磨磨、推磨磨,磨子推得飞飞过,推得粉子白不过,做得饺子个赛个。憨包(傻子)吃了十三个,半夜起来摸茶喝,门闩碰了后脑壳,哎哟哎哟疼不过”。

小吃一绝——顶糕

顶糕,因其好看好吃又好玩,故被人们称为洪湖小吃一绝。

艺人们挑着一头是小火炉,一头是原料的顶糕担子,走街串巷,敲着竹梆子叫卖:“吃顶糕来吃顶糕,不吃顶糕是个苕(傻瓜)!”这么一吆喝,马上便围来一群人,而大多数是小孩子。

顶糕都是现做现卖,顾客趁热现吃。顶糕的制作很有趣,一套工具十分精巧,那火炉是一种轻便的红泥小火炉,烧的是木炭,火炉上坐一把有口无嘴的小铁壶,壶口朝上,紧套着两节顶糕模具。那模具是木制的,呈喇叭花状,长约10cm,大口径约8cm左右,模具的底部有一个活动阀。做糕时,先将事先炒至半熟、略带湿润的大米粉子(米面)装进糕模,再在米粉上面填进一小勺黄沙糖,然后放到壶口上去蒸,由于木炭发火快,蒸气旺,加上米粉子已是半熟的,因此只需2分钟,2块糕就同时蒸熟了。取糕时,用一根小木棒(称作顶棒)在活动阀上一顶,一块完美无缺、状如喇叭花的顶糕就被顶出来了,故名顶糕。顶糕香甜、松软,十分爽口,等到盘中的这两块糕将吃完,而火炉上的另两块又蒸熟了,非常快当。我还看到一位艺人手中的那根顶棒不是木头的,而是一根玲珑剔透、白绿两色相间的玉石棒,他说是祖宗传下来的。

小时候,我爱吃顶糕,更爱看艺人做顶糕。那时,一个20文的铜板买1块顶糕。有时大人给的钱花完了就馋涎欲滴地看着别人吃,心中痒痒的,真如民谣所唱“有钱吃顶糕,无钱看倒顶”。于是立下“宏愿”:等我长大有了钱,我要吃个饱!

后来的几十年,我一直远离故乡,未能如愿以偿。去年回了一趟老家,又看到了儿时的那种顶糕担子,算是圆了几十年的美食梦。

蛋中珍品——绿壳盐鸭蛋

盐鸭蛋普普通通,哪里没有,何劳一说?然而,洪湖的盐鸭蛋确实值得一说,这并非“月是故乡明”的缘故。水乡泽国的洪湖,水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养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里的鸭群多达几万只,少则几千只,长年累月在河湖港汊中放牧,鸭群多以水中的螺、蚌、鱼虾、昆虫、水草为食,食丰食优,因此鸭蛋个大、圆鼓、壳厚,蛋白质、脂肪、钙的含量高,口感细腻、油润,70%以上的鸭蛋是绿壳。这种绿壳鸭蛋不仅营养好,而且还有食疗功效,冬天上了火气,喉咙肿痛,用凉水冲绿壳蛋生服疗效好。 是洪湖盐蛋的先天优势。此外,腌制技术也很有讲究:一是腌蛋时间一般在冬春季节,这时气温较低,不易变味变质;二是腌蛋前,先将洗净的蛋放在香水(用大茴、桂皮、生姜等香料煎出来的水)中浸泡一下再腌;三是用现烧的干净稻草灰裹蛋,稻草灰腌的蛋颜色好看;四是盐量适中,一般每百个蛋只用150g盐;五是用陶罐加盖存放,时间2~3月,让盐分慢慢渗透到蛋内。这样腌出的蛋清如白玉,蛋黄如赤金,油津津,香喷喷,十分可口。

听老辈人讲,在明清两朝,洪湖出了几个大官,每次回乡探亲,必吃故乡的盐鸭蛋,临走时还带去许多馈赠他人。清人张文灿有诗赞曰:“蛋中佳品绿莹莹,清如白玉黄如金,口味中和透五香,百啖不厌唯此君。”可见,洪湖盐鸭蛋确实非同一般,古往今来遐迩闻名。

猜你喜欢

鱼丸洪湖菱角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小鱼丸
洪湖水浪打浪
鱼丸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小鱼丸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吃菱角
摘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