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一个“同性恋”者做心理疏导

2002-04-28许小安

人民教育 2002年1期
关键词:同性恋偏差交友

许小安

一天的咨询工作结束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家。突然,一个低低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你别看我长什么样,请看看我的信吧!一个学生半掩着身子,我看不到她的脸部。她走后,我急忙打开信。

“老师,我近来心境不好,天天心里在下雨,因为,我喜欢班上的一位同学,她是我的好朋友,这一切原本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我是女生,她也是女生,我对她的喜欢是女生对男生的那一种。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后果严重,甚至出了人命。我看后心里很害怕,说服自己尽量不去找她。可是,有一天我发现她在我身边的感觉,让我开心得想哭,我用了许多办法却依然放不下,而且我实在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我好想迎上她的目光,说一声:I love you却没有勇气,况且同性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我该怎么办?

看完这封署名“笔同人”的信,我的心里很没底,虽然接触初中生的案例很多,但从没有遇到过同性恋的问题。我不顾疲劳,专门建立了“笔同人”的档案,并回了一封情感真挚的信,在信中我写道:很感动,你给予我世上最珍贵的礼物——“信任”,我想以我的诚心与爱心和你交个朋友,行吗?并约定了周五放学后咨询室见。我把这封寻找“笔同人”的信貼在校园心理专刊“心灵之约回音壁”的专栏里。

周五下午放学的铃声催动着我期盼的心,一分,两分,十分钟过去了,我有点坐不住了。突然,一个面容忧郁的女孩出现在门口。我有些激动地说:“你好,请坐吧!”

“老师,我就是笔同人。

“你来了,我很高兴也很感动,坐下来,慢慢谈好吗?”

她点点头,坐下来。我仔细打量了她,一个白白净净、漂亮的高个子女孩,眉字间凝聚着淡淡的忧郁。

“老师,我这么不好,我还有救吗?”“老师,我试过好多方法。我克制自己不见她,刚开始还行,可越来越想她,有时候偶尔在她身边,我开心得想哭,我几次差点喊出来my lover。我该怎么办呀?”

“你这么喜欢她,她一定有很多优点,谈谈好吗?”

“老师,我和她相识可以说是一种缘份一初二第一学期开学时,我们恰巧分在一个班。一天,我们到火车站义务劳动,她站在栏杆边休息,我误以为是原班的一个同学,照她背上轻拍了一下,她一回头,我才发现错了,惊慌地说对不起,她却很大度地手臂一挥,说:没事,这叫不打不相识嘛!这以后,我的生活里有了她。在与她相处的时间里,她告诉了我许多有用的东西,我喜欢体育,她就告诉我打篮球及跑、跳、投的一些技巧,她不但学习好,而且在各方面的见解都很特别、很深刻,都是我想不到的。我深深地感到了她的聪慧,对她又佩服又喜欢,渐渐地,我感到和她在一起很快乐,她不在身边时我很想她。我看了一篇同性恋的文章,很害怕,就开始疏远她,她问我:你怎么了?我心里很难受,开始从心里压抑自己。我对自己说:不要喜欢她,要喜欢自己,我现在想改变,我该怎么办?”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显然,她喜欢某某同学,就是佩服她的聪明、智慧、学习好,继而由欣赏到喜欢,认为这就具有“恋爱”的性质;她看到关于“同性恋”的文章,联想到自己,更认为就是“恋爱”性质了,而且是“同性恋”,所以产生恐惧、焦虑;从“不要喜欢她,要喜欢自己”这句话来看,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这反映她交友面可能很窄。

由此可以初步推测:她长期形成交友认识的偏差和隐藏着对男性的敌对心理,也许是根源所在。据此,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调查。

调查家庭背景和学校背景并以焦虑、恐惧量表进行问卷测量。

1.首先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氏编制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量。测出她得60分,焦虑症状明显。其次,又运用恐惧情绪自测量表测得17分,该量表解释15~24分偶尔会有恐惧感,越接近15分,恐惧情绪就越明显。

2.家庭因素:从小父母对她较为严格,不许与前十名以外的同学交朋友。她小学时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班同学,就因为学习成绩一般,在爸爸的干涉下,不能交往了。为此,她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对爸爸也不太喜欢了,逐渐不愿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3.学校因素:上小学时,有一次因作业没有及时完成,一位男老师用小棍儿敲了一下她的头。自此她不愿与男孩交往,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上中学后,认识、情感上没有大的改变。用她的话说:没有我聪明的同学尽管很听我的话,但与他们交往,没劲。因此她的朋友很少,出现了人际交往的闭锁性。

分析诊断。

1.她从小对男性没有好感,因而对同班男同学不感兴趣,而初中二年级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强期,比初一、初三交友的愿望更强烈,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与她的人际交往的不成熟及认识的偏差交织在一起,使她产生了心理困惑。随着她性意识的觉醒,她把对某某女同学的友谊误认为是一种“恋人”关系,导致心理偏差。

2.她看了“同性恋”的文章,恰巧是一个“恋者”将另一个“恋者”杀死,最后自杀的文章,加上“同性恋”在我们国家不为社会道德所允许,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因而出现了焦虑、恐惧的症状。

三、辅导。

找出了原因,我就制订了较为详细的辅导策略和计划。

1.首先,从平稳情绪入手,调整认识偏差。在以后的咨询中,我首先平稳了她的情绪,并告诉她,自己以及他人都有这个时期对同性的好感和佩服,形影不离,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情,是纯洁的友谊。并明确指出“恋”是双方彼此喜欢对方,双方建立情感的依赖关系。她和某某同学不具有“恋”的性质。我又详细给她做了心理分析,使她认识到交友的误区及认识偏差。通过两次心理分析,她如释重负,表情也轻松多了,眉字舒展了,并表示愿意与我配合,努力调整自己。

2.我和她的班主任及家长通过两次面谈,详细深入地探讨了她的问题,决定采用“家校合一”的办法,由4个同学(2男2女)及他们的家庭组成一个“家庭小组”,每周由一家的家长负责,以交友的名义在周六、周日统一安排如吃、住、游、学等。除此之外,又采用了移情感化法及兴趣引导法,比如,她喜欢打篮球,一有空我就组织喜欢篮球的同学进行男女混合比赛,并在一块侃侃NBA、CUBA等。

四、效果与思考。

通过这一系列的咨询和调整措施,她不但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而且和原来的那位女同学能够和谐、坦然、真诚相处,并且在班里有一帮“篮球发烧友”。

通过本案例,我们有这样的反思:

思考之一: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只与学习好的学生交往,而应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孩子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否则,孩子的人格结构会有某些方面的缺失,出现心理障碍。

思考之二:作为教师,你的一言行都会对孩子今后身心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多一些爱心和鼓励,你将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思考之三:针对本案例来说,初中生心理辅导有其特殊性,在接触学生案例的时候,不要轻易给当事人贴上其成型的“心理病症”,应谨慎从事,与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紧密结合,这是关键的一条。

就本案例来说,辅导和干预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当然这是家长、学校班主任及同学的配合、协助支持的结晶。

不足之处:辅导过程重视了她的交友调适,在让其掌握焦虑和恐惧方面的调适知识上仍做得不够,应有计划地做跟踪研究。

猜你喜欢

同性恋偏差交友
50种认知性偏差
00后交友到底有多“野”
见财贪心起,交友要小心
加固轰炸机
真相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交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