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
2002-04-28郑福明
郑福明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刻地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高度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它既是新时期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努力贯彻和实践“二十字”规范,把学校道德教育推上一个新的水平。
“二十字”规范是对全体公民的一般性要求。青少年属于一个特殊的公民群体,用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学生,是道德教育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从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体现在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才的摇篮。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来源至少有两个方面与学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先进文化和道德,在民族兴衰存亡中时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更是如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青少年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是应对国际社会变化的远見卓识,也是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理性继承和光大。因此,“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为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学校的道德教育主流是好的,德育改革成绩是主要的。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的对策是按照“二十字”规范要求,努力解决当前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要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偏低的问题,关键是要使道德教育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打破了单一制的经济成分,出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分工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变化,观念多样化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因而出现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人们的思想观念染上浓厚的经济色彩,势必引起青少年学生从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向“重利轻义”观转变。对此,我们必须要调整道德教育思路,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道德新理论,“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及时雨”。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必须创新,而方法的创新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前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言传身教方面,要以一个新我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问题。
我们知道,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不好把握的。在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情况是学生有心里话不愿意跟家长和老师讲,对老师的教导听不进去,甚至厌烦,以致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不会有遂人意愿的教育成果,会使教育适得其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同学生平等,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新的角色形象如何体现?一是在对学生施教时,谈话切忌居高临下,要以朋友方式进行,讲道理要言简意赅,就事论事。二是实事求是评价学生,不要期望值过高,避免拔苗助长,不对学生说“不行”,不能讽刺挖苦。三是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是难免的,有不足是必然的,教师应从学生“犯错误”中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使学生健康成长。四是真诚地赞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指责而是想方设法帮助其渡过难关。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最佳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去感悟和体验。六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二十字”规范,教师要身体力行,以模范的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的要求。今天的受教育者,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今天的教育者,也不单单是教育者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具有教育和受教育的双重角色。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摘取到教育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