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搞掂文化”

2001-12-19本刊编辑部

南风窗 2001年12期
关键词:正派办事管制

本刊编辑部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信用危机”大规模爆发了。其中最让中小股民痛心的,不是他们亏了多少血汗钱,也不是股市运作体系中对他们的一系列不公平,而是他们发现:他们无法再去信任一些什么,他们找不到一个可靠的支点去判断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谁都有可能造假,从企业自身到其上级主管部门,从券商到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沿着一条人工制造的“虚假繁荣”的通道,多少垃圾公司招摇过市,大圈其钱。不客气地说,中国股市活跃着不少妖魔鬼怪,以及帮助它们化妆、易容的帮凶。

当一批股市上的妖怪开始现形时,人们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层层的审核、监管部门到哪里去了?是不是由于人妖合流了,所以人才对妖怪视而不见,甚至助纣为虐?

四通公司董事长段永基在本刊主办的“WTO与中国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我们的经济环境中,经常出现一种“政府使劲管,企业拼命乱”的现象。股市无非是一个缩影。在我们看来,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使劲管”的背后有着对部门利益和官员个人利益的强烈追逐,而企业面临如此严酷的“管制”,只能千方百计地去打擦边球。谁有本事化“管制”为“变通”,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另一个导致“企业拼命乱”的原因是,由于“监管”本身的弹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很容易逃脱惩罚。假冒伪劣、不讲信用的流行,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大有关系。

在突破管制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搞掂文化”。比如,本来应该按章办事、按程序办事,但由于这样办时间太长、效率太慢,导致交易成本过高,所以就要“公事私办”;又比如,由于很多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权利遭到禁锢,逼得企业只能转弯抹角,或攀附到有权利者身上,或“腐蚀”监管者令其闭目通融;还比如,当一些企业发现违反信用的收益远远大于遭受惩罚的风险时,它们便会铤而走险,而把对监管者的“情 感投资”,作为一种固定的成本投入。

我们常常说“办事难”,难就难在,很多事情,正正规规是办不了的,必须去“搞”,才能“掂”。而“搞掂”的关键又在于你“识不识做”,会不会做。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回忆说,以前企业进口元器件、出口产品、生产产品都要批文,外汇交换也要配额。谁拿到批文谁就发大财,辛辛苦苦工作不如手里有外汇额度。要老老实实、正正派派实在非常艰难。

“老老实实、正正派派实在非常艰难”,是因为老老实实、正正派派,很多事情就无法“搞掂”。相反,像赖昌星那样的人,即使是几百亿元的走私,一搞就掂。

“搞掂文化”的流行,不仅使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大为降低,而且使社会的风气、人与人的关系大为扭曲。很多人不再相信规则,相信法律,而相信关系,相信“没有搞不掂的事”。法律尊严和制度正义因此受到严重的挑战。

要解决“搞掂文化”流行而“法的精神”匮乏的现象,首先必须对“搞掂文化”兴起的前提—管制制度进行改革,使得我们的企业不用把心思花在“搞掂谁谁谁”、“搞掂某某部门”上面,要让它们不用去“搞”就能“掂”,从而把精力集中在企业自身如何发展、提高竞争力上面;其次,所有的监管部门本身一定要受到监督,其办事程序必须透明、公平,如果不公平,那些看到别人可以“搞掂”而自己“搞不掂”的人有权利做出申诉;最后,我们的企业和公民要有勇气,依法为自己争取权利,告别“搞掂文化”—管制就像吸血鬼,永远是欲壑难填的。

我们相信,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一个“法治中国”,而不是被人治、管制、官僚主义这三座大山所搞掂的中国。

猜你喜欢

正派办事管制
细节指引 办事不抓瞎
学生“告密”现象剖析及“正派”班级文化的塑造
履职尽责谋发展 为民办事解忧难
明天有事
放松管制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