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民族大学广育英才半世纪

2001-12-01

中国民族 2001年6期
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在北京的西郊,名园荟萃,学府栉比,座落于此的中央民族大学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星移斗转,光阴荏苒,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第一位大学生、第一 位硕士、第一位博士、第一位副教授、第一位教授就诞生于此,多年来中央民族大学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一 、辉煌的历史 亲切的关怀

中央民族大学具有光荣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9月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延安民族学院为中国各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同志做出了大量培养和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2月在北京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和藏语文培训班。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同年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乌兰夫同志为中央民族学院首任院长,刘格平同志为副院长,并抽调一批曾经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着手筹建工作。同年8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中央民族学院筹备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同年11月2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第60次会议批准通过了由中央民委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的试行方案》。前者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者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主要任务,即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培养高中级干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举行隆重开学典礼,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李济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教育部长马叙伦、中央统战部部长兼中央民委主任李维汉等领导人莅临开学典礼。

学校的创立和发展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和煦春风,凝聚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曾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先后14次接见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员工或毕业生。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接见十世班禅大师时曾经明确指出:“还要努力发展文化,培养民族干部,使民族干部知识化。为此,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地民族学院都要加强”。1994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欣然命笔,为中央民族大学题写了校名。周恩来、李岚清、陈毅、乌兰夫、包尔汗、赛福鼎·艾则孜、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杨静仁、李铁映、陈俊生、司马义·艾买提、陈慕华、布赫、帕巴拉·格列朗杰、费孝通、雷洁琼、程思远、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彭佩云、杨成武、赵南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校视察、出席庆典仪式或与师生联欢。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已成为各族师生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4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中央民族大学各族师生还铭记周恩来总理当年视察学校时的音容笑貌和他亲自解决了校医院所急需的X光机以及学生食堂铺地面所用水泥的感人故事。

二、 骄人的成就 众多的英才

半个世纪的辉煌令人自豪,半个世纪的风雨催人奋进。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学校各族师生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当时校址分设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东四七条胡同、大格巷、夏洼子、雍和宫等处,办学条件简陋,各民族师生克服各种困难,一面进行教学,一面进行新校园的建设;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办学步入正轨,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同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一批来自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来校任教,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同年暑期,校址从国子监迁到北京西郊白石桥附近,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随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6年底,十年“文革”期间,学校的发展受到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第四阶段,1977年至1993年10月,学校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根据民族地区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陆续开办了数学、物理、生化、计算机等理工科系,形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医、管理、教育、财经、艺术等专业兼备的办学格局;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1993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7年10月,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9年1月,又通过了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步入了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行列。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收获了半个世纪的累累硕果。在几代民大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并举,兼有预科、艺术大专、干部培训等多层次、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管理干部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藏学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维哈柯语言文学系、朝鲜语言文学系、民族学系、社会学系(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经济系、法律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筹)、哲学与宗教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外国语系、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生物与化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育系、体育系、干部培训部、预科等教学单位。此外,还设有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等40多个研究所。有本科专业41个,覆盖10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学科点24个,即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美术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考古学与博物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新闻学、基础数学、生态学;博士学位学科点9个,即民族学(国家一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门史、人类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此外,还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科研基地”1个。民族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部委级重点学科。如今,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全国民族院校中学科门类、专业设置最多,人才培养层次最高的学府,也是全国千余所高校中唯一拥有56个民族师生的独具特色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桃李芬芳源于园丁的辛勤耕耘,奇葩争艳在于阳光雨露的普照滋润。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前辈学者吴文藻、潘光旦、翁独健、傅乐焕、林耀华、马学良等开创了优秀的治学传统,当今的学术名家费孝通、王钟翰、陈永龄、宋蜀华、耿世民、王尧、戴庆厦、张公瑾、胡振华、施正一、牟钟鉴、刘秉江、马跃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经济学、宗教学、美术、舞蹈诸学科领域誉骏才鸿。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副高职称的有40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00余人。他们中既有蜚声海内外的老专家,也有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其中85%是少数民族。建校以来,共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近80%的毕业生在民族地区工作,他们绝大多数已成为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有国家领导人1人,省部级干部60多人,地厅级干部500多人,县处级干部8500多人。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成为国家和民族地区民族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吉、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文精、《求是》杂志总编辑王天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马启智、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买买提明·扎克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艾尔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买买提明、四川省副省长马开明、河南省省委副书记兼常务副省长李成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牛玉儒、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副主任陈瑞清、云南省人大副主任张保山、青海省人大副主任张玉林、四川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刘绍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云南省原副省长赵廷光,国家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长拉巴彭措。此外,还有藏学家胡坦、西夏学家李范文、语言学家道布、历史学家陈连开、历史学家史金波等。学校培养的许新华博士是台湾在大陆首位社会学博士、学校培养的郑炜明博士成为澳门回归后首位在大陆荣获博士学位者;学校培养了彝族第一位博士巴莫阿依,鄂伦春族第一位博士刘晓春,维吾尔族第一位女博士米娜瓦尔,侗族第一代女博士杨筑慧、董艳,哈尼族第一代博士陈丁昆、傅永寿,裕固族第一位博士钟进文,布依族第一位女博士伍琪凯梦等;学校还培养了代表中国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藏族登山运动员贡布,毛泽东主席生前曾经亲切接见过他;被誉为“中华谏客”的我校毕业生马弘毅,他提出的“在南极设立科学考察站”的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并实施。在祖国的白山黑水、雪域高原、北疆草原、海南椰林都有中央民族大学的毕业生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贡献着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他们桃李芬芳遍边陲,学海腾龙著宏篇。

学校的民族学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宗教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学科处于前沿地位。在建校初期,学校各民族师生积极参与了三次全国大规模少数民族调查,即民族识别的调查、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形态的调查、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确认了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批成员,为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全面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所处的社会形态和语言的状况,并帮助16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对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和顺利开展各项民族工作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管理体制,科学研究出现了飞跃。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从新的高度阐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荣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林耀华教授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是民族学科领域的学术精品,成为许多院校民族学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的必修或选修教材,并荣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钟翰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代表了当今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喜饶尼玛教授等撰写的《西藏历史地位辨》,全面论证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许寿椿教授《计算机数据库及文字处理技术在少数民族语文研究中的应用》,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引入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并取得新突破,荣获国家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艺术学院马跃教授创编的蒙古族舞蹈《奔腾》被评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是当今中国民族舞坛的保留节目。藏族博士苏发祥撰写的《清代治藏政策研究》、蒙古族博士达力扎布撰写的《明代漠南蒙古研究》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历史系王恒杰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在南沙等地所进行的考古研究,为国家进行南海主权谈判提供了历史依据,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贡献。1987年至2000年,全校共出版各类著作近2000部,发表学术论文逾6000篇,其中近200项成果荣获部委以上奖励,并为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学校图书馆藏书近120万册,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居首位,民族文字图书和民族学科文献藏量均居北京高校首位,国家教育部在学校设有民族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学校出版社已经成为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的出版机构,并成为民族院校教材和民族学科著作的出版基地,学校编辑出版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并已成为核心期刊。学校先后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1982年以来,共接待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人次来校参观访问和讲学,先后有数百名外国专家和学者来校任教,学校每年接收近600名留学生来校就学。

三、丰富的经验正确的思想

创办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特别是解决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问题的一项伟大创举,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在建国初期所创办的一所新型高等学府,为了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面向全国的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关少数民族的多学科研究、有关少数民族的编辑与翻译等主要任务,几代民大人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使学校具备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正确的办学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一贯坚持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繁荣服务的办学宗旨,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50年来,经过全校各族师生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拓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方面的功能。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干部的同时,学校根据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针的调整、国家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民族地区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陆续创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教育学、体育教育、新闻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宗教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等新专业,有效地强化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为了解决国家民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民族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宗教学、少数民族艺术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全国甚至国际一流水平,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承担并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有关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和发挥政治优势。学校是党和国家创办的以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为己任的大学,建校50年来,形成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的贯彻。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校一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教育各族师生,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在学校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良好氛围,各民族师生政治立场坚定,经受住了历次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使全国这所唯一拥有56个民族师生的高校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成为展示新中国民族工作成就的窗口。学校荣获了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北京市授予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坚持按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办事,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办学50年的经验反复证明:承认并尊重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学校的各项事业就兴旺发达。遵循教育规律主要表现为“五个坚持”,即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教育学生,为了教育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正当权益;坚持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始终不渝地把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把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作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需求的根本措施;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教,抓好各项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遵循民族工作规律,就是要尊重不同民族师生在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对高等教育的特殊需要,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摸式;此外,还要不断参与民族工作的实践,使学科发展服务、服从于国家民族工作的需要,形成特有的办学优势,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新的办学优势。

(四)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不断改革创新,坚持对外开放,使学校融入当代教育、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循环之中。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对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大改革,才能在新世纪有所作为,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前提。通过对国内高校开放,可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引进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改变学校的队伍结构,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对国外高校开放,可以了解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打破封闭,走出校门,扩大交往,参与竞争,并融入当代教育、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循环之中,是中央民族大学在21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50年的办学实践和经验,使民大人深切体会到:办学宗旨是立校之本,政治方向是建校之魂,遵循教育和民族工作规律、坚持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是兴校之路。中央民族大学各民族师生决心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干,以民族学科为特色,以应用科技学科为先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族大学;整体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成为适应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中心和基地。

新的世纪,新的起点。在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中,在国家民委和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央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将团结奋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锐意改革,努力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建立起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造就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重奏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优势
Pragmatic research on Friends
民族高校师生互动与在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