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物语
2001-11-29孙宇清钟小锋
孙宇清 钟小锋
小鸟哪儿去了
一次午餐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在活动室中自由活动,玩汽车的昂昂突然间“小鸟、小鸟”大叫着奔向午餐室——原来一只小鸟停在午餐室的窗沿边休憩着。随着他的叫声,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拥进午餐室,惊慌的小鸟东扑西撞,急切地在寻找出口,最后,急切地飞走了。“小鸟,快回来!”孩子踮着脚一声一声地呼唤着,但小鸟越飞越远……
“老师,小鸟哪儿去了?”最小的宝宝抓着老师的手焦急地问着。
“小鸟找妈妈去了。”“小鸟肚子饿了,去吃饭了。”同伴们抢着告诉宝宝。音音拉着宝宝的胳膊安慰道:“我外婆家有小鸟的,明天我带来给你看。”
临近午睡了,可孩子们仍围绕着小鸟的问题在盥洗室、活动室里争论不止,舟舟还告诉保育员:“我们家也有小鸟的,但是跟刚才看见的不一样,明天我也带来给你们看。”
第二天,舟舟、音音、樟樟从家中带来了养在鸟笼中的小鸟,放在了自然角中。于是,以小鸟为主题的探索活动以结伴的方式展开了。
评析:4-5岁的孩子探索的阶段特征是:身体活力如潮奔涌,活动的持久、复杂性令人注目;探索中的认知成就大量涌现,他们在活动中不停地说、幻想。这是这一阶段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和探索了解、掌握控制环境的需要。小鸟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经常看到。可飞进午餐室的小鸟又飞走了,到哪里去了?孩子的解释“小鸟肚子饿了,去吃饭了”是这一阶段孩子特有的自慰方式。更进一步发展的自然方式出现了——“家里的小鸟”,成为新的兴趣中心,由对飞走小鸟的失望转化为对即将出现小鸟的渴盼。孩子运用自我调节策略来延迟满足,这种能力在这一时期,对探索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各种各样的鸟
鸟笼中五颜六色的小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那你们知道这些鸟叫什么名字吗?”丫丫瞪大眼睛问。舟舟神气地告诉同伴:“我的鸟叫娇凤鸟,是我爸爸说给我听的。”嘉嘉则一字一顿地表白:“那只音音带来的鸟叫相思鸟,认字卡上有的。”想要知道鸟的名字,问问大人,找找认字卡都是好办法,老师马上肯定了他们。
第三天,好几个孩子带来了关于鸟的认字卡和书,以及刚从花鸟市场买来的鸟。老师请小朋友把带来的认字卡贴在了公告栏中。天龙则拿出了画的鸟:“我爸爸的一本书上有鸟的,爸爸不让我撕,我就把它画下来了。”其他孩子也纷纷走到美工区取纸、取笔,把自己看到的鸟表现出来,在公告栏中共同展出。
望着自己与同伴的画,孩子们发现:鸟的羽毛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羽毛像叶子;有的羽毛是一块一块彩色的;有的是有花边的,像娃娃的裙子;还有的是半圆形的,由三种颜色拼起来的……他们还发现了小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娇凤鸟、八哥、喜鹊……
“它们的脚也是各种各样的吗?”承承提出了他的问题。孩子们立即行动。有的去找认字卡,有的则拿笔画了起来。老师立即支持:“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我们又开辟了第二个公告栏:“鸟的脚是怎么样的”。龙龙画的小鸟脚如熊掌,“这样走路有力气。”他眯着眼解释。宝宝
画了小鸟三口之家的脚(明确地表明小鸟的脚小,爸爸、妈妈的脚大)。昂昂从电视中看到鸡鸭也属于鸟类,他画的鸡鸭脚贴到了公布栏中。幼儿从中发现了鸟的脚也是各种各样的。
评析:鸟笼中的小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由羽毛到名称,通过语言的互动形成了提供信息交流、表达好奇、解释想法的氛围。教师及时鼓励了幼儿交流中好的方法:问大人,查字卡,画下来,马上引起幼儿的群体模仿(4-5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画下来”之所以在以后探索中频繁运用,是由4~5岁幼儿的思维特征决定的。因为这个年龄幼儿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表象进行,并通过象征性绘画表现出来,这种技能将孩子们从实际的事件中解放出来,通过模仿、幻想、夸张,将自己过去已获得的经验及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表现出来,并将自己希望发生的结果描绘出来。
做鸟的朋友
午餐时,老师刚分好饭,音音就一手抓了几粒饭粒往鸟笼里撒。不一会儿,她急急地说:“老师,小鸟不吃饭。”那小鸟吃什么呢?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在公告栏中作了公告:有的画上说鸟喜欢吃米、喝水;有的画中说小鸟喜欢吃汉堡包、馒头;有的画中说小鸟喜欢吃乌龟食。老师没有下结论,而是鼓励孩子们分组去观察看小鸟究竟吃什么。在公告栏中,汉堡包、馒头、乌龟食都被孩子们自己划掉了。从此,每天都有幼儿从家里带来菜叶、小米,自然角中的小鸟成了大家的好朋友。
评析:孩子探索深度的拓展,在这个活动中表现为:由静态到动态,由特征到关系。教师也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探索,采取和孩子们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去做他们能完成的部分,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当孩子进行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效果时,他们便学会了现实性地评价他们的判断和结果,谁也不会感到失败。
小鸟的家在哪里
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只见龙龙从花园里奔出来说:“这儿也有鸟声。”顺着龙龙手指的方向,我们在花园里和滑滑梯旁都听到了鸟叫。“大树上也有鸟叫,有两只呢,听——”庭庭神神秘秘地用手作了个禁止声,示意我们静下来听。
鸟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呢?这又成了孩子关注的焦点。
在一次观察后,琳琳告诉同伴:小鸟要吃米了,就对妈妈叽叽咕咕叫两声,妈妈就会把吃米的地方让给鸟宝宝。思思则是另一种理解:小鸟看见我们,拍拍翅膀,喳喳喳地对我们说:“你好。”幼儿想象了好多鸟语世界的秘密,那么用何种形式记录幼儿的探索呢?嘉怿一次“叽叽喳叽叽喳”有节奏的模仿,让我们找到了灵感——对呀,鸟语就如一首歌,有节奏、有旋律。于是,老师找来了鸟语磁带(带音乐的),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好好地感受。
然后,他们会很自然地运用各种熟悉的符号来记录鸟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已有用符号记录节奏的经验);有的用长线“—”表示长叫,“-”表示短叫;有的用重复号表示“叽咕叽咕——你好你好”……
渐渐地你常常会听见孩子模仿鸟语与鸟亲热地打招呼,有的会围在鸟笼边咀着嘴发出鸟叫声与鸟对话,有的会拿出带来的玩具逗它玩。慧慧建议:“小鸟一个‘人不好玩,我们去给它找朋友吧。”于是五六个同伴一起去找小鸟,空手而回。
几天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和父母的启发下,慢慢地明白了:小鸟真正的家在树上,小鸟要在天上自由地飞翔……
评析:幼儿的探索随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主体性愈加凸现。从听见鸟声寻找小鸟,到猜测鸟语的含义,到尝试和小鸟“对话”,盎然的童趣使孩子在环境中自由想象,并接受广泛的探索性挑战。
4~5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使自己从其他事物中分离出来,使自己的世界变得有秩序和具有一致性,所以孩子们自然地从自己有朋友,想到小鸟也要有朋友,探索为小鸟找朋友的方法。教师(包括父母)恰当地采取让幼儿自己讨论,自己动手,自己尝试,自己观察、探索的方法,结果使幼儿懂得:小鸟的家在树上,小鸟要在蓝天上自由飞翔。这个答案不仅仅是结果,而且将幼儿探索的目光延伸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