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马蹄疾/俄找捞库舰意义何在
2001-11-27
公元13世纪在军事史上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冷兵器及其战术自史前时代产生以来,到这时发展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时无论是西欧封建诸国、辽阔的阿拉伯帝国,或是中国宋、辽、金、夏诸国,军人都是一种职业,军人与平民至少在组织上是泾渭分明的。不过蒙古人却是鲜明的例外,蒙古实际上是数个被成吉思汗统一的诸部落的统称,对他们来说,战争更多地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
在蒙古人东征西讨的事迹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对基辅罗斯国的战争。在这次蒙古人与西方的第一次冲突中,欧洲人真切地体会到“势不可挡”一词的全部内涵。
基辅大公的军队和当时西方各国军队几乎一样,重甲步兵是主力,这些军人世代都接受同样的训练;躲在盾牌后步步接近敌军,先投长矛,接触后用佩刀搏斗。骑兵只是起辅助攻击作用。而人数相对少的蒙古主攻部队全是骑兵。骑兵们平时亦牧亦猎,打仗时自备战马武器和干粮入伍。蒙古马矮小蹄阔,耐力特强,善于长时间的长途奔袭。
蒙古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200人一小队,高速冲锋时务必将箭壶中箭全部射出,不要命中率,但求箭如飞蝗。进攻时,蒙古人的各种乐器连同呐喊汇成一片摄人心魄的怪叫。据《多桑欧蒙古史》载,攻击部队的箭雨密集到巴掌大的面积有2到3支。罗斯国的重甲步兵躲在盾牌后只听见冰雹舰的轰鸣,等到轰鸣声止,重甲步兵挺身反击时,蒙古骑兵已冲到眼前,他们挥动弯刀,像联合收割机那样砍得罗斯国士兵们头颅滚滚。
以现代军事观点来看,蒙古骑兵实际上是冷兵器时代坦克和机关枪的结合体。骑兵虽然可能在史前时代就有,但蒙古人的这种应用方式却将它的威力发展到极至。(李向)
俄找捞库舰意义何在
“库尔斯克”号沉没深度为108米,沉没地点距岸20多公里。要想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从海底打捞起来并非易事,无论在技术上、设备上还是组织上,都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难度相当大。然而,俄罗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决心将其打捞上来。
政治上:普京承认,自从“库尔斯克”号沉没后,民众对当局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当时,普京曾许诺一定会把″库尔斯克″号打捞上来。现在,实践这一诺言的时机已到。普京说,他说话是算数的,只有打捞成功才能使俄罗斯当局的威信进一步得到提高,恢复俄罗斯民众对俄当局的信任,增强民族凝聚力。
军事上:首先,可确切查明“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库尔斯克”号沉没后,其失事原因一直无法查明。一年来,围绕其沉没,世界各国对其原因进行了种种猜测。只有把“库尔斯克”号打捞上来,才能彻底揭开失事之谜,真正找出失事的原因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打捞上来后查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由本身的技术问题而导致沉没的,那么,俄海军这就能根据这些原因对现有的核潜艇进行技术上的改进,从而有助于提高现有核潜艇的安全性能,并为今后研制新型潜艇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这对俄罗斯海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可防止某些北约国家获取“库尔斯克”号上的核心机密。
生态上:“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是核反应堆,虽然在它沉没后俄罗斯海军多次宣称未发现有核泄漏,但如果让核反应堆一直沉在海底,对俄罗斯和周边国家来说终究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将会导致俄罗斯民众和周边国家民众的不满。因此,最近普京总统强调,单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必须把“库尔斯克”号打捞上来。(军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