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亚三国
2001-11-22张德海
张德海
苹果花盛开的地方——哈萨克斯坦
2001年4月21日,我们民族出版社参加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市举办的“丝绸之路书展”代表团一行12人,乘哈航班机离开首都机场时,北京已近黄昏,但随着西飞,好像有太阳永远不落的感觉,直到飞过我国新疆,天才完全黑了下来。北京时间14点20分左右,我们到达了阿拉木图。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欧,是我国领土面积的1/3。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占全国人口的40%,俄罗斯族占40%,其他民族占20%。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领导下,奉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策,大家在一起共同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并没有采取一律排斥俄罗斯的政策,在各级行政官员中还留有不少俄罗斯人,特别是技术人员与学者。在文化上逐步推广本民族语言。由于过去俄语是通用语,会哈语的人非常少,连著名作家、诗人发表演说也是用俄语,商店、机关、学校都用俄语,所以哈萨克斯坦民族化的路还很长。
哈萨克斯坦是个美丽的国家。第二天早晨起来,往窗外望去:远处是雪山、蓝天、白云,近处是满目葱茏、青草萋萋,白色的苹果花盛开在树上,经询问,才知阿拉木图哈萨克语意为“苹果园”。据介绍,原来的苹果1个就有1公斤,果肉香甜,汁液颇多,而现在品种退化了,与一般的苹果差别不大。
哈萨克斯坦人民生活安定,到处有面包房,街道整洁,绿树、草地很多。阿拉木图市基本上看不见自行车,但私家车很多,一般一家最少一辆。据说车很便宜,二手车1千美元一辆。走在街上,各国各种样式的车很多,好似万国车展。司机们开车都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管街上有无交警,遇有行人横过马路,马上礼让。
阿拉木图文化气氛浓烈,街上广告绝没有北京那样铺天盖地。他们非常尊重文化人,许多街头都有文化名人、作家、艺术家、诗人的雕塑,许多街道也以作家、诗人的名字命名。哈萨克诗人阿拜非常受崇敬,以他为名的纪念广场、剧场很多。
哈萨克斯坦尊崇自由与独立。他们的开国之父——阿达赉汗纪念碑就矗立在原总统府的对面,纪念碑周围的青铜浮雕反映了哈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手印被铸成青铜浮雕放在纪念碑前,我们12人一一将手放在总统手印上,算是与总统“握”了手。
哈萨克人民崇拜英雄,这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能被战胜的基石。阿拉木图烈士陵园的入口处有一尊银色的塑像,这位英武的军人是哈萨克师的师长,是他率领所部首先攻占柏林,把镰刀斧头标志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楼顶,他们是哈萨克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光荣。据导游介绍,卫国战争期间,哈萨克人民组建了10个师开赴前线,斯大林总是把恶战、硬仗交给哈萨克师团,因为哈萨克师团能征善战,守能固,攻必克。在英雄烈士群体塑像前,有一丛永不熄灭的火焰,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大理石砌成的基座上。在街上,行人的密度并不大,但在烈士墓旁,瞻仰烈士的游人绝对不少,他们当中有鬓发皆白、胸前挂满勋章的老者,有呀呀学语的孩童,他们在父母的指点下,接受英雄的启蒙。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对对的年轻人,他们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来这里举行圣洁的婚礼。他们当中(从肤色及长相上看)有俄罗斯人、哈萨克人,甚至还有朝鲜人的后裔……我们代表团的金美玉同志很快就认定其中的一对是朝鲜人后裔,经导游上前用俄语询问,果然如此。他们的父辈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海参威迁徒而来的,因为当时的苏联无法鉴定他们是否为日本人或朝鲜人,怀疑其中有日本人的间谍,于是将这一批朝鲜人装上闷罐车,跨越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安置在哈萨克斯坦。现在这些朝鲜人后裔只会说俄语了。我们看到这对新人非常幸福,他们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非常满意,同周围其他公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一点也没有异国他乡的感觉。从中可见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的成功。主持这对新人婚礼的老妇人是一位歌唱家,她已72岁了,见到我们,马上喊道:“中国人!毛泽东!”经导游了解,该女士曾访问过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我们团的许多同志听说后,马上涌过来,与那位女士握手,合影留念,并邀请那位女士再次访华。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高形象不但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屹立,而且在世界人民心中也永志不忘。
在烈士公园里,还有一座金碧辉煌的东正教教堂,周围鲜花怒放,环境非常幽雅。我们惊讶哈萨克人民十分尊重俄罗斯人民的宗教信仰,他们不但保护了东正教堂,而且花巨资修缮了教堂,这样的做法同样赢得了客居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的拥护与支持,这正是哈萨克斯坦宗教政策的成功之处。
我们先后参观了哈萨克音乐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哈萨克人民是热爱音乐的民族,不知是哪位大师说过:“音乐是世界人民相互沟通的语言。”是的,尽管我们语言不通,但是音乐符号我们能听懂,或激昂,或倾诉,或热情奔放,或娓娓动听。哈萨克人民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演奏冬不拉了,他们的歌声伴随着生产、战斗、生活,一直流传到现在。担任讲解员的老先生到过中国,在上海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说到此,他雪白的眉毛颤抖着,晶莹的泪花在眼眶中闪动。他在讲解结束后,还边弹边唱地表演了中国歌曲《康定情歌》与《茉莉花》,充分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哈萨克斯坦人民生活水准目前还不高,商店里商品品种还不够丰富,价格也比我国高出不少,尤其食品价格较贵,品种单调。但哈萨克斯坦生存环境好,地域宽广,发展空间大,环境清新,空气洁净,生活质量较高。条件稍好的人士除城内有住房外,郊外都有一座别墅。我们住地周围城区边缘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别墅,房屋建筑形式多样,但多数为哥特式建筑,尖顶、2至3层,屋前屋后为花园、车房,据说,这些别墅的主人不是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大款新贵,而是比较普通的家庭。
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精神强。接待我们的经理是哈萨克族的一位女士,50余岁,50年代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另一位是俄罗斯族女士,叫玛丽亚,曾担任过哈国建设部副部长,今年已60岁有余了,据说是苏宇航员加加林的亲戚。她很胖,走路不稳,我们游览阿拉雪山时,她在山下等候,当听说我们同行的张欣未同志摔伤后,她马上雇了一辆面包车上山寻找我们,我们见到她时,她大汗淋漓,焦急的目光令人感动。下山后,玛丽亚与哈族女经理顾不上吃饭,马上联系让病人住院。在事故面前,她们不埋怨、不推托,而是勇敢地承担责任。出行时,我们未买保险,张欣未同志的住院费、来往的车费据说都是两位女士掏的腰包,由此可见哈国人民的工作精神与负责态度。玛丽亚女士退休前是副部长,但退休后她一点也未养老,而是走出来继续发挥余热,如果别人不介绍,谁会想到,这位慈祥可爱的老太太曾是堂堂的一位副部长呢?这种淡泊名利地位,坦然处世,与人为善的态度,令人尊重,叫人感动。
4月24日上午,“丝绸之路”图书博览会开幕,参加此次书展的有美、日、英、德十几个国家,还有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与周边国家。哈国的宣传部长参加了开幕式,发表了讲话。哈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参加了开幕式并首先讲话。哈国人对主人的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没有中国的所谓“长官意识”、“级别观念”。展览会图书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相比之下,我们的图书品种则比较单调,装帧不够精美,开本形式死板。我社哈文室、维文室代表分别与有关出版商进行了座谈,对合作前景进行了意向性洽商。
乡间的油画——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紧邻哈萨克斯坦,双方仅以一条小河为界,通关非常方便。目前哈萨克斯坦海关一方正在修建新的关卡,汽车需要绕行。我们代表团通行时,边防人员只是将所有人的护照收了上去,盖上通关章,上车查看了一下人数后,便马上放行。过关时,我注意到双方没有一丝剑拔弩张的感觉,只有个别军人象征性地拿武器。
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地貌完全不同,哈国地域辽阔,有崇山峻岭,丘陵草地,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映衬着群群白羊。而吉尔吉斯斯坦则是以农业为主,有大块的农田,地里的庄稼长得非常茂盛,特别是农庄小院,非常漂亮,房屋有不少是木制的,有涂着绿漆的木围墙,墙上爬满了绿色植物,院内绿树婆娑,院外停着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农妇们有的给奶牛挤奶,有的喂着鸡鸭,老人们在大树下的青石板上喝茶聊天…这些情景,宛如一幅迷人的乡间油画。
进入吉尔吉斯大约两个小时,我们的旅行车就驶入了吉国首都比什凯克市。
比什凯克城市不大,规模大致相当于平谷县城。在市中心广场,我们瞻仰了解放纪念碑,该碑一扫传统的形式,而是以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做主体雕塑,象征着爱、和平、祖国……在比什凯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遭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劫难的吉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强烈意愿。我们的车驶过政府大厦,列宁手挥帽子的巨幅塑像屹立在大厦前广场。在塑像周围有戴着勋章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娃娃,我想列宁的光辉形象一定会在吉尔吉斯人民心中永远留存下去。吉尔吉斯斯坦的居民大部分为柯尔克孜族,离列宁塑像不远处还有一座柯尔克孜族英雄玛纳斯塑像,他腰佩宝剑骑在奔驰的战马上。这位英雄与我国的格萨尔王、江格尔王并称三大民族英雄,而流传下来的有关他们的诗歌号称三大英雄史诗。可以想见吉尔吉斯人民争取独立、自由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吉国国家虽然不大,但这种品格,足以使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比什凯克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吉国人民信步街头,优哉游哉。我们参观了比什凯克的集贸市场,市场内人多拥挤,噪杂叫卖声不绝于耳,稍有疏忽,我们12人就有走失的危险。集市上出售的物品、农产品及棉织物都比较便宜,虽然语言不通,我们也可借着手势与计算器与小贩们讨价还价。
比什凯克的饭店很多,价格便宜并且卫生,饮食味道与新疆菜相同,有抓饭、拉条子,也有面包和红菜汤,是柯尔克孜族与俄式风味的结合。
灿烂的文化——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大国,地域辽阔,横跨欧亚两大洲,过去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和综合国力仍排在世界前列。在飞机上,我们才感到这个国家国土的辽阔。
经过4个多小时的航行,我们到达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莫斯科机场很大,据导游介绍,其机场分为国际机场、国内机场、独联体国家机场等6个机场,我们降落的是独联体国家机场(因为我们从哈国飞来)。俄海关人员也有大国风范,海关人员检查细致而轻松,不随意索要通关人员钱物(相比之下,哈国海关就差得多)。在进关填表时,国籍一项填“KHTAH”,开始时不得其解。经琢磨(不知与专家的意见是否相左?)原来我国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统称“契丹”,俄罗斯是否也沿袭了这一称呼,称中国“KHTAH”?
莫斯科大而整洁,像北京一样,围绕城市的四周有几道交通环线。从机场到市区,我惊奇地发现开往市区方向的道路畅通无阻,而开往机场方向的则堵得水泄不通,难道莫斯科也象北京一样发生肠梗阻吗?导游笑着解除了我的疑惑,原来今天是周末,许多莫斯科人开着私家车到郊区别墅去度假…
随着市区的临近,导游指着两旁的街区一一做着介绍,这是50年代建造的斯大林风格建筑,那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时代的风格建筑,越近市区,则沙俄时代的仿雅典、哥特式的建筑越多。他还特意指着一座周围饰有镰刀斧头图案雕饰的楼房说:“这是40年代苏联劳动模范们住的公寓。”
导游还笑着做了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来自西安,叫刘臣,今年27岁,是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的留学生,是为东方旅行社打工做导游的。而旁边那位俄罗斯小伙子,今年21岁,来自阿拉木图,叫安德烈,是刘臣的低年级同学,是刘臣的徒弟。
刘臣说:“我的俄语绝对没有问题,安德烈正在学汉语,因为词汇量不丰富,可能要惹大家笑话,请多关照,这次和你们参观团一起活动,对他来讲,真是一次绝好的实习机会。”
安德烈——那位1.65米高,像个大孩子似的俄罗斯小伙子腼腆地站起来,向大家点头示意。我看到他那金黄的头发未加梳理,蓝色的眼睛里闪现着期待大家帮助的目光,同他那种种族之间的距离迅速地缩短了。
旅行车驶过俄罗斯议会——一座白色的大楼,刘臣指着四楼的一个窗口说:“大家仔细看,那是1993年炮轰白宫留下的硝烟痕迹。”白宫前边是莫斯科河,左边是俄财政部等国家机关,跨过莫斯科河,即是我们要下榻的乌克兰大酒店,该座酒店富丽堂皇,属四星级,四周的塔楼上饰有麦穗和俄共党徽的图案,饭店大堂的穹顶上绘有乌克兰人民欢庆夺得政权、获得丰收的彩画,其场面热烈感人,可以想见,列宁当年领导的革命真是翻天覆地,深得人心。事过80余年,谁见了这画都会被震撼。乌克兰饭店的楼梯用了贵重的红铜材料,其家具为橡木或栗木制作,样式古老而厚重,服务生训练有素,彬彬有礼。
在饭店稍事休息,我们上车直奔心中早已神往的红场。
红场,这就是我梦中的红场吗?它比天安门广场小得多,随小丘地形建成,并不平坦。广场全是由半米左右的长条砖铺就,已被川流不息的游人磨得凸凹不平。克里姆林宫红色的宫墙象北京故宫的红墙一样,不但挡住人们的视线,而且为人们增添了几许神秘感与神圣感。我们参观团的成员纷纷在这革命的圣地摄影留念。由于是周未,列宁墓关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围绕着列宁墓周围的黑色大理石转了一圈,向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世纪伟人垂首默哀。克宫的木制大门前,站着两位苏军士兵,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不持武器。他们随意的样子,不像是守卫这庄严的殿堂,倒像是两个悠闲的公园看门人,与中国中南海门前庄严的哨兵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穿过红场的门楼,瞻仰了朱可夫元帅的塑像,我们到了建在克宫围墙边的苏军烈士墓前,啊,两名庄严的士兵,犹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墓前,他们威武、雄壮,势不可挡,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这样日日夜夜地忠实守卫着烈士们的英灵、守卫着美丽的俄罗斯。这就是俄军的真实形象。
和我们一同参观的安德烈非常诙谐,语言障碍阻挡不了情感交流。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你们看,克宫的楼顶上飘扬的那面三色旗,叫总统旗,总统就在这片屋顶下办公,他一走,旗就降下。我说:“好嘛,这是不用花钱的情报。”安德烈还神秘地对我说:“普京总统经常从这个门出入,他有时还会走到群众中去。”我想:这句话的可信度很高,因为普京总统本来就是一个务实、精明强干的年轻的政治家。他执政一年多来,已使俄罗斯逐步走出困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已取得比较明显的成就。俄罗斯人民对他的信任程度日渐加深。
莫斯科有四通八达的地铁,地铁站有150余个,而这些地铁线路都在深达100余米的地下,要乘很长时间的电梯才能到达。有的车站为大理石贴面,彩色玻璃装饰,黄铜把手,非常富丽堂皇。过去在北京觉得北京地铁了不起,现在来到莫斯科地铁,感到这项工程比北京地铁工程量大不知多少,真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而这么大的工程却是在上个世纪初完成的,许多甚至是用近乎手工作业的方式完成的,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令人惊叹。地铁里人们秩序井然,列车几分钟就有一趟,运行有序。听说这些地铁不但通向莫斯科的四面八方,有的线路甚至穿过深深的莫斯科河河床。
莫斯科街头(不在市中心)很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摆卖鲜花、食品、农副产品的小贩很多,据说来自郊区和全国各地。中国人在莫斯科的不少,他们大都从事贸易,有的开饭店或商场,天客隆甚至在阿尔巴特大街开了分号,我们逛了一下,那里的商品价格显然比国内高出了一大截。据说,丰厚的利润政府、商家和黑社会都要分享。
我们问了一下安德烈,莫斯科居民月收入2000多卢布,合人民币700多元。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经营者的工资可到8000左右卢布,但1公斤土豆就要20卢布,合人民币6元多。安德烈说,人民生活还可以,因为许多人郊外都有别墅,都可以种地,自己生产农副产品。每逢假期,举家下乡,农副产品的收入弥补了工资收入的不足。
导游刘臣是个非常会揣摩游客心理的人,从地铁上来后,他建议我们去阿尔巴特街。阿尔巴特街不宽,路中间是摆卖各种旅游商品的摊位,路两旁是林林总总的商场和饭馆。几百米长的街道完全为步行街,不允许任何车辆通过。我们到时已是夕阳西下,莫斯科时间下午6时北京时间是晚上11时,但强烈的阳光仍使你眯缝着眼。阿尔巴特街与北京大栅栏相似,但似乎比大栅栏更为热闹与噪杂,因为街上有三五人的小乐队,有走江湖耍魔术的,有画像写生的,有剪侧影像的,还有带着宠物乞讨的……百态人生,在短暂的时空里让你领略,这就是逛街的最大收获。
第二天,4月30日“五一”节前夕,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克宫门票分成内、外宾,我们每人为200卢布,国内游客为50卢布。进得克宫城门后,路北边为米黄色的楼群,过去是沙皇的宫殿,现在是总统府。南边为教堂区,主要供游人们参观。路两旁陈列着许多黄铜铸造的古炮,有的造型为狮子,有的造型为老虎。其中有一尊炮王,炮管口径达几百毫米,弹丸几个人都抬不动,这些古炮体现了俄罗斯历史上军事的强盛。
克宫里的东正教大教堂修建得富丽堂皇,据说沙皇登基、加冕、举行重大仪式都要在大教堂举行,我想这和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君权神授”大概是一个意思。如果君权不和神权结合起来,那么他的权威就会大打折扣。大教堂里的壁画鲜艳浓烈,人物形像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不到彼得堡,不算来过俄罗斯。”导游刘臣说得我们游览圣彼得堡的决心更为强烈。
经过一夜火车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即是原来的列宁格勒,伟大的革命导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于1917年俄历10月领导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成立了苏维埃,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中最薄弱的那节链条,开创了俄罗斯历史的新纪元。我们参观团的每一位同志都想亲眼看一看《列宁在十月》这部影片的实地。圣彼得堡号称“俄国威尼斯”,它毗临波罗的海,与芬兰、瑞典隔海相望,著名的涅瓦河穿过市区,市区内还有纵横的水道。市内建筑多是雅典式或哥特式建筑,墙上饰有浮雕,巨大的木门上,有的刻有纹饰,有的刻有贵族的族徽,房屋结构宏伟,内部装饰豪华,像北京的王府井一样,除冬宫以外,王公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府邸。外表看上去不起眼,像座普通的楼房,但走进门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雕花的楼板,磨花的彩色玻璃,特别是有两个楼层高度的舞厅,装饰着晶莹剔透的水晶和黄金大吊灯,看到这些,不难想像当年沙皇及其贵族们生活是如此的奢糜。我们中的一位成员惊叹道“俄国资产阶级太有钱了!”
来到圣彼得堡,必须参观冬宫,我们的导游小姐是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语言系的大学生,名叫卡佳。她曾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一年,因此汉语极好,她也愿意与我们交谈,以巩固她的汉语水平。她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我们每一位团员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从没有置之不理的时候。
冬宫的楼顶上,矗立着许多雅典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塑像,如宙斯、爱神、大力神……,冬宫的楼道里陈列着许多玉石雕像,那些神话中的传说人物,好像就要走下来与你交谈一样栩栩如生。这些艺术品能保留至今,多亏了列宁的卫队长、那个拿着小梳子不时地梳梳头发的幽默的小老头:“不要开枪,这些都是珍贵的艺术品!”他的远见才使这些艺术品保留至今,使我们有缘相见。
冬宫建筑豪华富丽,分为水晶大厅、琥珀大厅、金色大厅、蓝色大厅……大厅里陈列着许多稀世之珍,有珠宝、瓷器、钟表、油画,特别是油画,几百年流传下来仍然色彩艳丽,每幅画面都是那样惟妙惟肖,其中还有达·芬奇的作品……。
冬宫还有空中花园,明明东窗外是临近涅瓦河的三楼,而西窗外却都是平地,种满了名贵的花草树木。真不知道下面是如何处理的?因为这是在繁华的市区呀!
彼得大帝不愧是一代明君,他在年轻时就对机械制造、造船感兴趣,自己动手操作车床、铣床等,并派人去德国、英国、法国学习,使得俄国早期就能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他还率领俄军用23年的时间战胜了瑞典的侵略。我们参观夏宫时,在著名的大水法前看到一名英俊的男子降服一只雄狮的雕像,就问卡佳小姐:“那位男子是谁?为什么要与雄狮搏斗?”卡佳小姐骄傲地答道:“那位男子是彼得大帝,他代表俄国,雄狮代表瑞典。”
我领悟到,一个国家成立初期,总是在不断反抗外来侵略中壮大的。当然进入17、18世纪以后,俄国也步西方列强之后尘,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是伟大的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代表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过去沙皇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当中包括与我国清朝政府签订的《瑷珲条约》、《尼布楚条约》等,归还被占领的大片中国领土,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是多么宏大的气魄。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相信他点燃的社会主义之火一定会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
夏宫毗临波罗的海,有大面积的草地、湖泊与树林,空气清新,配上西洋式的宫殿,喷水的浮雕,真是美不胜收。相比之下,中国的皇帝太受束缚了,也不太会享受。
我们走在夏宫的小路上,发现宫殿前有一支穿着皇家乐队服装的演出队伍,与我们相距几十米远,居然奏起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茉莉花》,要知道,我们队伍中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的同志,大鼻子的人也有,真奇怪,他们是如何判明我们是中国人的。这也说明,俄国人对中国非常熟悉,也很友好,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五一”节时的彼得堡,天下着蒙蒙细雨,这并未妨碍市民们的集会。他们打着红旗,唱着《国际歌》,从各个地方直奔冬宫广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奏着各个时期的革命歌曲。集会的人中更多的是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他们有的穿着挂满勋章的前苏联军装,有的穿着列宁、斯大林时代的服装,胸前挂着列宁的像章,情绪激昂。是啊,他们的年轻时代是和共产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今解体后的苏联、当今的俄罗斯,何处去寻那逝去的时代?但共产主义之火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中国人民是最可庆幸的,庆幸的是有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毛泽东和邓小平。”这是哈萨克斯坦工商联主席说出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通过此次出访,我们也感到与三国人民的差距,江泽民主席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国人民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他们敬业爱岗、待人真诚,、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三国,我们只要在标有人行横道线上过马路,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等待我们通过。这体现了他们遵守交通规则和尊重行人权利的意识。在环保方面,三国人民竭力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三国的商场及食品店,从不使用塑料袋和塑料绳包装物品。他们的用水是分清水(冷水)和循环水(热水)的,每到一处,导游总是提醒我们:冷水可直接饮用,热水则不能喝……。他们竭力保护传统文明,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绝没有北京那么多的高楼,也没有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立交桥、高架桥、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满街飞舞的宣传品……
在文化方面,三国人民一律给予文化人以极高的地位,开会讲话他们首先发言,连政府部长都要在其后面。他们的塑像立在街头、广场、公园,以文化名人命名的剧场、博物馆、街道、城市比比皆是。应该说尊重文化的民族是最有眼光、最有发展前途的民族,这个论断一定会被发展的历史所不断证实。
时间飞逝,我们的访问很快就结束了。临上飞机的一刹那,我看到俄罗斯小伙子安德烈的眼角湿润了,他用汉语说道:“朋友们,再见!我一定要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