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 勤政为民
2001-11-22蒙仁
蒙 仁
四川省小金县位于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的交汇处,这里雪峰连绵,气候寒冷,自然环境严酷,社会经济十分落后。1959年,李登全在小金县内一户普普通通的藏族农民家庭诞生了。他长大后勤于上进、作风踏实,先后接受了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被聘为大学兼职教授,并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信赖,委以财政厅厅长助理、助理巡视员之要职。
李登全的中小学时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他家和许多藏民家庭一样,没有一件完整的棉被,常常在睡眠中因冻得打滚而被败絮缠绕。为了能继续学业,他利用每一个假期,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上捡柴拾草,挣钱交学杂费。直到升上初中,他还赤着脚往返于10多公里的山道上。6个春秋,从家到校、从校返家,充满荆棘的小路被踩成大道。上高中,他照样徒步走出闭塞的故乡,攀山45公里进县城读书。读完了中学,总共步行8万多公里。可谓漫漫寒窗路。
然而,他不以为学有止境,认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求学之路还得继续走。恢复高考后,他很快得以深造,后来还读了研究生。与一般学生所不同的,在于他一边工作一边上学。 坚持学、思、行三者并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于是成果源源产出。自1981年以后,他在中央和地方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100余篇,获国家奖4项。还著述出版了《民族干部、教育、经济问题研究》、《民族、财政、经济问题研究》2部专著。由于他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所以常写作内参,给上级领导提供便于科学决策的真实依据。1999年底,他撰写的一篇内参,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有领导人评价说:“有这样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领导干部,我们高兴。”
老同学们问起他:“你从政很忙,为何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他说:“博学而志笃,好问近思。做好实际工作,必须讲学习,即要学习实际知识,又必须学习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才可以致远”。他就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勤自已的政,行自已的万里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1岁的李登全在家乡乡政府工作。他常下到村舍为农民排忧解难,深受乡民爱戴,很快被群众选为负责人之一。到了30岁那年,因成绩突出,他成为松潘县副县长,分管农村工作。这一干是6年,6年间他跑遍了全县每个村镇,每年在基层的时间都占全年一半左右,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商县是。在基层期间,他还带领村民保护环境、维护治安,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村民喜欢他,全县领导干部信任他;然而他也是党的人,他也是全四川省的人。1995年,出于工作需要,组织上从三州(阿坝、凉山、甘孜)选择4名年轻干部到省直机关任职,他被选中并任命为财政厅长助理。他没有忘却自已不断赢得党心、民心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矢志不渝地关心群众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这就是他的从政之道,这也是他的做人正道。身为省直高干的他,经常带着政府的关怀、带着组织上的慰问、带着他坦诚的心,出现于四川省最偏远、最高寒、最艰苦的地方,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他深入过的百个县、2000多户农牧民家庭中,随处可以了解到群众对他的赞许:“‘三个代表;党派来一个好干部,他的身教重于言传,我们领会了”。是啊,由此可见,一个不好的形象对党的影响何其小呢?
李登全还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经常给社会尽义务,多少年来,他向灾区、贫困学童和敬老院累计捐助万元。面对各级媒体对他义行的报道,他从不沾沾自喜,总是义无反顾地讲:“这是应该的,媒体这么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弘扬社会主义公德上来,不是仅仅重视某个人的荣誉问题”。正是出于这重境界,他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并常对各民族干部群众讲:“我们不能光站在自己的民族的角度说话办事;我们是党的国家的干部,我们要站在彝、藏、羌、回、汉等各族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我们要当好全体人民的公正的领导,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繁荣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