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仙居吊脚楼
2001-11-22张良皋
张良皋
从40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我们在鄂西见过一些出色的吊脚楼单体之后,胃口被吊开了,我们希望能找到吊脚楼群,或曰聚落、村庄。第一处见到的吊脚楼群是湖北省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宣恩县高罗周家堡。接着访问了该州的咸丰县刘家大湾。这两处其实都是戏剧工作者先发现的。他们为了找寻具有土家风貌的戏剧外景,不惜到处奔走。
这两处吊脚楼群果然都很美,能“出戏”。周家堡比较疏朗从容,刘家大湾则紧凑完整,可谓各具特色。很可惜是周家堡紧挨公路,顶不住“现代化”的压力,被一些“摩登”房屋挤占地盘,逐渐丧失旧貌。刘家大湾幸好比较偏僻,除一些烤烟房破坏气氛之外——烤烟房是鄂西村庄面貌最常见的疮疤,其余都还能保持原样。正面一列6个龛子,参差排列;进深可数出3排,顺坡而上;坡上树木繁茂,形成很好的“座山”。“左青龙”曾有寨门,已被拆,有汽车路闯入院内,但幸并非干道。“右白虎”是一片有合抱趋势的缓坡。最好是正面的“案山”,那是一带姿态丰富的“山子石”,再高明的山子匠也堆不出这样的山子石来。更妙的是山子石以竹林为背景,珠联璧合。房屋正面与山子石之间,本来是宽敞的院坝,但前一阵子“以粮为纲”的口号容不得院坝,统统变成了秧田。村民在院坝里办红白喜事娱乐开宴的权利被剥夺了,连晒谷打场也无法举行,且别说闹个迎神赛会,即使正儿八经搞革命宣传也没个地方。靠在院坝里“开荒”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出这主意真要点想像力。好在近年不仅有剧团光顾,也不断有慕名而来的访客,村民们不由得产生自豪自信,逐渐重视这份遗产。
我们找寻土家族本色聚落的愿望并未落空,整个恩施自治州各县都有。例如,有“干栏之乡”美称的咸丰县,全境干栏群为数众多。我们找到了当门坝、王母洞、水杉坪、五谷坪、巴西坝、白水坝、马河坝、龙坪、水坝、蛇盘溪、晓溪、大村、小村、四大坝……都显得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全境除县城之外,几乎很难找到大片不伦不类的“现代化”建筑。咸丰全境能保持这付模样,是土家族的传统有幸在此地此时表现生命力,而且很可能焕发青春。只要没有人为的误导、摧残,咸丰县或许会向全人类昭示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咸丰县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态,全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而土家同胞恪遵祖宗遗训:“斧斤以时入山林”,所以能为全县人民提供足够的木材,使大家能够享受居住最现代化的“生态房屋”——天然木材吊脚楼——的幸福。咸丰县政府居然有足够的信心,出台一套开明的政策;鼓励人民构建新的吊脚楼,并在经济上予以补贴。当全国森林遭受重大灾难,处处闹“木材荒”时,咸丰县竟能达到如此良好的生态平衡,不但可能举国无双,而且堪称全球罕见!
鄂西“施鹤八属”,南四县——咸丰、来凤、宣恩、鹤峰——吊脚楼较多。除我所知较详的咸丰外,来凤的河东区,宣恩从高罗到布袋溪一线,鹤峰的留驾司、北佳坪一带,都有很好的吊脚楼群。恩施、建始、巴东3县都有吊脚楼,只是我们来不及走遍全境。巴东“阁栏头”曾经出现在唐元稹的诗中,表示峡江里也曾有过为数不少的吊脚楼。只是峡江是航运要道,“时代潮流”易于大肆冲刷,使得旧式吊脚楼荡然无存。也有人说唯楠木园尚存少数。1998年夏我有幸参加三峡文物保护考察,途经楠木园,只看出一栋仿佛有干栏意味,但不敢断定是否土家吊脚楼。待我登上顶棚,赫然发现正屋与厢房屋脊交会之处,正是一根“伞把柱”,我才有根据、有把握说这是一座土家吊脚楼,值得保护,以证元稹诗中所言不虚;而且土家建筑文化的北界既然已到达长江三峡,土家整个文化影响也必然到达三峡。巴东、秭归都是跨江设治,是历史形成的,说明峡江北岸,也是土家地区。这一点在文化上有特殊重要性。
湖南省境内的土家聚落,有的规模很大,可惜我往往是匆匆而过,未暇细看。在湖北,我们发现利川市全家坝有五百多人时,已很高兴;最后找到咸丰龙坪,那寨子有七百多人,是我们发现的最大寨子,而且可以说容量已达极限。我们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听说已有三十多户搬出了龙坪。这是因为土家农民的耕作半径有限,过远就不能早出晚归。西南各族,包括侗族,聚落规模有达5000人以上的,那是因为他们有“三屋”制度,专为农事设置庄屋,所以耕作半径几乎不受限制。湖南有些土家聚落明显大于咸丰龙坪,不知他们是否存在庄屋制。我们在湖南最初见到的大型土家聚落,是在龙山到张家界途中;有的聚落,非常“精纯”,而且不断出现新建的吊脚楼,表明这一形式的民居,仍深受土家同胞喜爱。有的个体老屋十分精致,例如红岩溪的彭南山武秀才宅。我第一次进入张家界是从桑植县中湖公社进入的,那里可称张家界的“正门”,沿溪而上,美丽的吊脚楼群和神奇的山形互相辉映。到龙凤庵下的印家坡,那印家的一座吊脚楼也称得上土家吊脚楼的极品。
我们比较从容访问过的湖南土家吊脚楼群首先是龙山县桂塘坝。桂塘坝也可说是土家族的“白云深处”,那里距一脚踏三省——湘、鄂、川的交界点不过一箭之地,密迩湖北来凤的河东区,土家的民族气氛特别浓郁。距永顺县城不远的泽家湖有风格别致的吊脚楼群,我们称这些吊脚楼为土家吊脚楼的“洛可可”式,装饰丰富,色彩艳丽,就像蚕姑渔女,倏尔盛装起来,虽然有些羞涩腼腆,毕竟不掩国色天香,足令一些珠光宝气的摩登仕女自惭形秽。
泽家湖的土家吊脚楼,正屋与厢房龛子并不联结——二者之间,缺少一个“磨角”。这很有趣,表示这里土家吊脚楼还处于中间形态。云南哈尼人的子女房就是离开主屋,但围绕主屋而建。华夏的井院式窑洞很早就形成了厢房。泽家湖的土家吊脚楼介乎二者之间。直到土家匠师发明了“伞把柱”之后,全然成熟的土家吊脚楼才出现。
直到最后我们才有机会进入洗车河、猫儿滩、里耶、石堤这一线的酉水支流河谷,这里是至今仍局部通行土家语言的地区,也可说是土家族的“老区”。这一带的土家吊脚楼群比比皆是,例如前述猫儿滩的树比村。我们明知这里有不少很好的吊脚楼群,也只好留待异日,或者让有心的朋友捷足先得。
四川境内的土家族地区,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座落在酉水、沅水和唐崖河、乌江之间的分水岭上,是贵州高原通向鄂西山地的孔道。贵州曾有大量侗族苗族同胞,通过这一孔道迁入鄂西,自然也带来他们的建筑技术。咸丰自新场到丁寨,沿野猫水绵延60里,有一个蒋氏强族,就是从贵州迁来的。他们的屋顶多用“双椽”,在鄂西罕见,在侗族地区是常规。酉秀黔彭一带文博界的朋友,也曾向我们出示精彩的吊脚楼照片。可惜我们只在龙潭、龚滩、黄溪等市镇作过调查,不曾深入乡村,所以难于举出精彩的民居吊脚楼群。
贵州沿河、印江一带,也有土家族分布。我们只在从湖南进入四川时,公路穿过贵州“乜驾”一角,不曾深入。研究土家民居,当然不该遗落贵州。武陵土家的“圣山”——梵净山,我们至今尚未朝拜,只能许下一份愿心。所以我们现在口称研究武陵土家,其实只是刚刚开步。
彭家寨在宣恩南境,毗邻湖南。从沙道沟经两河到龙潭一线,大约15公里长,溪谷幽深,有如桃源。这里的吊脚楼群,千姿百态,精纯美妙,处处可观。从龙潭翻山到布袋溪,经咸池、将军桥、到沙道沟,也是精彩之区,但这一带被现代公路穿过,稍有破坏。尽管如此,这一圈,可说是宣恩土家民居的一圈项链,而彭家寨无疑是这项链上最光彩照人的明珠。这座寨子,背山面水,两端各有小溪为界,用地完整,是鄂西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在溪河对岸,可望见彭家寨前后耸立9个以上的龛子,还有十多个正屋尽端的山面龛子,“勾心斗角”。龛子下面的空间,有的被用作村落通道,内部交通“立体化”了。所有台阶、道路、院坝都用青石板满铺。这是由于此村“得地独厚”,溪对岸山上就有青石板,只须切割,立即可用。这种铺设使得全村异常清洁、闻不到牛栏猪圈的恶臭。过溪河有现代索桥,过小溪还有风雨桥,后山树木郁郁葱葱,形成极好的背景。我以为迄今为止,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准定该宣恩彭家寨出马。高兴之余,不禁继之以歌咏:
未了武陵今世缘,
频年策杖觅桃源;
人间幸有彭家寨,
楼阁峥嵘住地仙。
武陵地区的人世仙居,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未来;不仅属于武陵,而且属于全世界。土家吊脚楼不单是历史文化现象,不单是具有认识价值的“活化石”,而是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吊脚楼解放地球表面,宜山宜水宜平地,中国古代曾利用干栏开发中原沼泽,西双版纳的竹楼居民至今能与澜沧江的洪泛和平共处。人类建筑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吊脚楼化”,这已经不是预言,而是与日俱增的现实,受到建筑法规的鼓励,在世界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土家吊脚楼向世界所昭示的榜样意义在于:即使木构吊脚楼这样的高级享受也并不奢侈。值得鉴戒的是,像窑洞这样富有未来意义的传统居住方式居然遭到鄙弃,住窑洞的青年农民竟致娶不上媳妇!值得庆幸的是土家族人民仍以住他们的木构吊脚楼而自豪,他们抵制了半吊子“现代化思想”的愚弄。正确的生态保护政策足以支持人民享受天然木材房屋,咸丰县之鼓励人民建木构吊脚楼,足以称许。
我很高兴,恩施有关部门对我建议将咸丰新场中学(即蒋宅)、宣恩张官铺陈宅和宣恩沙道沟——两河——龙潭一线,列为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了积极回应;其实咸丰全县照说都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知福建永定土楼和四川酉阳龙潭古镇都已申报,咸丰环境保护和生态性民居也当积极争取其应有的世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