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青少年:“明天”是否依然爱我?
2001-07-09
“海湾战争”、“沙漠之狐”以及长达十年的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尤其青年人,在战争中成长,危机、战乱、制裁、贫困、失学、无业,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仇恨、失望、无奈,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与世隔绝,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因特网、哈佛、彩票之类各国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名词,对于他们来说就像5000年前的楔形文字那样的遥远。
巴格达人经商是有传统的,早在中世纪巴格达就是世界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如今各种商铺的经营者多半是青少年。在一个著名的古董市场,有兄弟三人在经营着三个店铺,哥仨都很年轻。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平分三份各管一摊。此前他们都在大学里学习,如今只有辍学挣钱养活老母亲和弟弟妹妹。
商店跑堂的人也多为小孩。他们在门口招徕客人、端茶送水、看守店铺、打扫卫生。报酬多少要看店主收益多少来定,并无固定薪水,所以他们干活特别卖命。一次,我的车在闹市区抛锚了,需要一个连线才能把车发动起来。店铺里打工的孩子主动替我拦车,拦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连线。突然那孩子跑远了,过了一阵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举着一根连线。原来,他跑到汽车修理行,死磨硬缠终于把连线给借了出来,连店主都感到很惊讶。问后才知道他母亲重病在家,他白天上学,晚上打工挣钱。
枣拉公园是巴格达市内最大的公园,不要门票,所以一到节日里面挤满了伊拉克人。一家人在草地铺上一块塑料布,放点面包、大饼和水罐,大人看着孩子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就算是过节了。我们看到一位满面惨然沉默不语的中年妇女,便跟她聊天,得知她丈夫在海湾战争中被打死了,给她留下两个男孩。万般无奈下,大儿子当了童工。大儿子把挣来的钱交给妈妈,她买了面包,从家带来一罐自来水来到不要门票的公园,让孩子们在草地上跑跑,算是庆祝孩子拿到第一笔工资。
在伊拉克人欢度穆斯林最大的节日“宰牲节”时,我们也到底格里斯河上游玩。那时是傍晚时分,游玩的人很多,倾家而出的不少,都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拚命玩一把。年轻人露出难得一见的灿烂笑容。小伙子们吹着喇叭敲打着牛皮鼓拍手唱歌,姑娘们有的跳起迪斯科,有的把外衣缠绕在腰部扭动腰肢跳起风情别具的阿拉伯东方舞,船主特别邀请的伊拉克舞女为客人们表演地道的阿拉伯民间舞蹈,将人们的游兴带入高潮。
看着眼前这欢乐的人群,如花似玉的姑娘们,无忧无虑的狂舞者,无论如何也难以将眼前这活生生的欢乐景像与河岸上那危机、战乱、制裁所带来的苦难现实联系到一起。
我每次路过巴格达解放广场时,准能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站在十字路口向停车的司机乞讨。小姑娘长得很好看,大大的眼睛,黑黑的头发,苗条的身材。每当我的车一停在红灯前,她一准儿出现在我的车窗前。每次我都给她一些零钱,她很礼貌地道谢。一次,我给她一个文化处散发的介绍长城的小册子,她的眼睛发出异常兴奋的光芒,连声道谢说:“十分感谢!我喜欢读书。”
喜欢读书而没有书读的人太多了。由于战争的摧残,80%以上的校舍不适宜学生上课。深受制裁,新知识、新科技、新观念与伊拉克无缘,连新课本都没有,境内不能印刷新教材,教师不知道拿什么给孩子讲课,教育事业处于底谷。专家普遍认为,伊拉克的现状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改变,那就不仅仅会影响整个一代人,而且肯定会危及几代人。G(少 冉)
《海外星云》(200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