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之“道”

2001-06-28文/刘朝明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1年2期
关键词:学派道家管理

文/刘朝明

在当今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背景下, 中国面临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国家一样具有共同性,即“主导当今社会的是无数的综合企业组织,培养和发展足够的领导兼管理型人员帮助经营这些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①本文拟借鉴道家学派之“道”,对中国职业经理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管理行为作出初步分析。

管理对象之道

经济资源既是生产的必备要素,也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其中,人力资源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产的投入要素,又是控制生产经营的主体。因此,德鲁克认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正是经理工作的核心要件。

为此需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在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后,古典管理学派坚持以效率最大化作为管理目标,出现了泰勒的作业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和韦伯的科层制模式。在“霍桑试验”之后,西方管理学家认识到斯密假设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提出了重视人的情感和多层次需求的行为科学管理。进而,按照X理论对人性“恶”的假说,企业必须坚持“法”(制度和规则)的建设;按照Y理论对人性“善”的假说, 企业必须注重“理”(承诺与信任)的建设;按照Z理论的假说, 企业家必须尊重员工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而实行“民主”管理。

如果说西方企业界普遍重视“法”治,以日本为典型的东方企业界则偏重于“理”(企业文化)治。那么,中国企业家作何选择呢?我认为应当在借鉴外国企业管理一般性原理的前提下,从古代道家学派的文化传统中找到有国情特色的管理之道。

依照道家学派的解说,人类的进化阶段由下而上分为七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则匹配不同的管理方式(如下图所示):

生民→小人→君子→圣人→人仙→地仙→天仙

│││││││

兵治→法治→礼治→义治→仁治→德治→道治

可见,对生民(即坏人)必须以武力诛之;对小人(即劳动者)必须以法制约束其行为:从君子(知识分子)始则表示人们的道德情操一步步升级,至天仙阶段已成为完人。老子认为对此的治理程序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管理的角度讲,就是“道治”(无为、有为、无不为)作为管理的理想目标和最高目标,在做不到时再求其次;或者按照不同的人性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并按照人性进化阶段循序渐进实施管理而最终达到最高目标。

管理本质之道

道家学说以《老子》和《庄子》作为经典,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和易经,即“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果把阴阳看作是事物内含矛盾的两极,道即是矛盾的统一体。由于道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所以展开道的外延就可以包容中国古代其他八个学派的管理精义,如儒家学派的“秩序”管理、法家学派的“奖惩”管理、墨家学派的“平等”管理、农家学派的“劳动”管理、名家学派的“计划”管理、兵家学派的“战略”管理、纵横学派的“谈判”管理、阴阳学派的“平衡”管理等。

正如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意即矛盾的作用力不仅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深藏于人的行为、情感和心理之中。由此可引伸出矛盾作用的不同具体形式,如相生(相互促进)、相克(相互竞争)、转化(相互依存)、共存(相互稳定)、互惠(相互受益)、相比(相互优势)和统一(相互过渡)。可见,以一“道”即可概括出事物运动和心态变化的根本规律。

从上述原理可以解决管理的本质。从总体看表现为控制和协调广义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关系,具体则表现为下述六个管理的基本规律:循环律─同一事物的因果关系协调;成长律─整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协调;得失律─实践中的成败关系协调;时间律─进攻、防御与退却的时机协调;调节律─环境与内部的关系协调;容忍律─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协调。

总之,对企业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若掌握了上述管理规律和行为准则,就可做到遇事而不乱,遇人而不恐,遇险而不惶,遇喜而不惊,即进入了“道”的最高境界,成为两种成功的管理大师:或者是“太上知有之”(看不见的领导),或者是“亲而誉之”(使人快乐的领导)。

管理方法之道

管理思想或理论是用于指导管理实践的,只有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或方法才能产生管理绩效。现代西方企业管理就是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例如孔茨的职能管理、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管理、西蒙的决策方法管理、约翰逊等人的系统管理、布莱克特等人的管理模型、卢桑斯的权变管理、德鲁克等人的经验管理和明茨伯格等人的经理工作效率管理等,对中国的企业家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均有可借鉴之处。

以日本为典型的现代东方企业管理则崇尚中国道家学派的管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方法。美国管理学家对东西方管理的本质区别曾作过如下描述:“在一处禅院中,园中有几块石头立在鹅卵石堆成的小池塘中,西方人看到的是石头,日本人却习于注意石头所形成的空间。”③毋庸置疑,日本人这种独特视野来源于道家学派的“水”性论。

老子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对水的特性作了全面概括,如自发性、主动性、柔软性、冲击性、带动性、渗透性、纯洁性、蒸发性等等,介于万物之上。一个管理者若熟悉并掌握了水的特性就可转化为最高智慧。这样的高智慧管理者必须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意即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可以做到常人所不能,如: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之气,能受人所不能受之苦,能做人所不能做之事,能成人所不能成之功。④这种水式管理之道正是日本人引伸出的“柔性管理”的独特方法。当然,这也正是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所需要正视和掌握,并符合中国特色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作者为广西大学商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

①(美)J.科特:《新规则》,华夏出版社(1997)

②(美)P.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③(美)R.帕斯卡尔、A.阿索斯:《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中国科技翻译出版社(1985)

④(美)张绪通:《管理的道学要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学派道家管理
具有创新价值的伯明翰学派文化阐释
漫画道家思想
重“流派”、弃“宗派”与讲“学派”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