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底线

2001-06-22

青年文摘·上半月 2001年8期
关键词:底线加拿大试卷

郑 忠

以前总听老人讲,做人做事都要有个分寸。这句话到了加拿大,用洋鬼子的英文表述就是“bottomline”(底线)。

我搬进新居后一星期,黑人小伙儿Grey也搬到我隔壁。加上先我们入住的加拿大女孩s,共有3人合租。我们每人都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共用。记得是在头一个星期,S发现她开罐头的工具被人动过,于是就问我。证实了我没有动过之后,她又准备问Grey。我当时蛮好奇,便问她为什么对一件小事如此认真.她对我解释说:用一次小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是她想利用这件事向大家表明今后在与室友的交往中,哪些是她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她不愿意看到的。我记得很清楚,她当时用的就是bottomline。

后来在许多场合,或明的,或暗的,我都能感到bottomline的存在。存取款时排队,人与人之间有个心理上可承受的距离。如果有人在你取钱的时候与你挨得太近,你就会很难受。在公共场所讲话,如果音量过高,便会遭旁人的侧目。此类底线划在明面,容易理解,也容易学习。有些则较隐蔽,与自己以往的价值观距离较大,理解和接受起来也较困难。

在北美,久别的朋友重逢,互相拥抱是常见的。在异性朋友之间,也常是如此。一般国人初见此景,多有诧异。但经过一些时日,接触得多了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深究一步,朋友与朋友之间拥抱到何种程度是个界限?晚辈与长辈之间,分别与重逢之间,相互拥抱是否有所不同?这恐怕就一时难以表达清楚。不过其中的一条我以为挺重要,那就是平时应该自觉地将自己暴露于不同的场合,多体会,多积累。时日长些,对异国他乡的国情民风了解得多了,与人交往的底线也就容易划清。

我做教学助理后,才真的有机会了解,在加拿大师生关系究竟是怎么个轮廓。上课时,学生可以随意吃喝,可以将脚跷在桌上,但前提是不可妨碍其他同学的听讲和老师的授课。同学之间可以互借笔记,却不可以翻看别人的作业和发回的卷子。考试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但在考试之后打听别人的分数是非常失礼的。老师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不可以随便翻看老师讲台上的书籍讲义。学生可以随时就任何问题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但通常认为在老师非办公时间随便拦住老师提问是唐突的。我们这门课开始之前,任课的教授就给我打了不少预防针,教我如何既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又可以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如何既解答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应付不礼貌的发难。这些提醒,我在一开始时并没有听进多少。一个学期下来,才摸到些门道儿。

Joy Kent是一位成绩很好的女学生,她曾多次说过她选这门课就是希望今后能升入医学院。前两次小测验,她的成绩都不错。照此发展,预计她这门课的成绩应该不会太差。第三次小测验,她的成绩不怎么样.考卷发回后的第二天她要求见我,希望就考卷中我的几处评判向我提问。她的第一个问题的确有理,于是我为她补加了1分。但在提出第二个问题时,她犯规了,做了一件作为学生所不应该做的事。试卷中,她在描述维生素的结构时将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写成macrostructure(宏观结构)。中间一个小字母写错了,使得答案整个相反。如果她直截了当地向我解释她当时只是一时笔误,或许我真的会给她加半分,毕竟谁能说自己不会写字走神?但自作聪明的她将单词的第二个字母a擦去,改成了i,并以此来抱怨说我对她的答案判断有误。其实我在改卷时注意到试卷是用铅笔回答的,卷子发回后有被再次改动的可能,因此我在她的错字下用红笔作了个记号。当我指给她后,她知道自己的小阴谋被识破,于是很尴尬。事后重新评价这件事,这一涂一改已经使她的行为超出了学生抱怨老师的正常界限,算得上欺骗。一周后,收到该同学的E-mail,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还有一位男生在一次作业后找到我,抱怨说我对他的答案没有理解。在我耐心地解释说他的回答文不切题后,他仍然反复说自己的答案是沾边的。“我怀疑你是否真的看懂了我写的东西”,他当时这样说。我心里一衡量,这就越线了。

我对他说:你这不是在向我解释你的试卷,而是在挑战我的阅读能力,我不想就此过多纠缠。我请他将此试卷拿给教授或系里的其他老师读,如果他们能读出新的意思,我并不介意给他加分。走的时候他说他会这么做的。但直到学期结束,我也没有从教授那里得到反馈。学期结束前我与老师谈起此事,她认为我是做得恰当的。

(丁威摘自《祝你幸福》200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底线加拿大试卷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