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绝境

2001-06-14宗福先

现代家庭 2001年3期
关键词:莫里绝境逆境

宗福先

南京有个孙静,得了一种奇怪的“巴塞氏综合征”。从18岁到现在的22年中,因为这种危险的血管炎症逐渐弥漫,她全身上下动了32次手术。现在,病已经侵入脑部,引起脑水肿、脑栓塞。这种病随时随地可能发作,随时随地可能危及生命。她已经数不清被抢救过多少次了。其中最可怕的一次是她呼吸、心跳都没有了,已经被盖上白被单推进了太平间,是她迟到的姐姐掀开被单看她最后一眼时,发现她眼皮动了一下,于是把她重新拉回了抢救室。她又活了。就是这么一个命若悬丝的人,我跟着电视台去南京采访她才知道,她开办了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医疗诊所以及养老福利院、饭店等多个经济实体,为150多个下岗工人、军嫂、警嫂提供了工作,为社会提供了许多服务。我们去的那天,她早上吊了两瓶水、打了七针杜冷丁,然后来接受采访。谈话中她说她这两天正在跑手续,准备办一个护理培训中心,她还好几次说:我知道我随时随地会走……

孙静让我感动、感悟,孙静用她的奇迹证明了一个普遍性的真理:人在面对死亡或者说面临绝境的时候的潜力有多大!《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教授、《死亡日记》中的陆幼青以及许多我们知道、不知道的人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真正意义上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人总是留恋生命的。我还是很年轻的时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会突然想到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但是阳光照样普照,人群照样熙熙攘攘和嘻嘻哈哈,于是内心恐惧到了极点!但是另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或早或晚,人人都要面对死亡,无一幸免。因此,如何学会面对死亡,就成了人生重要而必需的一课;也因此,中国人避讳探讨死亡话题的禁忌正在逐渐被打破,莫里、陆幼青、孙静,都成了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文明,这就是进步。

这里,莫里、陆幼青、孙静们有一个共同点:面对死亡时,与其说他们靠的是勇气,不如说他们靠的是智慧。既然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永久的、无限的黑暗,为什么不在最后的黑暗降临之前为自己创造出最后的、哪怕是短暂的光明甚至辉煌呢?为什么要用绝望、恐惧、哀怨甚至愤恨使自己的黑暗提前降临呢?难道绝望、恐惧、哀怨甚至愤恨就能使自己逃脱?当孙静们想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就泰然了———不是泰然等死,而是泰然地活———让自己最后的时刻活得有质量、有价值:从容、宁静、尊严,有一点快乐,还有一点忙碌。他们能够做到的并不多,也有许多的无奈,但是,这已经足够了!这就使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几乎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闪光的一刻———不是指表演效果,对于他们本人这已经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我是说他们自己的感觉:充实而快乐!他们挖掘出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力———物质的、精神的。

其实,对于离死亡还太远太远而又不愿意提前思考这个课题的人来说,孙静们的故事依然是很有启示的。反过来问:人为什么一定要到最后关头才懂得珍惜生命呢?人为什么大难临头了才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呢?关于这个问题,理性的回答是简单而又无效的。著名的黄家医圈创始人、我的好朋友黄传贵医生对我说:人就是这样,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不想死。但是有悟性、有追求的人是应当自知与自制的。他们应当“居安思危”,明白无论自己多么年轻,时间也不是无限的,从而懂得逼迫自己;而在陷入困境、逆境甚至绝境之中的时候,他们懂得这有可能成为另一类的机会———说不定倒逼出一个崭新的你!困境、逆境、绝境能毁灭一个人,但是,也能成就一个人。这就是孙静们给我们的另一层启示。

猜你喜欢

莫里绝境逆境
“动物都是科学家”系列十九 装死,身处绝境时的无奈之举
莫里永学生宿舍
——贯穿建筑的连续上升走廊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莫里》
大蛇莫里
把婚姻逼上绝境的,绝不是第三者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完形填空Ⅳ
绝境中的三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