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资本魔鬼”宣战

2001-06-14

南风窗 2001年1期
关键词:赖昌星走私海关

■本刊记者/项 梓

赖昌星到了落泪时

世界反腐败史上的重要案件——中国“远华案”已接近尾声。在2000年11月8日的一审公开宣判中,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福州市公安局局长庄如顺、厦门市副市长蓝甫、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行长叶季谌等14人被判处死刑,另有56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半个多月后,堪称“世纪大私枭”的“远华案”主角赖昌星在加拿大被皇家骑警逮捕,罪名是“涉嫌违反入境条例”。赖昌星终于到了落泪的时候。

赖昌星不愧是“做过大生意”的人,尽管亡命天涯,尽量低调,他仍在温哥华西57街斥巨资购入一幢连花园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豪宅。他多次出入温哥华唐人街和西区百老汇街的赌场豪赌,每次赢钱,必定打赏全场员工,尽显豪客本色。他也常与妻子驱车到唐人街购物,尤喜海鲜,每次都买很多生猛鱼虾回家,从不讲价,只求“最靓”。

据加拿大传媒报道,赖昌星夫妻是1999年8月持香港特区护照以游客身份进入加拿大的。皇家骑警指控赖昌星在居加1年多的时间里,往返温哥华和多伦多两地达30多次,与本地的“大圈帮”等黑社会组织有密切联系,跟这些帮派一起走私各类物品,甚至有证据显示他曾参与多项大型偷运“人蛇”的活动。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彩票公司的文件则显示赖的赌博投注资金和次数都不寻常。移民局基于上述证据,要求难民局扣留赖昌星,不给其难民资格。

赖昌星的律师拉森称,赖昌星一案不外有四种结果,一种是难民申请成功后释放;一种是难民申请未果时释放,赖继续申请难民身份;一种是判决让他离开,有30天宽限期,赖昌星必须离境,离开加拿大国境即可;最后一种是驱逐出境,在30天宽限期内如果还不离境,加拿大将强行驱逐他返回原出发地香港。虽然赖案的司法审理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普遍的看法是,赖昌星最终很难逃脱被引渡回中国接受审判的命运。正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

赖昌星“魔力”何在?

设想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看到“远华案”的历史卷宗,看到“远华案”的罪犯名录,或许他们会发出一声惊叹:这个赖昌星是何许人也!竟能引如此多的高官竞折腰!赖昌星不过区区一个生意人,小学都没毕业,却能够收买中国一座重要开放城市几乎所有他认为相关部门的代表,而这些部门正是我们地方政权的骨架。如果不是中央政府下了大决心,断然采取行动,中纪委直接介入查处,“远华”可能直到今天还在“辉煌”,赖昌星可能还坐着他的挂特种车牌的“奔驰”600防弹轿车随意驰骋。

和以往很多走私分子不同,赖昌星要攻下的是整个厦门海关,不是一两个关员;他不要偷偷摸摸、小打小闹地走私,而要大规模、公开化地走私。杨前线出任厦门海关关长之后,在赖昌星“票子、房子、女子、车子、位子”的“五子绝招”之下,众多海关关员纷纷落水,海关成了“顺昌者昌,逆昌者亡”之地。不听赖昌星的,一律调往不管事的单位或边远地方海关。向他靠拢的,升官发财,花天酒地。据说,赖昌星笑那些以高速快艇闯关或是半夜偷偷走私的行径为“做贼”。而载运“远华”货物的船则是在白天公然开进厦门港的。海关、公安、工商、边防,只要知道是“远华”货物,全都抬手放行。“远华”的货物一到,海关关员连货都不验,“远华”说什么货就是什么货,报多少数量就是多少。成品油、汽车、电脑芯片、钢材、香烟等畅行无阻,国家的海关税收随之成为“远华”的利润。为了保护走私市场,“远华”还与一些机构联手打击其他走私集团,别的公司要走私,必须向远华交保护费。厦门海关简直成了“远华”的一件摆设,可以任意摆布。

在进攻腐败官员方面,赖昌星以“出手大方”闻名。在赖昌星看来,收效最大、赚钱最多的行业,不是高科技,不是第三产业,而是对人际关系的投资,用体力赚钱是下策,用钱赚钱是中策,用关系赚钱才是上策。他非常细心地研究每一个官员的爱好,因为爱好就是贪官的命门。凭着这一看家本领,赖昌星腐蚀百官势如破竹。官员如是,演艺娱乐圈中的美女就更不在话下了。

在加拿大关于赖昌星案的听证会上,赖昌星自我辩解说,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商人。由于辛勤苦干,加上运气好,在20年内将一个小汽车零件公司发展成一个无所不包的企业王国。不错,赖昌星是有过“辛勤苦干”的创业阶段。70年代末在家乡创办螺丝厂时,他还不足20岁。为了买到便宜的原材料,他常骑着自行车到80多公里以外的厦门亲自采购。赚的完全是血汗钱。从家乡到石狮,再到厦门,为了创业,为了应付某些部门的管制,为了对付恶霸流氓的滋扰,一介农民出身的赖昌星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在此过程中,赖昌星用钱铺路,巴结一些官员,多多少少还有点理由。

但自从1994年赖昌星用几十万买了一个单程证移民香港,为走私暴利所诱惑,开始他的“新生意”之后,赖昌星的财富生成过程,便几乎全都是罪恶和肮脏。虽然他也做了些“慈善”事,但不过是为了给“远华”一件好看的外衣。而赖昌星所谓“运气好”,也不过是“走私致富”的另一种说法。

对于贪官们来说,赖昌星的“魔力”,不是头脑智慧,不是发明创造,不是道德人格,而是他所拥有的资本和挥霍资本时的“豪气”。一个小农民企业主的赖昌星,一个大走私头子的赖昌星,由于拥有资本的不同,在不少官员那里所受礼遇也截然不同。这不能不是“远华案”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在资本面前,我们政权机构中的一些权力代表不堪一击。资本不仅在腐蚀权力,而且已经成为权力背后的隐性支配者,而权力则成为资本不折不扣的代言人。如果说这是一种“黑金政治”的雏形,相信没有谁会有疑问。

警惕“资本魔鬼”的侵袭

资本来到人间,滴滴带血。这血有辛勤劳动、呕心沥血之血,也有残酷压榨劳工之血,还有作奸犯科、招摇撞骗、侵吞公产的肮脏之血。和权力一样,资本天然有着极强的扩张性,拼命寻找一切可以获利的空间与可能。

没有不需要资本的社会。资本的投入,资本和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财富。但是,正因为资本无所不在、唯利是图的扩张性,一个健全和健康的社会必须对资本力量有清醒的认识,有理性的约束,有法治的规范,并努力让资本在合乎人性的轨道上运行。

当资本和权力结合,当资本依靠权力或罪恶而生成,资本就变成魔鬼。在当代中国,赖昌星是一个典型的“资本魔鬼”原型,“远华案”则是“资本驱使一切”的活样本。据说一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官员第一次到“远华”用来待客的“红楼”时,大叹“真正感觉到什么是资本主义”。对他们来说,资本的力量真是太神奇、太不可抗拒了。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是资本力量的大大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投资结构。但是,资本力量的壮大、扩张,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权机构乃至执政党的自我定位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值得更进一步的关注。比如:国有资本的自我定位,以及作为国有企业中劳方代表的工人的利益保障问题;外国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更深入地进入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之后,对我们潜在的影响问题;在民间资本的发育过程中,政府的态度和实际的配套政策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资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投资环境,我们怎样在发挥资本力量的同时警惕资本的负面影响?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但至少,有一些原则是应当也必须遵循的。

比如守法经商、公平竞争的原则。“远华”的暴利就是建立在非法经商和不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国家关税大量流失,成为一己私有。“远华”大赚走私石油财的同时,国有企业却举步维艰。福建炼油厂产品销售部主任对媒体表示:“走私把我们带上了崩溃的边缘。”在1998年初走私高峰期,这家年产成品油数百万吨的大型国有企业每月卖出的成品油几乎等于零。1998年3月,走私柴油最低价曾卖到1400元1吨,远低于福建省石油公司1780元1吨的最低限价。无论国家油站怎样降价,卖走私油的油站都可以开出更低的价格。国内各家石油企业,包括江苏仪征、北京燕化等上市公司在内,产销量都大受影响。在走私油的冲击下,全国有3000多口油井关闭,石化企业家家都是油库爆满,30多万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失业,中石化总公司1998年一季度因此出现的亏损高达25亿元。而在中央开始打击“远华”走私案一年后,仪征化纤公司盈利比上年猛增67%,是5年中最好的一年。

再比如,对投资人负责的原则。国有资本利用股市大规模换血补血,但像“郑百文”式的经营,哪个股民不寒心?现在,民间资本也开始利用股市壮大自己,民生银行上市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希望它们不要让投资人失望。

又比如,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高度重视、珍视的原则。

还比如,资方尊重劳方利益和谈判权利的原则。

最后,或许最重要的,用健全的司法制度保障资本的合法和应得权益、打击非法资本的原则。政府的角色是当好资本竞争和扩张的裁判员,而不是拿着公共权力作筹码也去和资本分一杯羹。

如果失去了这些原则,听任资本力量的自我扩张,“资本魔鬼”的出现就绝不是偶然的事。在缺乏游戏规则的各种类型资本的冲突中,社会的稳定必然要受到干扰。

变坏事为好事

“远华案”当然不是一件好事。“远华案”是一次最疯狂的演出,肮脏的“魔鬼资本”和缺乏制约的巨大权力,以赖昌星为轴心,作了一次最疯狂最彻底的交换。但是,从中央排除各种困难、坚决查处“远华案”的举措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远华案”是一场反腐败战役,也是一场执政党自我完善、政府自我更新、捍卫社会公正和法律尊严的保卫战。我们的整个社会从“远华案”中获得的教训和经验,必将有利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向着更完善和光明的一面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是前无古人、复杂艰巨的伟大工程,形形色色挑战的出现并不奇怪。我们的责任是,对挑战作出真正负责的回应。在这世纪之交,在中国政经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中央和政府在处理“远华案”上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民欣慰,也必将载入史册。□

猜你喜欢

赖昌星走私海关
涉逃证走私行为司法解释的方法论反思——以法释〔2014〕10号第21条为切入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智辨走私贩
广东破获“1·26”特大走私毒品案 缴毒约717公斤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最后十天的“司法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