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创业目标的策略
2001-06-14沈鸿友
沈鸿友
人都足有追求成功的趋向的,可是却只有少数人走向成功,多数人都不能如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多数人缺少逼近目标的箫略。
逼近目标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学会自我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一90%,甚至可以发挥到极至。因此,追求成功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正如一台性能优良的机器不能缺少燃料一样,健康的心理也必须以激励做动力,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还是一无所成。
激励分为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两种。能否受到外部激励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左右的,我们主要依靠的是成功的自我激励。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激励自己,一步一步登上成功的顶峰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先在纸上写一个固定日期一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泊岸”。
再写上你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对抗”。
最后写上你拟定的计划,要简洁——有了航线,就会少走弯路。
每天默诵两次。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默诵时,要排除干扰,闭上眼睛,想像自己正以充沛的精力实施计划获得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钱。
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适当奖励自己。哪怕有了一点点的成功,你也要自我庆祝一番。或者给自己买一条漂亮的领带,或者和朋友一起出去兜风,或者轻松一下,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如果有了自己认为比较大的成功,还可以添金置银,购买名牌服装等。总之,你的生活待遇和享受都不是轻易做出的,都足以自己的大小成功为条件,无成功可言时,决不优待自己。据成功的人士介绍,这种自我奖励的办法很管用。其二是学会设置阶段性目标。
一个伟大的目标和宏伟的计划,如果不是分成阶段性目标,是容易把人吓坏的。走地上的路是如此,走创业之路也是如此。
在1984年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矮个子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两夺桂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午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从河北徒步走到广州,见到了在广州打工的女儿。人们奔走相告,以为奇迹。当…家电台的记者采访她:“你是如何鼓足勇气充满信心克服困难走到广州的?”哪知老太太很平常地回答了一句她不以为奇的话,她说:“每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是的,只重过程不重结果,重过程必有结果。老太太的秘诀就是把遥远的路程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小目标”,每完成这样一个小目标部是很容易的。英国的西华·莱德先生是个著名的作家兼战地记者,他说,他一生中所收到的最好忠告是“继续走完下一英里”。他常给人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跟几个人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结果迫降在缅印交界的丛林里。往印度走全程还有140英里。走了一个小时,我的一只长统靴的鞋钉就扎了脚,我能一瘸一拐地走完140英里吗?但是,为了晚上能有个地方休息,我们只能继续硬着头皮走完下一英里,此外别无选择。终于,奇迹发生了,我们竟然就这样—英里、一英里地走到了印度。”
这次经历使西华·莱德先生受益匪浅。以后他人生的许多事业都从这次经历中受到鼓舞。
二战结束后,西华·莱德先生开始写一本长达25万字的书,写作初期他的心一直定不下来,几乎差一点就想不干了。最后,他强迫自己只是想下一段落该怎么写,而非下一页,当然更不是下一章。他说:“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我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下去之外,什么事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几年以前,西华·莱德先生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告剧本的差事,当时没有签合同,也没有明确一共要写多少个剧本。西华·莱德先生一个一个地写下去,结果共连续完成了2000个剧本。后来他自己很有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签的是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的合同,我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所吓倒,甚至把它推掉。”
拿破仑·希尔说,每个决心获得成功的人都应知道,进步是一点一滴不断地努力得来的,每个重大的成就都是一系列小成就累积而成的。做下去,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聪明的做法。
(魏炜煜摘自《心理医生》)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