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洞宾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2001-06-13李永贤

中国道教 2001年1期
关键词:吕洞宾之士长生

李永贤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义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道教教育也毫不例外,其理论核心是神仙崇拜,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道教徒汲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羽化成仙。吕洞宾以道为主,兼融儒、释,提出了学"道"、长生成仙的教育目的。

1毖"道"

吕洞宾继承老庄之说,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说:"道之一字,为天地之秘机,为阴阳之精萃,立极宇宙,开化古今,至微至隐,无形无名,肇造化之象,祖万物之根。""况夫道者,扩之包乎天地,收之摄于毫末;千言万语,万竟其端;篇章寸简,可通其微。"可见,"道"包罗万象,细大不捐,由它生出阴阳二气,然后由此二气演化衍生出世间种种万物。而且,作为万物之根的"道"无处不及,无时不在,天地日月,人物山川,无不体载,无不承受。既然如此,那么"道"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高境界。

吕洞宾还进一步论证了"道"与"言"的关系。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那里,"道"是一个玄妙至奥的、贯穿于生活的实物中的至理,不可言状,只可意会。吕洞宾也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大道无言,至言无文。言而文,文也,非天下之至言;道而言言,非天下之至道。道原无所庸于言,言原无所事于文,文以文其言,言以言其文。"既然至道无言,至道不可道,那么"道何与乎?言何为乎?文何用乎?"吕洞宾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言无文,不足以行远;道匪言,不能以传世。传道其必有事于言,言传其必有取于文。"也就是说,"道"要传之于后世,传之于芸芸众生,那就必须借助于"言"与"文",否则道隐无法传世。"昔儒家有语类,释氏有语录,皆学者录其师之答问,片言只字,不欲遗忘,以为学问之助。"吕洞宾认为,如同儒、释一样,道教要施以正确的教育,也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文字。所以,为了修"道"之士的学习,为了真"道"得以传于后世,"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必要。这并不与老子最初さ募解矛盾,而正反映了道教当时意欲扩张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教育范围的历史现实。吕洞宾进一步解释,之所以历来执"道"者都主张"不言"、"不道",这是因为有些"文靡蔓,其为文也失实道而言,而言虚浮。其为言也无物,以无物之言言道,道反以言而隐,……道未尝不可言,所恶乎言者,畔道之言;所恶乎文者,离经之文。文而离经,至言晦矣;言而畔道,至道隐矣。"以至于导致"天下大道不明"。在这里,吕洞宾清楚地指明,"道"并不是绝对不可言、不可文的,而是由于世人众生的言文虚浮不实,有违于"道",致使"圣言莫行,大道阏塞",同时,也使那些圣人、道人,至真之人都慎言、忌言,更加谨慎地用心去悟"道",从而获真实之"道",免于虚华浮躁。所以,他在自己以言作文的同时,也告诫众生"毋徒以予言为文,……亦毋徒以予言求道,而窥吾道于语言文字之中。"11

"道"虽然如此玄妙至奥,但并不是不可求的。吕洞宾自言:"上古神仙诸佛,也是人修得。"12"莫道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13可见,"道"并非虚无缥缈、无法悟得。他要求修行之士,"苦志苦为,既进复进;苦不辞苦,进不辞进。"14"领悟于心,身体之,力行之。"15只有如此勤学苦悟,躬体力行,才能了悟此"道"。吕洞宾又言:"道者,以诚而入"16,"行道无有难易之分,而一贯之曰诚。"17"学道者不诚,则虚妄不实,是以诚之为贵。"18这就要求学"道"者不仅要身体力行,吃苦耐劳,而且要清心寡欲,至真至诚,专心一致,持之有恒。这样,才有可能得"道"。

2背ど成仙

唐以后,道教十分昌盛,道教徒不仅为了消灾纳福,还希祈长生成仙。吕洞宾认为,所谓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只要悉心修持,人人都可以长生成仙,超凡入圣。他说:"莫道神仙无学处,古今多少上升人。"19"人人会饮长生酒,个个能成不死夫。"20但是,"人死为鬼,道成为仙,……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为鬼;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脱质为仙。"21在这里,吕洞宾认为人可以为鬼,也可以成仙,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要求修"道"之士专精勤久地悟"道",坚持不懈地修炼,这样才能长生成仙。吕洞宾也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资质差异,但他认为这并不影响人们求"道"。是故"上士悟之以几神,中士修之以入道,下士得之以延年。"22可见,上士固然资质聪慧,专精求"道",苦志修行,自然能成为神仙;而中下之士,只要用心悟"道",并身体力行,也可以入道而延年益寿。

吕洞宾还进一步告诉芸芸众生,道教之门,实无异闻异事,那些所谓异闻异事,只是凡人之见。神仙也与凡人一样,有五官四体,也讲忠孝仁义。他多次告诫修"道"之士:"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23这里所说的"人道"即言行合于天地,事事秉一诚意,必须"一言而弗合于天地,弗言也;一行弗合于天地,弗行也。"24想要长生成仙,先要修此"人道"。在此,吕洞宾把长生成仙与日常做人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给修"道"之士提出更大的希望,指明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能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真诚相待,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然而,古今追求长生成仙者甚多,而芸芸众生却多数不得长生成仙,原因何在?吕洞宾认为,一方面,世人虽然意欲长生成仙,却又贪图名利钱财和人间欢娱,他们内心浮躁不清净,溺身于孽海之中而不自知,犹如大梦不醒。因为这些"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25另一方面,有些学"道"之士,虽亦勤心苦志,行持已久,但他不去拜师求真,结果"法不合道,多闻强识,小法旁门"26,仍不免于疾病死亡。由此看来,欲长生成仙,必须清心寡欲,勤体苦志,而且要访求名师指点迷津。

正是在这种长生成仙可学可致的理论基础之上,吕洞宾把教育所要培养的最高目标称为"至人"、"真人"。他多次论述"至人"、"真人"的特点:

睹如不睹,闻而不闻,冲漠无朕,常清常静,不为时迁,不与物竞。B27

猜你喜欢

吕洞宾之士长生
手工制作之长生花
战“疫”之士
不说,也不会有人当你是哑巴
狗咬吕洞宾
如何才能做到回归课本
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
桃花朵朵开
偷情的证据
船老大智对吕洞宾
吕洞宾成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