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与中英西藏问题谈判
2001-06-13萧一亭
萧一亭
1993年6月26日,唐绍仪之女唐宝珊向珠海市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有关唐绍仪的文物。其中有一枚银牌格外引人注目。银牌为圆形,有一祥云纹纽。正面压印楷书“钦差议约全权大臣”和双龙纹环抱的一个“赏”字;背面为压印的正面龙纹。银牌直径4厘米、厚0.14厘米,重21克。最初,大家以为这是唐绍仪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南北议和时,朝廷所赐之物,年代在宣统三年(1911年),并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后经研究发现,这块银牌不是辛亥革命时期之物。因为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其为钦差大臣,后又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唐绍仪参加南北议和,虽然是北方总代表,在谈判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只是充当袁世凯的使者的身份,所以时人称唐绍仪为“唐使”,他当时并没有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且“仪和”与“仪约”虽一字之差,意思却相距甚远。实际上,这枚银牌是唐绍仪1904年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印度与英国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时的一块赏牌,为中国外交史上一件重要的文物,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当之无愧。
唐绍仪为中国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1862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原香山县)唐家村。由于这里濒临港澳,得风气之先,不少人赴港澳求学或出洋谋生。中国第一位在美国留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容闳就是珠海南屏人。由于容闳的积极努力,清政府同意每年选派聪颖幼童赴美留学,从1872年开始至1875年,每年选派30人,共120人赴美。唐绍仪被选中,于1874年为第三批派遣,在美学习7年,从小学进入中学,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清政府以留学生“中学荒废,不堪管束”为由下令将全部留学生撤回,当时,唐绍仪大学还未毕业。回国后他又入天津水师学堂补习,1882年以九品县丞补用职衔,入天津税务衙门当翻译。同年底,随德人穆麟赴朝鲜总税务司任职,期间结识袁世凯,并成为挚友。此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也与袁世凯共同进退。
1903年12月,英国利用日俄忙于争夺中国东北的时机,悍然派兵对中国西藏地区大举进犯。次年4月,英军进攻重镇江孜,西藏军民用土炮大刀、石块,进行顽强抵抗。8月,英军攻陷拉萨,挟持西藏地方政府,私自签订《拉萨条约》,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当时清朝的驻藏大臣有泰在英人的诱逼下,准备在条约上签字。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哗然。1904年农历八月,光绪皇帝“赏唐绍仪副都统衔,往西藏查办事件”。(《清史稿》卷二十四)由于英人在其他帝国主义的压力下,为使其行为合法化,同意派员谈判。农历九月,光绪皇帝又“敕唐绍仪为议约全权大臣”(《清史稿》卷二十四),并颁发了”钦差议约全权大臣”银牌,派唐绍仪前往印度谈判。
唐绍仪在谈判中以坚定的民族立场,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复论证中国对西藏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驳斥了英国的侵略行径,使英国企图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无法得逞。在谈判初期,英方代表费利夏采用英人与中国谈判的惯用手段,第一次谈判就要唐绍仪签字。唐绍仪严正申明,他是来议约的,约尚未议,何来签字之事。唐绍仪将《拉萨条约》改易十之七八。这使费利夏大为恼火,他一再声称中国只为西藏之“上国”。唐绍仪则援引例,证明中国为西藏“主国”,而不是英人所称之“上国”,坚持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经过多次谈判双方仍坚持不下,费利夏竟以谈判相威胁,宣称第十次谈判为“末次”谈判,如果唐绍仪再不按原约签字即后果自负。在费利夏看来唐绍仪作为钦差大臣,如果不能完成使命,则无法回朝交差,当受朝廷惩罚,以此要挟唐绍仪就范。而唐绍仪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地指出:“甚愿听末次二字。英国与藏僧立约,只有一面,并非两平等国,不能视为已得之权利,我断不能画押。”“此行倘不能在印妥商,我国自有办法,即本大臣使英亦自有办法”。随即率部员返回京城,主动中断谈判。
唐绍仪此举大出英人所料,连清廷要枢也迷惑不解。其实这正是唐绍仪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英国内阁对印度总督寇松已不信任,费利夏与唐绍仪谈判不成,反会使寇松倒台。果然唐绍仪回京不久,寇松就去职了。英国新内阁认为《拉萨条约》未能得到中国的承认,国际上会多加干涉,加上藏人也反对,于是采取和缓政策,改派萨道义赴京与唐绍仪继续谈判。双方于1906年签订了《中英续订英藏条约》。《条约》虽使中国失去了不少权益,但英方在条款中间接受承认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地位。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由于唐绍仪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应变能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唐绍仪在清朝为官30年,大部分时间从事外交活动,与洋人交涉谈判不计其数。但是,作为议约全权大臣就西藏问题与英人谈判,也就是1904年这一次,而这枚银牌无疑就是这次谈判的一件物证。
本组照片均由作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