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觅昔日高原风

2001-06-13扎西次仁

中国西藏 2001年2期
关键词:牛皮铁皮牛粪

扎西次仁

氆氇是什么织的?

牛粪烧出的茶是什么味?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住铁皮房感受如何?

乘牛皮船什么感觉?

近些年进藏的人越来越多了,考察的、援藏的、找工作的、旅游的、探险的、做生意的各类人等,一句藏味汉话叫“多多有了”。他们见到的是如今新型的城市——宽阔的马路,新铺的广场,高耸的楼房,满街跑的是够档次的出租和高级轿车、进口越野:“四驱”、“V8”什么的。男人们穿的多是汉装,个个英俊潇洒;女性的藏装轻软、艳丽、款式多样,孩子们就更是,吃穿用玩均与内地儿童用品无二。人们手里拿着无绳电话,腰里别着BP机,城里人几乎家家都安了电话,照明用的是电,烧饭用的是(液化)气,打酥油茶用的是(搅拌)机,渡河有机动船,出行代步是汽车……

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去过西藏的人,都住过铁皮为顶的房子,喝过干牛粪为薪煮开的茶水,乘过牛皮木架做的渡船,每天看见的藏族同胞无论男女穿的都是氆氇做的藏装,传个口信隔岸喊,点的是酥油灯,玩的是石头子,出远门有匹马就满足了……

用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感觉?氆氇是什么织的?牛粪烧出的茶什么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住铁皮房感受如何?乘牛皮船什么感觉?这里我们给您讲几个小故事,带您回望昔日的高原。

当然现在这些东西都还没有完全消失,待您去西藏旅游观光回来后,请告诉我们哪里找得到。

衣《漫话氆氇》

氆氇,是手工编织的羊毛织物。明代《正字通》说:“登毛。中天竺有登毛,今曰氆氇。”过去普遍认为登毛在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西藏,这种说法不对。青海诺木洪出土文物中有羊毛织物,1984年四川炉霍石棺葬中亦出土有羊毛织物。从墓内见到的迹象分析,多数毛织物是死者的衣着,少数是捆扎用的带绳。因墓葬埋藏时间久远,密封程度差,纺织品已腐朽,有的只见其痕,有的形存而不可收拾,难以取样。极少数墓内毛织品还残留少量残片,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残片,发现其织法有:单经单纬平织,细线密度大;双经双纬漏孔织,斜交呈菱形格;单经单纬交织呈人字格;双经双纬漏孔平交呈正方形;细经粗纬上下交织;双经、双纬交织呈人字格纹;经少纬多平行交织;双经双纬斜交漏孔织;粗经细纬交织呈颗粒状纹,还有用三色线交错编织出几何纹图案的带子。炉霍石棺葬墓葬的时代,经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定为“上起春秋下至战国中期前,最晚也不会晚于战国中期。”(《考古》1991年2期)事实证明,雪域高原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已经会用羊毛纺织,而且织法多样,技术水平较高。

氆氇根据质地可分多种,品质最上乘者为刷毛未剪者,藏名“胥玛”,已剪者曰“协玛”,以下依次为“胥沃”、“氆氇”、“劲玛”等,最下等品为“洛瓦”,相当于“褐子”。实际上“氆氇”是上述羊毛织品的一种泛称。

“氆氇”质地紧密厚实,耐磨,耐洗,耐晒,久不褪色。其颜色有单一色的,也有红绿黄紫蓝白等各色相间织成彩条的,色彩鲜艳、绚丽多彩,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服装面料之一。

氆氇一直是用古老的织机手工生产的。解放前,西藏日喀则、四川乡城的上等氆氇号称哔叽,享誉全藏区。乡城妇女喜爱着彩条氆氇制成的长坎肩。那坎肩犹如彩虹降落、百花盛开、花仙子蹁蹁起舞,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过去只有贵族、富裕户才能穿上等氆氇做的藏装,穷人穿的俗称毪衫。半个世纪前上等氆氇藏装开始走进百姓人家,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制作藏装的料子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就是“轻软暖艳”。

食《烧火煮茶用牛粪》

容 铁

西藏高原除了林区,百姓家烧茶离不开牛粪做燃料。旧西藏,百姓要给领主支多种差,其中缴干柴、干牛粪饼等燃料就是其中的一种。

宽广无垠的藏北高原上树木是不多见的,牧民们以牛羊为伴,牛羊粪就是他们的燃料。那时,牧民们只要见到牛粪就要拾起来,晾晒在自家的帐篷周围,哪怕这会弄脏漂亮的围裙。如此,干牛粪会堆积成座小山。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家家灶里都总留着火,傍晚时分,帐房内炊烟缭绕,炉膛内燃烧着的干牛粪,火光柔柔的,滚开的茶和大锅的肉已飘香,让进来的人立刻感到暖融融的,快要流口水了。牧民们离不开牛粪。

农民就更精细了,将拣来的牛粪掺些干草,光着脚将其踩匀后,做成大小相等的牛粪饼贴在自家向阳的院墙上,晒干了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家里牛粪越多,说明这家人的勤劳和富裕。冬天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灶旁,灶里燃尽了的牛粪火灰里埋着孩子们最爱吃的土豆。大家喝着烫嘴的“突粑糌杜”(糌粑面糊汤),旁边的火盆里装着的干羊粪着着,是暗火,微微地发着红光,火盆上是煮好的茶或者煨着一锅香喷喷的羊肉。家人们说着一天的见闻,讲古老的故事,还对上几句歌。好个其乐融融图。

城里就又不同了。拉萨南临拉萨河,北依几座光秃秃的山,所用燃料主要来自于农牧区的牛羊粪和东部林芝的木柴。秋冬时节,牧民们赶着牛群,役牛驮着两大袋牛粪——远望去就像一堆堆移动的土堆——从很远的藏北往拉萨给官府、寺庙、贵族运送牛粪,有多的就偷偷地在集市上卖点,或换些粮食、日用品。

后来拉萨建了水电站,只是没发出电。

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在有条件的地方有计划地修建了许多座电站——水电站、火电站、地热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有的地方改用电炉烧茶做饭了。

80年代中期,政府修了条从兰州到拉萨的输油管道,悄悄地,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城里不少人改用煤油、汽油或柴油炉烧茶做饭了,方便、干净、快捷。

90年代国家援藏人员来自各省市,谁都在为西藏的发展出谋划策。四川青海等地的石油液化气站迅速在拉萨及周边城镇建立了销售网点,洁净的液化气灶具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城镇居民用上了卫生、节能、火力强的新型燃料。

还有,当你走进百姓院内或牧民帐篷附近,就能看到大自然赐予的天然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正在被大力推广。太阳能灶具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太阳能发电机将光能转换、储存成电能,太阳能热水器使高原人更加精神焕发了。

如今,虽然生活在城镇里的老妈妈仍要求在厨房里修砌个能烧牛粪和柴薪的灶,但它真的已经退休了,而且用牛羊粪燃料俨然是一种奢侈——市场上它们的价格高得出奇。

住《白铁皮房——时代的产物》

容 铁

藏民族对白色无比的偏爱,对其精神崇拜达到了最高境界。白色被认为是最吉祥的颜色,是最纯洁的象征,善意的表示;白色的哈达献给神灵,白色的右旋海螺视为圣物,白色的石头被置放在田间……,在西藏,无论是城市还是农牧区,人们生活中很多事物与白色有关,有些地方典型的藏式院落的外墙都涂成白色。

我这里要讲的是白色房顶,它倒不是藏族的特产,而是时代的产物。

铁皮房顶在西藏广泛应用很可能始于和平解放后。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建材运输的困难,当时用白铁皮做屋顶就顺理成章了。西藏盖房一般是用石头砌成坚固的基础,用土适当加些草做成特大号的土坯晒干垒墙。用泥做土坯间的粘连物,取代了水泥,泥一干非常结实。砌好的墙得有50公分厚,冬暖夏凉。房顶用木料做成“人”字坨架,用方檩将坨架连接起来,然后在上面钉上白铁皮,当然室内还得用胶合板吊上顶,这样一座很漂亮的房子就盖好了。当时解放牌汽车载重4吨,一车铁皮可以够两栋长约40米的平房为顶。

铁皮房顶优点不少:通风好、导温性能好、建设速度快、造价低;缺点也不少:密封差、保温差、燥音大、易被大风掀起,所以要格外加固,好在拉萨地区不常出现风灾。由于铁皮房顶太薄且密封不严,所以风起时外面飞沙屋里起灰尘,铁皮被吹得隆隆响;外面下小雨屋里感觉大雨倾盆,夜间下雨更是吵得人不能入睡;又因为它导温性能好,所以冬天太阳出来后,它直接吸收阳光的温度,屋里也就热乎乎的很暖和了;下雪时既不怕压塌了房也不会漏,而且太阳一出雪就迅速化了。

六七十年代在西藏生活的人对铁皮顶房子一般非常熟悉,住惯了它到内地再住瓦房,没有了声息反倒觉得缺点什么。和内地建筑的红砖绿瓦相比,铁皮顶房从建筑等级、风格和材料的选用、造价都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在西藏的建筑群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尤其是拉萨城,你如果站在附近的高山上往下看,鳞次栉比的铁皮顶房屋使人有种异样的感觉,阳光照耀下格外明亮耀眼,由于其面积大数量多,显得那样气势宏伟。笔者还没有见过内地有哪个地方有如此庞大有铁皮顶建筑群。这本来只是为了解决当时用房的权宜之计,但谁也没有想到它们却成为西藏地区在前进中的一种独特产物。它不仅能够证实此地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脚步,也能够记录铁皮屋顶在西藏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建筑学的角度上讲铁皮做屋顶登不上大雅之堂,只因西藏条件特殊,才出此奇观。人们不禁惊叹:“阳光下居然还有这样一座闪闪发光的城市!”

美是多方面的,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美来自太阳,白色的美产生于阳光的照耀,铁皮屋顶的出现源于西藏近代发展的需要。雄伟的布达拉宫与象征着现代发展的铁皮屋顶相互映衬,盛开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古老的拉萨既保持了真实的历史风貌,又洋溢着现代的勃勃生机。

行《西藏特有的牛皮船》

魏 克

西藏和平解放前交通条件很差,人们外出只能步行、骑马甚至骑牦牛,如果运送东西也只能靠人背畜驮。西藏山高水高江河多,而且多从高山峡谷穿行而过,落差大水流凶险湍急,只在江河平缓段有少量的独木或木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千百年来西藏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制造了一种独特的江河交通工具——牛皮船。

这种船我就乘过。那是1952年5月2日,我奉首长命令从墨竹工卡到拉萨汇报工作,在拉萨河的来东相嘎(渡口)就是乘牛皮船过的河。开始我有点怕翻船,可开船后无论河水缓急还是礁石纵横,船只都在忽上忽下中自由巧妙地绕过一切险阻,很快就把我们安全送到了拉姆渡口,真像是经历了一次短程漂游。

牛皮船形状像北方小孩穿的虎头鞋,前后一样宽,里面用几根木棍撑起来,外面用的是几张大牛皮,可坐8-10人。坐这船必须保持前轻后重,否则会被风掀翻。到岸后船夫们把船从河中拖上岸,用一根横木拦上,背起它返回上游的出发点。每只船上都带有一只羊,下水时,主人把它放在船上,从陆地返回时,它替主人驮上吃食用具——牛皮船只能顺水行舟。

每逢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萨嘎达瓦节,这是藏族人民为了纪念释迦牟尼降生、出家、圆寂的日子。男女老幼一早转完经就到龙王潭游玩。湖中间修有一座4层高的古式楼房,名为“洛康”(龙宫)。这是个绿柳成荫、湖水碧波荡漾的季节,更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倒影映在水中,真是一个湖光秀丽、景色迷人的游玩胜地。过去西藏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员、活佛、贵族,带着全家人到这里欢度节日,牛皮船便派上了用场。宗教上又把乘坐牛皮船的善男信女称作是普渡苦海、洗脱灾难,将来可以升入天堂的形式之一。所以这一天游人特别多,大家争相乘船游玩。

1952年我调到拉萨工作后,几乎每年都和战友跑到龙王潭游玩,坐坐牛皮船,照照相,不是为了脱离苦海,而是享受拉萨的小西湖。

猜你喜欢

牛皮铁皮牛粪
石牛粪金
铁皮青蛙
铁皮侠的装备
牛粪,印度人的灵魂伴侣
牛皮的用途
为什么说大话叫吹牛?
牛粪
我的爸爸(下)
你跳我跳大家跳
鲜花和牛粪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