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纳村的启示
2001-06-13格桑卓玛
格桑卓玛
帮纳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离林芝县城15公里。全村有78户370人,其中劳动力133人,耕地总面积1092亩,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的发展,统称三农问题是西藏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西藏农牧业及涉农产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农业人口比重大,占全区总人口的80%,且文盲率高,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偏低。面对党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藏应该首先从农牧业着手,只有实现农牧业结构合理,农牧民普遍增收,农牧区较快发展,西藏才能在西部大开发中腾飞。林芝地区在西藏率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应该说为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了一条道路。
从帮纳村的个案调查看林芝地区的小康实践
帮纳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离林芝县城15公里。全村有78户370人,其中劳动力133人。耕地总面积1092亩,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
历史上帮纳村曾是出名的“讨饭村”,不仅穷,治安也不好,打架偷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帮纳村的变化应该说从扫盲开始,更应该说归功于基层组织对西藏农业发展滞后的深切体验。没有农牧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无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更无法实现小康。1993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单位。不仅如此,村党支部组织普法培训、建立文化室来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村风,也树立了基层组织的威信。从前争吵成风的帮纳村1997年被评为全区文明示范村。1998年该村被定为林芝县广东省第二批对口支援项目——小康建设示范村。
小康建设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援藏工作为帮纳村小康建设提供了启动资金,同时选择了一批立足当地的项目。小康建设首先从修水渠做起,修筑材料由援藏资金购买,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水渠的建成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为粮食增产提供了设施保证。这一工程的实施也给村民的观念带来了冲击,小康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去创造。在此后的建设中群众总是积极配合,主动出力。小康建设项目中既有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万亩高产示范田,有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自来水工程,也有美化村容村貌的环村路,村大门等。小康项目的规划充分体现了把小康建设做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思路。
帮纳村就在小康建设中逐渐发生着变化。这其中令我们欣喜不已的有以下几个。
一是村民房舍设计更趋合理,家庭卫生提高。1999年我们曾在山南和拉萨林周县的富裕农户家调研,那里的农户,人住在楼上,畜养在底层的现象很普遍,院子里更是畜便遍地,泥沟纵横。而且灶屋一体,墙熏得黝黑。相比之下帮纳村小康户的住房是人畜分离,屋灶分开。院子地面平坦整洁,多植草种花,另辟牲畜圈。院中有自来水,改变了人畜同饮的陋习。
二是庭院经济得到发展。帮纳村院子最大的是多丹家,占地近7亩。他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养殖区,养了40只鸡,30只鸭,还有两只鹅。鸡蛋、鸭蛋、鹅蛋出售,一只0.9元,每年都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屋前屋后还种植果树,也有收益。
三是多种经营致富一方。在帮纳村致富最快的是从事运输业的。全村首富多丹却从事的不单纯是运输业,他把商业和运输业结合起来。199l年他最先贷款买了一辆解放牌卡车,运木料、百货3年多,纯收入3万出头。3年后他卖了这辆车,又换了一辆东风车。加起来他前后共买卖了9辆车。1998年他们家在村里开了一家商店,家里的车用来拉货,冬天还可以用来载人。他雇人在商店里加工定做当地的服装,送到拉萨销售。他是村里最先盖新房的农户,有存款10万元。可以说是帮纳村的致富典型。
四是帮纳村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帮纳村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4.6万元,人均收入3509.89元,现金收入1246.48元。还有粮食、牲畜指标都超过了小康标准,可以说是经济增长迅速。但是,这是否就可以由此说该村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呢?
我想起1999年在其他地方的调研,一些家庭收入增加了,但消费方式并不合理。生活消费远高于生产消费,宗教消费更是占到生活消费的20%以上。可是帮纳村的小康户,他们把收入的绝大多数又投入到再生产或开发新的增收渠道上去。比如多丹家,1991年开始搞运输,1994年盈利3万多元,1996年才建新房。其他农户也是如此。消费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帮纳村有6户村民家里开了商店,全村有8辆运输车,79台农用机械。村民自发集资9.8万元,义务投工建起了希望小学。村里有文化室,100%的家庭有电视机。
林芝小康实践的特色
从帮纳村的调查纵观林芝地区小康实践的进程,可以发现因林芝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林芝的小康实践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1自然条件良好,开发资源有优势。林芝地处西藏东南部,整个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和尼洋河流域,森林广布,林业优势突出。西藏林地主要集中在林芝,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8%,约607.7万公顷。这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南北气候兼备,不仅青稞、小麦等植物广泛种植,水稻、黄豆、花生、茶叶和各种水果都能得以生长。这里河流众多,不仅灌溉条件优越,水力资源蕴藏量也很丰富,达8225万千瓦,占西藏的41%,发展小水电前景广阔。生物物种丰富,有绿色宝库之称,其植被类型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均有分布,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和食用菌类银耳、松茸等是当地的特产。优美的自然风光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日臻完善,小康实践有基础。林芝地区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积累了开发自然资源的经验,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施。当地耕地有限,但人口不多。70%的农牧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林芝县的八一镇和波密县的扎木镇已有建设小康镇的条件。林芝的小康之路是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的。先在基础好的乡村进行试点。从饮用水的改良,到用电、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将精神文明纳入小康示范点上,使农民对小康有一个整体认识。从1999年开始,林芝地区全面实行农村小康建设,自治区也加大了对林芝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林芝到达孜县的黑色路面竣工运营,明显改善了林芝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1998年林芝在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以后,粮油产量仍达到1.35亿斤,人均收入1675元。
3援藏投入加速了小康建设的进程。援藏资金的投入,为林芝的小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在第二批援藏项目中,广东援助资金3.67亿元,用这些资金在川藏线上建设了7个小集镇,建设了两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两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和两个千亩菜篮子基地;同时投资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智力支持和科技援助对林芝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共同开发食用菌资源;林芝地区一中的校园和网络建设;定向培养紧缺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地数百名专家学者被请到林芝来进行科技培训和学术交流;林芝地区选送了160名专业人员到内地接受培训,开阔眼界。广播电视和电话传播着丰富的信息和先进的思想,密切了当地人和外界的联系,奔小康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4到2000年8月底,林芝除墨脱县以外,其他6个县中实现小康的乡镇有24个,占总县镇数的51.06%;实现小康的村户数是274个村和8270户,分别占总数的42.48%和43.96%;占6个县的总人口数的41.3的41654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近两年时间里,林芝农村的交通有了较大改善。在林芝、米林、工布江达、波密、朗县和察隅共修乡村公路473.9公里,使这个县的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1%;新修电站13个,行政村通电率达到67.2%;6个县都实现了电话本地网,新装电话542部,通电话率为11%;新建住房面积94283.6平方米,砖木、石木结构住房率达到89%。适龄儿童入学率是97%。新建或维修村文化活动室264个,新建卫生医疗室90个。新增农业机械1577台。建设了11个小集镇,建筑面积94082.88平方米。
根据林芝地区制定的《林芝地区1999-2001年小康建设规划》中的小康标准,上述6个县的许多平均指标都已达到或接近小康标准,通路率、入学率和砖木、石木结构住房率都超过标准。而通电话率与《规划》中的40%还有较大差距,这种现象在西藏比较普遍。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山多谷深,水急峰险的复杂地形严重制约了电信事业的发展。因此近两年小康建设要把改善农村的交通、能源、通信及农田水利放在重要位置,给予充分重视。
农村经济是西藏经济的主体,西藏的开发也就是西藏农村的开发,对西藏农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林芝的小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林芝小康实践与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西藏的农牧区和农牧业由于受到生态脆弱性、基础薄弱性、经济封闭性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畜产品商品率低、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农牧业科学技术落后,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不高,已成为西藏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经济是西藏经济的主体,西藏的开发也就是西藏农村的开发,对西藏农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林芝的小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援藏工作对改变当地面貌有深远影响,应当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林芝援藏工作的成绩不仅反映了中央在发展西藏经济建设上的英明决策,也体现了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西藏与祖国谁也离不开谁。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有西藏的稳定和繁荣。这种发展不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长,更体现在现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上。经济条件的改善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文化建设是改变西藏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林芝的小康建设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文化培训、法律普及、科技传播等教育的广泛开展,才能使农民逐步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开始健康、文明、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
西藏农村的开发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效引导和带动。农村基层组织者们既是农牧民致富增收的带头人,也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林芝的小康建设注重加强基层组织的领导力量。办公条件的改善,既使基层组织有了办公地点,也使村里有了文化室、医疗室等活动的场所。村里还可以利用种植增加集体经济的实力,积累活动经费,连村干部的收入也不用村民分摊,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自力更生的做法始终是西藏农村小康建设的主旋律。林芝的小康实践之所以取得成效,群众的积极性和自力更生的做法是关键。农村的小康建设从资金上来看,是县里筹一些,援藏资金给一些,群众投一些,在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中,群众的投入几乎占全部资金的30%以上。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主动、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小康建设才能更积极有效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