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以校名 校以人名

2001-04-29邢桂芳

人民教育 2001年4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名校名师

邢桂芳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所古老的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以其令人信服的办学育人实绩赢得了广泛的社會赞誉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根本的经验只有一条,就是在创办名校的历程中注重培养一支以名师群体为龙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今,我们已拥有了特级教师1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2人,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优秀班主任7人,省市级劳动模范8人,而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获得者窦桂梅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保障。下面就从创办名校与育名师的角度来谈一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辩证思维:牢牢把握名师成长与名校创办的内在关系。

名师、名校的大量涌现是教育改革、探索、创新的必然产物,是教育品位升高的客观呼唤;争当名师、争创名校是迎接市场经济挑战和赢得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并实践名师成长与名校创建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名师成长与名校创建的相互关系。一所名校一定有诸多的知名教师作支撑,正是这些知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使学校的名望提升,信誉增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名师是名校的重要内涵,而名校是名师作用的拓展与延伸。但这决不是说先有名师而后有名校,恰恰相反,名师离开了生长的土壤,再好的苗子也会枯萎,再美丽的鲜花也会凋谢。那么到底怎样理解名师和名校之间的关系呢?是名师重要还是名校重要?是先有名师后有名校,还是先有名校后有名师呢?其实这就好像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古老命题一样,很难说清楚。事实上名师与名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们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相伴而生,哪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名师与名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瓜熟蒂落的过程。同时名师名校的知名度也是相对的,知名度的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是适得其反。

其次,要准确地把握名师成长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无数事实证明,名师是不会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内因与外因的契合。一方面要选准苗子,把那些思想素养好,学识修养高,有才干,有能力,有发展的中青年教师列入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对他们特别关照,在思想上给予悉心的培养与呵护,在发展方向上给以科学的引导与定位,让他们的资质得到大力的发掘与提升,这样才能提高名师培养的成功率,使更多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使小马驹变成千里马。

再次,要处理好名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必须看到名师培养并不是名校创建的全部,它只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翼,我们必须把名师培养放在教师队伍建设全局中来加以统筹考虑,决不可偏颇。我认为培养名师只是一个点,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面,所以要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名师的榜样作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深化,全面提高所有教师的综合素质。

人以校名:把学校办成名师成长的摇篮。

营造名师成长的氛围。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学校必须致力于创设一个得天独厚的校本气候、校本环境,以影响、教育、熏陶那些可塑性很强的未来的名师。在思想上,首先从领导做起,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引导他们正直做人,公道办事。同时,我们还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组织“塑造教师良好形象、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活动,开展“爱生工程”等系列活动,努力铸造崇高师魂口在工作作风上,用优良的校风和光荣的传统教育教师,感染他们,并为他们树立可以效法的各类典型。在政治上,党组织的大门始终向未来的名师们敞开,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把他们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近几年来,我校百分之百的非党群众都要求入党,且每年都有四五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党组织。

千方百计开发潜质。

要成为名师,就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超凡的基本功和业务水平以及相当水准的理论水平。所以,学校必须蝎尽所能挖掘未来“名师”的潜质,经过千方百计的打造,把好钢磨炼成宝剑。在这方面,我校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创造性地通过把柔性管理与硬性要求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开展具有一实验特色的系列活动,如师徒带教系列活动、练功系列活动、教研系列活动、达评系列活动、指导系列活动等。通过百题问答、撰写“素质教育千字文”、“特技汇报”等形式,锤炼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二是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气氛。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管理经验,我校建立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队伍建设机制,把提高学习力作为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创办了以校本师资提高为特色的“教育沙龙”、“语文教学改革志愿者协会”,让教师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三是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使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升华与提高。多年来,我们一直给中青年骨干教师交任务、压担子,不但让他们亲自承担教改和实验课题,勇于实践,还向他们推荐100部教育专著,每月推荐一期校外优秀论文,办好校内《科研动态》和《一实验校报》,开展“与大师对话”、专家讲座等活动,使他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准都产生质的飞跃。

为名师成长铺就成功之路。

第一,学校搭台,名师唱戏。为了给名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不惜代价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近年来,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大赛就有20多次。仅窦桂梅老师就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大赛2次,做省级公开观摩课教学10余次,市级示范课20余次,校级公开课上百次。

第二,多加关爱,保驾护航。要让“人才高地”不断地巩固与增容,就必须有相应的保证条件。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向名师倾斜的政策,在住房、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努力为名师排优解难.

第三,扶君上马,送上几程。名师也是人,他们一旦成名,就会面对各种压力,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高了。这时,我们一方面与名师们交流思想,及时通报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鼓励他们顶住压力,同时又让他们及时意识到自己当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帮他们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做好其他教师和社会上的工作,为他们减压。比如,窦桂梅老师出名之后,我校个别教师对其教育改革成就的价值,一时在认识上还不很到位,我们就召开“窦桂梅老师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开展“向窦桂梅同志学习活动”等,让全体教师深刻地理解她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独到的教学风格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达到“花开墙内满庭芳”的效果。

第四,为了明天,舍得投入。为了加快名师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我校舍得投入,迄今已有80%的教师先后进修了大专、本科学历,他们的学费均由学校负担。每年省内外的大型竞赛和学术活动,学校都派骨干教师去学习。去年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们还选派2位教师分别去上海、北京参加教学比赛,2人去北京参加教材培训,2人去昆明参加全国美术教学观摩,1人去河南参加音乐培训;现在有6名教师参加“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我校教师每年外出学习的费用都在10万元以上。

校以人名:让“名师效应”点燃希望之光。

名师的培养之路,就是学校展示风采之路。近年来,我校有9名教师参加全国反馈教学大赛,有7人获一等奖。我校教师连续三届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语文教学大赛,荣获三连冠的佳绩,为学校赢得了声誉,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去年我校招收了9个教学班,班额都是满满的,还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名师的成功还使我校有信心重新审视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重新定位。我们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校风和共同理念的大讨论,确立了“崇真、尚美、求精、创新”八字校风,明确了科研兴教、名师兴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办全国名校、育世纪英才”的奋斗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我们在“教育沙龙”活动中,以窦桂梅老师为“龙头”组织教师共同研讨语文教学的性质、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问题。这些活动解除了教师的一些困惑,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明晰起来。我们还让名师现身说法,向青年教师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为青年教师引路导航。为满足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热切希望,我们适时地在校内组织拜师会,有两位青年教师成了窦桂梅老师的徒弟。这些活动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名师工程高效有序地良性运作。

我们相信,拥有了一支名师辈出的高紊质教师队伍,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就一定能再造辉煌,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全国名校。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名校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浅议"名师"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