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教师“压力”问题
2001-04-29王建平
王建平
学生成长中的身心问题重要,教师的各种身心问题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建构其良好教育环境的最基本条件,教师的健康身心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急速变革的今天,在面对社会职业本身、人际群体以及家庭等多重压力的情况下,教师在身心等方面产生困扰的不可预见的事件明显地增加,由此产生的身心问题也在显著地增加。
一些与教师焦虑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小学教师源于各种环境压力的影响,由于缺少或没能得到社会的支持,自身又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调节策略,致使相当多的教师表现出身心不适的症状;疲劳感明显、神经症增多、食欲不振、急躁、抑郁、强迫症及注意力困难等。为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仅需要重视研究教师的压力问题,探究引起教师焦虑的“压力”源,同时还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制定解决“压力”的对策。
教师焦虑的“压力”源
一、教育变革中的现实“压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除了要面对诸如家庭结构、学生群体等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上的新问题,还要应对经济改革带来的更高要求。
经济的开放使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蜂拥而至”。“现代化教育媒体”作为改革的“宠儿”迅速占领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她,一时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教师也就成为必须掌握前沿“技术”的生力军,他们为信息、为网络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心头又多了一块“病”。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这又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那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对自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学无止境”对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
在面临诸多的外部压力的同时,教师同样还要面对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凡此种种,使教师身上的重担远远超出其他职业,因此教师的身心健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自我期待中的“互动”压力。
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性格,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如果理想的教育过程或教育结果、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长结果基本上一致,教师就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但是,学生不是机器,他是有独立人格的现实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共性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教育的个性差异,这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现实压力。事实上,学生并不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在“控制”中成长。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科研究与教育,则无法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要求。而来自社会、家长的期望“压力”,又使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发展差异之间的距离无法缩小,在“互动”过程中加大了负担感。
教师“互动”过程中的“事实”压力还产生于同行之间的竞争,即如何面对“荣誉”和“利益”,这是每个人为维护自我的“自尊心”、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正常反应。一般来说,教师的“自尊心”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得以体现的,同时也以此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所以,教师群体之间能否宽松而愉快地合作,对于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三、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压力”。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同时也成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而且,这些价值观念通过文化的传承已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于是,对教师的要求就变成教师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具有“人梯精神”的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不能有半点差错。这种观念无形之中将教师职业理想化、完美化,使教师成为文化中的人、教育中的人、期望中的人,无形之中使教师的精神负担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由于片面地强化这一充满理想追求的“价值目标”,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的一面,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
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合理性的同时,还要符合现代文化精神的要求,充分展示教师的社会性特点和创新精神。教师的发展应该剔除“包装”了的自我成分,展示生活中真实的自我.
解决教师“压力”问题的策略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卫生.
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育人,压力感和焦虑感也就更为突出。因此,保持心理健康也就成为胜任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强调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是由于教师不是从事买卖商品的工作,而是担负着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使命:二是由于教师不是教学机器,而是有其自身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他们面对学生必须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从事教育活动。心理学家〔斯腾、奥苏伯尔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专断性和民主性品质及其行为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社会行为以及学生成年后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关注心理健康既是學生的需要,也是自身的要求。
二、解决教师压力的基本策略。
面对教师承受的如此之多的“压力”,而如何解除“压力”的办法却显得不多。同时,由于我们对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缺少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爱护,使教师的身心处在各种矛盾的和不适应的,以至无法排解的紧张状态之中,并时刻威胁着机体的健康。加之,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性,或自我保健意识又比较差,致使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急需从主观上、客观上寻找对策,减轻来自各种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教师造成的“压力”。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心理紧张与伴随工作过程的变量(诸如认知方式、心理紧张源、应付紧张的策略)密切相关,积极的认知方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不被重视、不胜任工作、工作不满意、人际关系不良是四个重要的职业心理紧张源;立即处理、寻求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重新调整是应付紧张的四种有效策略。这种解决压力的策略不仅适合缓解一般职业心理紧张,同样也适用于教师职业。
我们在思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之时,尤其要关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教师承担着维护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师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烦恼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或行为后果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势必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处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进行选择生活方式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适宜的解决“压力”的对策,不仅有利于改善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缓解心理紧张造成的负担,使身心处于积极的适应状态,更主要的是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成为提高教育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具体的解决策略。
1.恢复自我的方法。
教师要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对自身人格有一个恰当的评价,这是恢复自我、接纳自我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有效解决自身压力的基础。如果自我理解不充分,就可能造成自我判断上的失误或不恰当。
2.援助自我的方法。
教师在自我实现中的障碍较多,除了勇于接受和面对现实之外,还要充分地与他人交流,争取获得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社会实践证明,有效的人际交往可以减轻人的紧张情绪。
3.建立逻辑思考法。
逻辑思考法即要求一个人学会给自己讲道理,能够辩证地看“压力”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一旦改变了已经变化的认知做法,就可以减轻“压力”。例如,当一名教师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很出色的教师”,而在现实中出现压力时,你不妨对自己说,“教师也是人,也会有失误”,所以,“我应该尽可能做一名出色的教师”。这样就可以缓解一个人原有的认知“压力”。
4.提高自我效能法。
“自我效能”是个体完成所设置目标的积极动力,是一个人在处理某种问题时能做得多好的一种自我判断。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最强烈地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最能产生对目标的承诺,也最能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要想实现自我心理健康,必须首先提高“自我效能”,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為了使教师的主观努力收到成效,在客观上还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社会支持可以改变人的焦虑、偏执以及精神病等心理状况。具体的做法是:
(1)学校作为具有管理职能的部门,除了对每位教师采取公平和公正的态度之外,还要具有符合每个人特点的指导方法,充分地考虑到其满足感与热情。
(2)制定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增加教师交际的机会,借此排解压力。
(3)定期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其孤独倾向。
(4)成立教师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
总之,提出教师的“压力”问题,说明它已严重地影响到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了教师潜能的发挥,最终结果将使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受到损害。开展教师“压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提升全社会对教师健康状况的重视度,另一方面是为教师寻求缓解压力,掌握自我保健的适宜方法,并最终保证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